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以三代都城为代表的聚落考古研究的深化
来 源
:
|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0 | ||
摘 要
:
|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夏商周时代考古学在极为薄弱的初创基础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夏商周考古学体系。三手工业作坊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70年来,在三代时期多个遗址,比如二里头、郑州商城、安阳殷墟、丰镐遗址、周原遗址、秦雍城、郑韩故城等东周各国大型城址中都发现了烧制陶器的窑址,有学者据此对三代时期的陶器制造工艺进行了研究[ ※注] 。先秦史叙述由以文献为基础的传统王朝政治体系史转变为以考古学为基础的全方位文化、社会发展史,史观方面由传统的中原中心论转变为多元一体史观,叙述对象由以王朝帝王为核心的政治史发展为以古人社会、文化为核心的社会文化史,关注重心由精英历史转向大众历史。 | ||||||
关键词
:
|
遗址 考古学文化 文化 发掘 墓葬 考古学 考古 墓地 遗存 殷墟 东周时期 |
在线阅读
第三节 以三代都城为代表的聚落考古研究的深化
字体:大中小
一 研究方法、内容和思路不断推进
70年来,三代时期以都城性质中心性遗址为代表的城市考古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即由传统的“证经补史”思路的考古调查、发掘到考古本位的聚落布局研究;由对单个遗迹现象的发掘与年代研究到系统发掘每个遗迹现象并放在共存的遗存背景情境中去研究它们的关系、功能;由重在单个遗迹的年代、性质研究到聚落概念下的整体研究,即对聚落布局、同一区域内的聚落间关系、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以及同一区域内不同时期聚落和人口的变化及其原因探求;由重在对遗址年代、古文献指导下的定性研究到更广泛内容的社会关系、文化特性等的研究。
在此思路指导下,三代考古对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周原与丰镐、东周诸国都城等中心性遗址中的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墓地、居民区、水道与道路、宫室建筑等的分布状况、结构特征和城市聚落布局均有了基本的掌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世纪70年代,二里头遗址考古全面揭露了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一号宫殿和二号宫殿基址[※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对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青铜器作坊址进行了发掘,为全面了解二里头文化的内涵创造了条件[※注]。90年代以后,通过中心区的考古发掘和勘察,基本廓清了宫殿区的范围和规模,发现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宫城,最早的多重院落式建筑,最早的具有明确中轴线规划的大型宫殿建筑群。在宫殿区以南,还发现了围以垣墙的手工业作坊区。此外,还发现了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以及最早的车辙痕迹。宫殿区院内贵族墓中随葬有大型绿松石龙形器。
1983年偃师商城的发现,是20世纪80年代夏商周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该城址的发现为探讨商代前期都城和讨论夏商文化分界提供了界标。20世纪80年代发掘了部分城墙、西二城门、宫城内四号和五号宫殿,了解了该城及宫城内宫殿的形制和基本布局[※注]。1996年大城东北隅的发掘,确定了偃师商城大城城墙修建年代的上限和下限[※注]。1997年,在偃师商城大城内新发现一座小城,小城时代早于大城[※注]。宫城恰好位于小城南北中轴线的南部,宫城内的宫殿建筑大致呈左右对称分布。1999年春,在宫城内北部正中,发现大型蓄水池及与其相接的石砌排水设施。
郑州商城总体略呈长方形,周长约6960米,四周城墙上有大小不同的缺口十一处,有的可能与城门有关。宫殿区位于内城的东北部。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城内发现大型蓄水池[※注]。自1973年至今,先后在宫殿区发现了数十处夯土基址。手工业作坊位于商城的外围,在已发现外城墙的地方,则位于城墙与外城墙之间。其外,还发现多处铜器窖藏[※注],如发现于商城东南角外侧的二里岗上层时期青铜器窖藏[※注]。墓葬则主要分布于内城的周围,多位于内城与外廓城之间。
在郑州市西北郊的小双桥遗址发现有商代二里岗上层晚段的大型夯土基址、大型青铜建筑构件和数十座出土大量牛头及其他动物骨骼的祭祀坑,为研究二里岗上层晚段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注]。
经过70年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可知,殷墟范围东西6千米,南北5千米,总面积近30平方千米。殷墟的内部格局随着殷墟文化的不同阶段逐渐发展,自早到晚经历了一个规模由小到大、人口由少而众的过程。
殷墟的宫殿宗庙区地势较高,其东、北两面有洹河环绕,总面积70万平方米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殷墟可以看成是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周围分布着众多族邑居址的大型邑聚。
殷墟范围内已发现多处手工作坊,从作坊的分布看,殷代的作坊可能分属于居住在殷墟的各个族邑。商王则通过某种方式控制这些作坊。
近年来,安阳殷墟孝民屯商代铸铜作坊遗址的全面发掘,大司空商代“家庙”建筑遗址的揭露,刘家庄北地发现的带车辙的商代道路、房基、水井、排水沟渠[※注]等都是殷墟考古的重要新发现。
1999年在殷墟遗址东北发现洹北商城[※注],城址平面近方形,边长2000米以上,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在城的中部偏南发现大范围的夯土建筑基址群,排列密集有序。其中1号基址占地达1.6万平方米,推测是宗庙、宫殿类建筑遗存。此外还发现有房基、水井、灰坑、墓葬等。这一大型遗址的发现为探讨盘庚迁殷甚或河亶甲居相的所在提供了重要线索。
1942年,“中研院”史语所石璋如为寻找文献记载的周代都城,对传说中的邰、豳、岐、丰、镐等地进行了考古调查。20世纪50—60年代,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岐山的京当、王家嘴、任家、礼村、贺家等地进行了全面勘察。此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等多家单位在此开展的长期的考古工作,对周原遗址的聚落布局有了基本了解,初步探明了周原遗址的水系,形成了大周原考古的思路。
自1933年徐旭生、苏秉琦等先生首次在沣河沿岸开展考古调查工作以来,丰镐考古经历了八十余年的工作。根据多年的工作,丰京遗址总面积约8.62 平方千米,镐京遗址总面积约9.2 平方千米。沣东、沣西遗址通过河流水系联成一个整体。在丰镐遗址内,先周遗存皆分布于客省庄至大原村一带的高地上。宫殿区分布于沣西的客省庄西南、马王村北一带[※注]和沣东的上泉村北、洛水村北与花园村北至普渡村西一带。沣西地区墓葬最集中的地区位于张家坡村至大原村间的一片高地上。沣东墓葬区集中于花园村、普渡村一带。
除了中心性聚落外,近年来,对一般性聚落的考古工作也有了一定收获,例如,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发掘了河南荥阳关帝庙商代晚期聚落,对研究商代社会一般聚落形态和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具有代表性[※注]。
二 区域调查和研究广泛开展
除了大型遗址的聚落布局探索,近年来还开展了一系列以这些大型遗址为中心的区域考古调查和聚落群研究。在二里头遗址所在的伊洛盆地,殷墟遗址所在的洹河流域,周原遗址所在的七星河、美阳河流域都分别进行了区域调查,取得了重要收获[※注]。洹北商城是这种区域调查的重要成果。
此外,近年来在周边地区也开展了诸多区域调查与研究,如在赤峰地区对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区域聚落的调查和研究[※注],在山东鲁东南沿海地区进行的聚落形态变迁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的调查与研究[※注],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三 由学术研究到文化遗产保护为目的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强调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理念,考古发掘的同时要考虑对遗存的保护与展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公众。现在大遗址的考古工作主要都是保护规划下的考古工作,考古发掘是为保护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