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129,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来 源
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 \ 中篇 中国经济“富起来”(1978—2012)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历程中,曾经因为误判所处的发展阶段,犯过急躁冒进的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寻找到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始终坚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为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至此,历经沧桑,适用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得以正式确立。“两个毫不动摇”大政方针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艰辛探索中总结出的科学经验,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保障,是新时代推进经济建设的“定海神针” 。
关键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制度

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

公有制

国有经济

经济发展

大政方针

改革开放

国情

中国共产党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字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经济建设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解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合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纷纷涌现,国民经济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经济领域的新变化大大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一时造成了社会思想的混乱。

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处在什么阶段?只有正确认识所处的历史阶段,才能确定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这些重大理论问题,引起了中共领导人的思考。

1979年3月,邓小平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讲话,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必须看到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一个是底子薄,另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注]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建国30周年大会上,批驳了中国还处在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错误观点,提出中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幼年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萌芽。[※注]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正式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注]。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报告又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不发达。”[※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已基本形成了。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报告系统地、全面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共十三大确定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注]

此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始终强调经济建设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再次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实际根据、国情根据,[※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