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来 源
:
|
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 \ 中篇 中国经济“富起来”(1978—2012)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3 | ||
摘 要
:
|
当时由于还没有突破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的理论桎梏,只能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下寻找经济体制改革的出路。陈云很早就指出市场调节是中国经济运行中必需的部分,但是,它是从属的、次要的,而计划经济是中国经济基本的主要的部分。陈云认识到中国经济必须有市场调节部分,是在计划经济框架下难能可贵的经济改革思想。1981年11月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 ,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的关系,尝试对企业生产分别实行四种不同的管理方法。该报告提出,要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这标志着确立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 ||||||
关键词
:
|
市场调节 计划经济 经济体制改革 为辅 商品经济 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经济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生产 国家计划 |
在线阅读
三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字体:大中小
囿于计划经济框架的改革,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如火如荼,但经济过热、结构失衡、通货膨胀等问题困扰着经济建设。中国还未从理论上认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还未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国情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1987年2月,邓小平同志对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发表过精辟的见解。他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注]。他的思想对中共十三大确立新的改革思路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召开,提出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
中共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创造适宜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此引导企业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
中共十三大决定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中心环节,分阶段地进行计划、投资、物资、财政、金融、外贸等方面体制的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大会报告提出,按照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促进横向经济联合的进一步发展;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逐步健全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调节体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和正确的分配政策。
此后,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有企业本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积极探索厂长(经理)负责制、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形式,活力进一步增强。商品市场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市场体系发育逐步完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机制、税收机制、利润机制、供求机制等多种间接调控手段初步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通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机已经到来。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