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26,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

第五节 佛教考古

来 源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6
摘 要
都城、城市和村镇是不同等级的人所聚居之地,是不同层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活动的差异化空间,是秦汉至明清时期考古发掘和研究最为主要的内容。2010年以后,为配合丝绸之路申遗工作,考古工作者对未央宫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勘探和重点发掘,取得一些重要的新进展。内蒙古文物工作队于1959 — 1960年对辽中京遗址进行过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 ※注] , 1962年对辽上京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和试掘,绘制了实测示意图[ ※注] 。二秦汉至明清地方性城址考古发现与研究秦汉至明清时期都城之外的城址发现很多,有州郡县城、村镇、军镇和军事要塞等,但大多都是考古调查资料,经过考古发掘的城址和村镇遗址很少。
关键词

考古

城址

都城

遗址

发掘

墓葬

考古工作

调查

考古发掘

窑址

勘探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五节 佛教考古

字体:

一 中国石窟寺考古

1949年以来,全国各地重要的佛教石窟先后建立了文物保护和研究机构,石窟寺的研究逐步走向正轨。中国石窟寺考古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归纳为两大阶段[※注]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60年代,是中国石窟寺考古的草创阶段。这一时期调查了新疆、甘肃、陕西、河南、山东、四川及云南等地石窟,发现并确认了一批十六国至北魏时期的石窟,如永靖炳灵寺、武威天梯山、张掖金塔寺、马蹄寺、酒泉文殊山、玉门昌马、庆阳北石窟、泾川南石窟等,维修加固了大量石窟,发掘了敦煌莫高窟部分窟前建筑,为中国石窟寺的调查、保护和研究积累了重要资料和经验。

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至今,是中国石窟寺考古的发展和繁荣阶段。考古学的方法广泛运用于石窟寺的清理发掘、调查实测和综合研究。先后清理发掘了敦煌莫高窟北区洞窟、克孜尔石窟谷西区窟前遗址、云冈石窟部分窟前建筑及寺院遗址、龙门奉先寺及擂鼓台窟前遗址、太原西山大佛与童子寺以及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鄯善吐峪沟石窟及窟前建筑等。运用佛教考古的方法对克孜尔谷西区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邯郸南响堂山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部分洞窟及河西地区的早期石窟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调查、勘测和记录。这一阶段石窟寺方面的另一重要收获是1992年以来在西藏阿里地区发现了大量11—16世纪的晚期石窟群,弥补了藏传佛教石窟艺术的重要缺环。

宿白先生的《中国石窟寺考古》一文纲领性地对中国石窟进行了分区与分期,总结了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石窟的主要类型、洞窟形制、造像特征、题材组合等,勾勒出中国石窟发展的总体面貌,从中反映了佛教传播的路线、窟龛造像演变的规律以及佛教中心区域对周边的影响[※注]

二 佛教寺院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1950年以来,考古学者发掘了一些中古时期的佛寺遗址,如北魏洛阳永宁寺[※注]、北魏平城思远佛寺、东魏北齐邺南城赵彭城佛寺[※注]、北齐邺南城大庄严寺[※注]、隋大兴灵感寺暨唐长安青龙寺[※注]和唐长安西明寺[※注]等。上述诸寺均为中原北方地区不同时期都城内具有皇家背景的国家大寺,对当时各地的佛寺规制都有普遍的示范意义,为研究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寺院的传承演变、规划布局、建筑样式、筑造技术、造像类型、埋藏制度乃至崇拜理念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全国范围内经过较大面积发掘的寺院还有甘肃泾川大云寺、山东博兴龙华寺、临朐白龙寺、河北南宫后底阁佛寺、邯郸常乐寺、江苏扬州龙兴寺、四川邛崃龙兴寺等。边疆地区已发掘的重要佛寺有新疆于田喀拉墩佛寺、民丰尼雅佛寺、策勒达玛沟丹丹乌里克佛寺、托普鲁克墩佛寺、库车苏巴什佛寺、黑龙江宁安渤海上京龙泉府的佛寺、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西山坡佛寺、西藏阿里皮央·东嘎遗址的地面佛寺等。

佛塔是寺院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性的遗迹如始建于北魏时期的河北定县塔址、辽宁朝阳“思燕浮图”塔址;隋代遗迹如陕西西安清禅寺塔址、耀县神德寺塔址;唐代遗迹如河北正定开元寺塔址、陕西西安慈门寺塔址、河南洛阳神会和尚塔址、山西太原龙泉寺塔址、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址;五代至元明遗迹如河北正定舍利寺塔址、浙江杭州雷峰寺塔址、江苏苏州云岩寺塔址、河南郑州开元寺塔址、河北定县净志寺塔址、净众院舍利塔址、山西临猗双塔寺西塔塔址、山东长清真相院舍利塔塔址、临朐明道寺塔址、兖州兴隆寺塔址、浙江宁波天封塔塔址、金华万佛塔塔址、上海松江兴教寺塔址、江苏镇江甘露寺塔址及南京长干寺塔址等。通过对历代的塔址及出土遗物进行系统研究,基本勾勒出中国古代佛塔及舍利瘗埋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注]

三 佛教造像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以造像碑、背屏造像和造像塔为代表的佛教石刻造像及金铜佛像也是佛教考古研究的主要资料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规模出土的佛教造像主要集中在三大区域。

(一)以成都为中心的南朝造像

1953—1954年配合基建出土200余件。近年在成都市区商业街、西安路、宽窄巷子、下同仁路等地均有不同规模的造像出土,另在彭州、江津、茂县、汶川等地也有少量发现[※注]

(二)以平城、洛阳和邺城为轴心的北魏至东魏北齐造像

中原北方东部地区是北魏以来佛教极为兴盛之地,20世纪中叶以来先后出土了大量佛教造像,其中包括数次出土量超过千件(块)的重大发现,为探讨这一时期造像的区系类型、题材内容及风格样式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重要的发现有河北曲阳修德寺造像[※注]、山西沁县南涅水造像[※注]、山东青州龙兴寺造像[※注]、河北临漳邺城遗址北吴庄佛像埋藏坑发掘出土造像[※注]

(三)以长安为中心的西魏北周至隋唐造像

关陇一带是中原北方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历年各地陆续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北朝至唐宋时期的佛教造像,现主要收藏于碑林博物馆和西安博物院[※注]。近年值得关注的发现是2004年汉长安城遗址出土31件北周造像[※注],2012—2013年甘肃泾川大云寺出土北周至宋代造像260余件[※注]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