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技现代化战略的形成
来 源
:
|
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 \ 上篇 中国经济“站起来”(1949—1978)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7 | ||
摘 要
: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十分重视科技在发展生产力上的重要作用, 1965年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宣布: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至此,连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苏联援助建设的50个项目,共计156项。除了苏联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巨大帮助外,东欧民主国家与中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也对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帮助。 | ||||||
关键词
:
|
苏联 技术资料 毛泽东 协定 科学技术 经济建设 单项设备 技术进口 技术设备 民主国家 生产设备 |
在线阅读
第二节 科技现代化战略的形成
字体:大中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十分重视科技在发展生产力上的重要作用,1965年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宣布: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一 引进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技术及合作
1953年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由于中国缺乏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技术资料和建设项目的充分准备,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援助对中国工业化的展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53年5月15日,中苏双方签订了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协定”和议定书。根据协定,苏联承诺援助中国新建和改建91个工业建设项目,其中包括钢铁联合企业、有色金属企业、煤矿、炼油厂、机器制造厂、拖拉机制造厂、汽车制造厂、飞机制造厂以及一批现代军事工业项目。1954年10月,中苏双方又签订了关于苏联向中国提供5.2亿卢布长期贷款协定和帮助中国新建15个工业企业和扩大原有协定规定的企业设备供应范围的议定书。至此,连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苏联援助建设的50个项目,共计156项。
另外,苏联每年派遣数百名专家来华,并接收近千名中国技术人员和工人前去苏联学习培训。这156项工程,再加上与之配套建设的140多个项目,构成了“一五”计划基本建设的中心,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基础工业部门(煤炭工业和化学工业除外)和国防军事工业新增的生产能力中,有70%—80%是苏联援建的156项提供的,如炼铁、炼钢、轧钢能力;有的行业甚至是100%,如炼铝和汽车制造等。同时,随着这批项目的建成,中国改变了钢铁工业生产品种单一,有色金属只采不炼,机械工业和国防工业制造能力极低的局面。[※注]
从1950年到1953年,苏联根据中苏两国政府间科学技术协定提供科学文献和技术资料2928套(件)。[※注]1954年10月中苏两国还签订了“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苏联根据协定,免费向中国提供了大量技术资料。1955年4月,中苏双方又签订了关于苏联帮助中国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协定,使中国建立起第一个原子能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据统计,从1950年至1959年,苏联无偿(只收取复印费)向中国提供科学技术文件有:整套技术设计文件31440套,基本建设方案3709套,机器和设备草图12410套,整套技术文件2970套,整套部门技术文件11404套。在中国的“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把对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援助总数的一半给了中国。[※注]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苏联共签订了引进304个项目的成套设备(包括“一五”时期的156个重点项目)和64个单项车间设备装置的合同,实际执行的总金额为17亿多新卢布,其中用苏联政府贷款支付的货款约3亿新卢布,占总金额的18%,其余82%则通过两国贸易账户结算。为建设这些项目,苏联政府派出了大批专家,并为中国培训了大批实习生。这批项目的建成,为新中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注]
除了苏联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巨大帮助外,东欧民主国家与中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也对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帮助。如1956年,中国分别与东德、匈牙利、波兰、捷克签订了关于加强科技合作和互相提供援助的协定。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东欧民主国家先后签订协定引进成套设备建设项目116项,完成和基本完成108项,解除义务8项;单项设备88项,完成和基本完成81项,解除义务7项。苏联和东欧民主国家帮助中国建设的工业项目,不仅提供企业所需的机器设备,而且从勘察地质、选择厂址、收集设计资料、进行设计、指导建筑、安装设备和开工运转、供应新产品的技术资料,一直到新产品制造出来,都给予了全面的、系统的帮助。
二 引进西方国家的经济技术
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撕毁合同并撤退在华专家,迫使中国技术引进的重点转向西方国家。引进方式主要是利用出口信贷和延期付款来引进成套设备。
1962—1969年,为了对冶金、石化、机械、电子、轻工业等部门进行技术改造和填补生产技术空白,中国先后从日本、英国、法国、西德、瑞典、意大利、奥地利、瑞士、荷兰、比利时等国引进技术和设备84项,累计用汇金额14.5亿美元。[※注]其中成套设备52项价值3亿多美元。有从奥地利引进的纯氧顶吹转炉炼钢设备;从日本引进的日产30吨的维尼龙生产设备;从西德引进的原油裂解装置;从英国引进的腈纶生产设备和年产10万吨的合成胺生产设备等,这些设备占同期引进设备总金额的55%以上。[※注]引进工作到1968年被迫中断,大部分进口项目受到严重影响。
1962—1963年,中国从国外引进了14个成套设备项目和最新的石油化工技术。1963—1964年,又批准冶金、精密机械、电子工业等100多个项目向国外考察、询价和相继签约。1964—1965年,机械工业从日本、法国等国家引进了液压件、电动气动量仪、重型汽车三个项目,并引进玻璃电极、微电机等7项技术和设备。
毛泽东在强调自力更生的同时,也希望通过引进技术来实现赶超战略。1963年6月4日,毛泽东在会见越南劳动党代表团时就说:“同资本主义国家(法国、日本等)做生意,有两个好处:物美价廉,维修设备也卖给你,守信用。”[※注]1964年1月5日,毛泽东在会见日本共产党政治局委员听涛时又说:“我们从日本资本家方面进口制造维尼龙的设备时,日本资本家把全部技术资料给我们。从欧洲进口的设备也是如此,而苏联总是对我们保留一部分关键性的东西,不告诉我们。”[※注]可见他对从西方引进技术是满意的。1月7日,毛泽东在听取工业交通会议情况汇报时又说,我考虑在一定的时候,可以让日本人来中国办工厂、开矿,向他们学技术。[※注]
1965年4月13日,中共中央批转国家经委新技术进口小组《关于引进新技术工作几个主要问题的报告》。该报告认为:“1964年签订了十项成套设备进口合同(1963年签订六项),用汇1200万美元,没有完成预定签订二十一项合同、用汇1750万美元的计划。另外一种引进新技术的方式,即购买技术资料的工作,还没有打开局面。小组认为,引进新技术的工作去年以来是有成绩的,但进展太慢,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国家建设的要求。”
1965年4月14日中共中央批转的《1965年工业交通工作要点》和5月10日批转的国家科委党组《关于科学技术对外工作的报告》,也都强调了技术引进的重要性。技术引进工作自1965年以后即有根据中国的进口能力而加快的趋势。
由于解放了思想,经过有关部门努力,1965年签订了27项成套设备、39项单项设备、8项技术资料的合同,完成了预定计划,并初步打开了从西方国家引进技术资料的局面。1965年新技术进口成交的总金额为1.13亿美元,当年用汇724万美元。
1966年4月1日,国家经委印发新技术进口小组《1966年对资引进新技术的计划安排几个主要问题的报告(草稿)》,该报告提出,1966年计划成交的成套项目30项、单项设备68项、技术资料19项,引进新技术的重点是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1966年计划当年用汇9630万美元。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和改善了同美国、日本的关系,中国积极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设备。到1977年签订引进技术设备合同220多项,成交金额30多亿美元,其中26个大型成套项目和43套综合采煤机组,用汇占80%以上。1978年,在经济建设方面产生了急于求成的情况,一年就签订了引进78亿美元的技术设备合同,其中宝钢等22项重点工程占用汇的70%以上。
三 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
毛泽东强调经济建设“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注]。1960年7月18日,毛泽东在得知苏联政府撤走专家的照会后,下决心搞尖端技术。在发展中国家里,中国率先进行高技术开发。
1949年后的30年中,中国累计向高技术领域的投资超过1000亿元,约占国家全部建设投资的6.3%。到20世纪80年代末已拥有一支300多万人的高技术产业队伍,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在经济领域的拨乱反正工作中,首先抓了科学技术问题。1977年5月24日,他在同王震、邓力群的谈话中指出,“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要尊重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注]他特别指出,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要挑选出几千名尖子人才,为他们创造条件,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氛围。
1978年3月18—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邓小平强调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对于迅速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华国锋作为时任最高领导人,在讲话中指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性:“这个任务不解决,新时期的总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当年的10月9日,中共中央又批转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108项科研重点项目。
实践证明,引进技术可以提高创新开发的起点,使中国能在高水平上选择和利用国外最新科技成果,推进自主开发,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通过技术引进来提高本国的创新能力,这和自力更生的方针是一致的。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