六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来 源
:
|
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 \ 上篇 中国经济“站起来”(1949—1978)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21 | ||
摘 要
:
|
1951年2月,中财委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开始试编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基本建设投资的区域布局来看,为了改变原有工业布局的畸形状况, “一五”计划一方面合理地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沿海城市已有的工业基础,强调东北工业基地改建, 694个限额以上的工业基本建设项目中,有222个放在了东北和沿海地区。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说,中国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以极快的速度,从一个一穷二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的工业国家,实现了整个国家的初级工业化,这是一个极为伟大的、前无古人的成就,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极为罕见、没有先例的。 | ||||||
关键词
:
|
三线建设 工业基地 工业基础 工业化 限额 苏联 国家计委 基本建设投资 四三方案 中国经济 中共中央 |
在线阅读
六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字体:大中小
从“一五”计划开始,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工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标志,是新中国接受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援助,建设了以“156项”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在这些骨干项目的带动下,工业体系快速建立起来。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后,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在中国大地上史无前例地奠定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949—1978年,中国先后兴建了一系列工业项目,围绕这些项目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加强了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在华北和西北新建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新中国种类齐全、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发达的科技体系由此得以建立。得益于这些工业基础,中国也成功地进行了“两弹一星”的发射,震惊了世界。到1978年,中国共有工业企业348400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83700家,占比为24%,工业总产值3289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7.6%。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1132.26亿元,其中国有企业上缴利税962.42亿元(上缴利润571.99亿元,上缴税收390.43亿元),占国家财政收入的85%。从此,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为此后几十年来的经济建设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工业化的基础。
总体来看,1949—1978年的工业发展速度还是不错的。1949—1952年,工业总产值由140亿元增加到343亿元,同比增长1.45倍,年均增长34.8%。“一五”期间,中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8%。1958—1962年平均每年增长2.7%。1961年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三年的综合治理,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1963—1965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4%,比“二五”期间高18.7个百分点。1966—1976年,中国工业发展仍然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在艰难曲折仍旧有年均9.5%的增长率,从1966年到改革开放的1978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65年的52.02%上升到1978年的61.89%,尽管经历了十年的曲折,但是中国工业化水平仍然不断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受益于苏联工业化技术扩散的红利,中国工业技术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发展速度较快,但离当时的世界水平仍然存在巨大差距。1950—1977年中国工业的发展速度为11.2%,仅次于日本的12.4%,远高于美国、苏联、德国、英国等世界强国。虽然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结构的严重失调、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巨大落差,但经过了20年的艰苦奋斗,到70年代初,中国初步完成了国家工业化的原始资本积累。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说,中国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以极快的速度,从一个一穷二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的工业国家,实现了整个国家的初级工业化,这是一个极为伟大的、前无古人的成就,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极为罕见、没有先例的。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