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52,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

二 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中国经济

来 源
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 \ 中篇 中国经济“富起来”(1978—2012)
作 者
-
浏览次数
2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一个10多亿人口的大国,在人均资源和资本积累都不是很丰富的条件下,实现持续了近4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壮丽一页。在这40多年中,中国经济经受住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抵御住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而且在这两次危机中,中国展现了一个大国应有的担当和胸怀。对于当今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改变了社会主义的命运,改革开放也让中国告别积贫积弱,重拾历史荣光和大国自信。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当世界经济陷入低谷、世界经济为负增长的时候,是中国作为发动机,将世界经济拉出了泥潭。
关键词

gdp

改革开放

世界经济

人口

中国经济

经济体

美国

世界经济发展

大国

德国

城镇居民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二 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中国经济

字体:

中国GDP的增长较为迅速。1978—2012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9.95%,远超同一时期其他主要经济大国的增长率。图13—1给出了中国和传统工业化强国(G7)的比较。由图13—1可知,在同一时段,美国GDP的平均增长率为2.78%,加拿大为2.54%,英国为2.27%,日本为2.29%,法国为1.99%,德国为1.87%,意大利为1.55%,尽管都实现了正增长,但增长率都大大低于中国。同时期的世界平均经济增速为2.95%。一方面,这与中国的低起点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党和国家走上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与金砖国家比较,中国的表现也是最优秀的。从图13—2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速最快。相比南非,巴西、俄罗斯和印度也都实现了较为持续的经济增长,但与中国相比,则大为逊色。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的表现与其他四个国家就实现了显著的“分流”,即中国持续快速增长,而其他国家增速较缓慢,甚至还出现了停滞。其结果就是,GDP总量的差距巨大。2012年,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达到72000万亿美元,比其他四国总和还要多(印度为18600万亿美元;巴西为23400万多亿美元;俄罗斯为16600万多亿美元;南非不到4000亿美元)(见图13—2)。这也说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的高GDP增长率也堪称奇迹。世界经济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大国能够达到如此高速的长时期的经济增长。根据英国经济史学家麦迪森以及后继学者的研究和计算,中国的GDP增速在历史上也是非常快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持续的时间和速度甚至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

当然,全球第二大的经济问题,不等于人均也是第二的水平。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实现人均GDP的快速增长是不容易的。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这方面也有很大进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有385元,1987年达到1123元,1992年达到2334元,2003年超过万元大关至10666元,2007年突破2万元至20494元,2010年再次突破3万元大关至30808元,201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16.2倍,年均增长8.7%。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上中等收入国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确实难能可贵。中国人均GDP年增长率自2008年以来稳居世界前十,人均GDP世界排名不断上升。

一般而言,人口越多的国家,人均GDP的增长越困难。我们把2012年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和人口数量做一个散点图(见图13—3)。不难发现,总体上人口与人均GDP是负相关的关系。人口较少的国家和地区,比如卢森堡、瑞士、中国澳门、挪威、爱尔兰等的人均GDP较高。而人口较多的国家,比如中国和印度,则人均GDP相对较低。当然,也有一些国家即便人口很少,但也没有实现经济增长,比如非洲一些国家。总体而言,从图13—3的整体比较来看,中国的人均GDP水平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对于人口数量世界第一的大国来说。因为,我们还超越了很多人口数量较少的国家,并且与巴西、俄罗斯等国家旗鼓相当。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人口大国相比,我们的水平还要好很多。当然,美国、日本等工业化强国的表现还是非常好的。美国尽管其人口数量也达到了3亿多人,但是人均水平却在世界前十名。日本人口也有1亿多人,人均水平排在世界第20位。由此观之,尽管我们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中国人均GDP的改善也主要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比较了一些主要国家的人均GDP增长率(1978年以后),不难发现,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表现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也是最出色的(见图13—4)。

不同国家GDP 的不同变化会导致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发生变化(见表13—1)。与印度、日本、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相比,中国呈现的是一个相对崛起的状态。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员。中国成为20国集团成员之一。我们通过对比来审视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

首先,是中国与美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的比较。1980年,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5.24%,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21%,而到了2012年,分别升至46.20%和10.74%。同一时期,美国也在发展,而且在高科技等领域非常有实力。然而,中国发展更快,目前,“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词汇。与德国、法国、英国等国相比,也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进步。1980年,中国GDP为德国的16.69%、英国的27.80%、法国的22.97%;但到了2012年,中国GDP为德国的2.02倍、英国的2.84倍、法国的2.66倍。1980年,中国GDP为日本的11.28%,到了2012年,变为1.24倍。从人均角度看,中国的实力上升也很明显。1980年,我们的人均GDP 相当于美国的1.21%、日本的1.34%、德国的1.33%、英国的1.60%、法国的1.29%。但到了2012年,这些比重都发生了变化。2012年中国人均GDP水平已经相当于日本的11.76%、美国的10.74%、德国的12.03%、英国的13.41%、法国的12.91%。绝对数量上有差距,相对比重则有所改善。

其次,我们来看中国和印度。长期以来,中印两国人口多、人均GDP低、GDP规模小。1980年,中国的人均GDP(340.6美元)与印度(295.6美元)基本持平。然而到了2012年,中国是印度的3.87倍。另外,从1980年到2012年,印度人口从6.99亿人增至12.65亿人,增速超过中国(中国从9.81亿人增至13.5亿人),但GDP规模的增长不及中国,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则更加滞后了。

最后,在东亚地区,中日两国的经济对比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80年,中国的GDP规模只有日本的11.28%,但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后增长率继续大幅度领先日本,加上日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2012年中国的GDP规模为日本的1.24倍,差距继续拉大。中国的变化带来了亚洲的变化,而亚洲的变化又带来了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从表13—2中我们可以发现,1980年,欧盟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34.1%,美国为25.7%,超过东亚的15.8%。东亚的主要经济体为日本和“亚洲四小龙”。1990年,这种格局大体上未变。随着中国以及东亚经济的发展,到2010年时,东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其占比与欧盟不断接近,并超越了美国。东亚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中国在东亚经济中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