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27,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

第一节年代学考古研究

来 源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3
摘 要
碳十四断代方法于1949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利比( W . F . Libby )提出,是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考古测年中精确度最高、应用最广的一种测年方法。C测年原理及其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0年第2期。2013 — 2015年济南市考古所铁器的保护修复,发表论文《济南魏家庄遗址出土铁器腐蚀初步分析研究》 《魏家庄遗址出土铁器的保护修复》 《魏家庄遗址出土铁质文物的脱盐处理研究》 ,出版专著《山东济南魏家庄墓地出土铁器的保护修复》 。与利用专题规划研究等。
关键词

考古研究

年代学

考古

考古学

石器

遗址

出土

实验室

修复

木炭

dna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一节年代学考古研究

字体:

碳十四断代方法于1949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利比(W.F.Libby)提出,是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考古测年中精确度最高、应用最广的一种测年方法。其测年对象为含碳物质,如木炭、木头、植物、骨头等,可测范围为5万年以内。

碳十四测年包括常规测年和加速器质谱测年(AMSsup14C)两种方法。常规测年法是通过固体法、气体法或液体闪烁计数法来检测样品中sup14C衰变产生β射线的速率,由此得出样品中sup14C的浓度,并利用sup14C的产生和衰变规律来计算样品的年代。夏鼐先生在1955年撰文向国内介绍碳十四测年法,并亲自领导筹建实验室。1965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碳十四测年实验室,由仇士华和蔡莲珍主持工作。

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方法在70年代末逐步建立起来,该方法利用现代核分析技术直接测量样品中碳十四原子的含量,因此具有样品量小、工效高的优点。[※注] 近三十年来,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持续支持,碳十四测定方法从样品制备到碳十四检测,再到年代校正都有较大改进,尤其是系列样品拟合方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碳十四年代的精度和可靠性。[※注]

近二十多年来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技术与系列样品拟合方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和年代序列的精确度,为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多个考古学研究课题建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与此同时,一些重要研究论文的陆续发表,不仅对于解决重要历史人物在位时间、[※注] 仰韶文化的分期与年代谱系、[※注] 早期陶器的发明[※注]等有重大贡献。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