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25,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

第五节 化学成分分析

来 源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7
摘 要
碳十四断代方法于1949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利比( W . F . Libby )提出,是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考古测年中精确度最高、应用最广的一种测年方法。C测年原理及其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0年第2期。2013 — 2015年济南市考古所铁器的保护修复,发表论文《济南魏家庄遗址出土铁器腐蚀初步分析研究》 《魏家庄遗址出土铁器的保护修复》 《魏家庄遗址出土铁质文物的脱盐处理研究》 ,出版专著《山东济南魏家庄墓地出土铁器的保护修复》 。与利用专题规划研究等。
关键词

考古研究

年代学

考古

考古学

石器

遗址

出土

实验室

修复

木炭

dna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五节 化学成分分析

字体:

化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在19世纪初对古文物进行的化学分析。

在夏鼐先生的倡导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自20世纪60年代初建立化学实验室,是中国考古文博界最早成立的专门针对出土遗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实验室。实验室建成之后,利用X射线荧光分析、X射线衍射、中子活化分析等技术对出土陶瓷器、金属器、矿物等遗物进行分析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注] 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基本与当时的国际前沿研究同步。

至20世纪80—90年代,国际上已经开始利用人骨及残留物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探讨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的研究。21世纪初,利用锶同位素分析技术追踪古代人类迁移活动也在国内开展。[※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90年代中期成立科技考古实验研究中心至今,化学实验室陆续引进国际先进检测技术,经过20余年的努力探索,已建立了出土遗物的5 种标准分析方法,以及古代青铜器化学成分、古代土壤化学成分、古代人骨化学成分3类数据库。近年来又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ICP-MS超净实验室和GC-MS实验室,同时紧跟国际考古学前沿和热点问题研究趋势,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经费支持下,开展了利用锶同位素分析技术追踪古代人与动物迁移活动的研究。迄今已完成偃师二里头遗址、襄汾陶寺遗址、安阳殷墟遗址、陕西石峁遗址等数十座遗址出土人与动物遗骸的锶同位素比值分析。[※注] 同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也在开展同类研究。目前,化学分析技术在文物产源研究、古代科学技术发展、资源控制与文化传播等考古学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注]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