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117.93.231,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

第七章 考古学发展与进步

来 源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7
摘 要
任何学科的生命历程都遵循着发展的一般规律,考古学科从诞生至今,既有低谷踟蹰,也有高潮与辉煌。一积极推进重大学术问题的考古学探索根据我国考古学亟待解决的重大学术问题以及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主动规划、科学设计、实施开展具有宏观视野和战略价值的重大项目,是提升中国考古学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这些研究的基础是从宏观到微观田野考古学的深入思考与提高,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构成一切研究的基础,充分利用多学科合作和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田野考古学水平,最大限度地科学准确地获取学术资料,成为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要求。
关键词

文物

考古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考古

文物考古

考古研究所

发掘

发掘报告

窑址

中国大百科全书

河南省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七章 考古学发展与进步

字体:

任何学科的生命历程都遵循着发展的一般规律,考古学科从诞生至今,既有低谷踟蹰,也有高潮与辉煌。建国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考古学研究取得重大收获。近年来,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水平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与追求,使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升到新高度,考古工作迎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应集中力量,着眼学科发展重要方向,解决重大问题,将最新成果推向世界,使考古工作者的脚步走向世界。

70年来,中国的考古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因种种原因,我们的工作也存在短时期内无法解决的矛盾,即:广袤的国土面积与严重不足的考古科研力量之间的矛盾;丰富的文物考古资源与极度匮乏的科研人才队伍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快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疲于田野工作的考古队伍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考古学工作者继续砥砺前行,在新时代为考古学学科发展继续深入思考、积极奉献。

一 积极推进重大学术问题的考古学探索

根据我国考古学亟待解决的重大学术问题以及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主动规划、科学设计、实施开展具有宏观视野和战略价值的重大项目,是提升中国考古学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学术课题,积极有效地整合不同研究领域和不同学科的研究、技术、人才资源,推进了一批学术目标明确、研究团队配置合理的考古发掘项目,相关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研究仍将是未来史前考古重要的工作。此外,定居和农业起源研究仍然有待深入探讨。关于“最初的中国”的认识是值得深入开展的研究方向。中华文明形成的总体格局是有中心的“重瓣花朵”还是面向内陆的“西高地”和面向海洋的“东平原”之间的互动?“中原文明”是客观存在还是大一统“怪圈”内的主观构想?是否可以依据距今5000年前后的社会发展及“中国相互作用圈”的形成提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认定?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最初的中国”的形成还是最早的在“天下之中”的国家级政体的出现?这些都是可以推进我们古史建设的重要问题。

都邑与聚落考古的持续深入研究。采用“勘探为主,重点试掘”的办法,对都邑、中心聚落遗址进行系统的了解和分期基础上的综合研究。特别是研究都邑规划,人们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化交流、环境与资源等的关系。以重要聚落考古发现和研究为基础去探讨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认识中国古代国家形态是今后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历史时期都市遗址更加广域、深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进一步探索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机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著名学者开始思考并总结中国古代都市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例如“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的研究方法等[※注]。相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时期城市考古进行的指导性的研究和论述[※注],为今后深入都市考古研究奠定了基础。进入21世纪后,对“城市考古”考古理念和技术方法进行的实践和总结[※注],也为都邑考古研究的再发展注入了动力。

二 多学科结合的考古学研究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多学科手段的应用是非常令人期待的可以引发各项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领域。已经得出有新意的研究成果,并很可能取得新突破的研究方向,包括古DNA分析对亲属关系和驯化农作物及动物演变的研究;淀粉粒等食物残留分析对古代食谱、酿酒和宴饮等活动的研究;锶同位素分析对人群迁徙和农产品再分配的研究;土壤微结构分析发现遗址使用和废弃的详细信息等。多学科结合的大型课题应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家文物局实施的“考古中国”计划已经显现了协同攻关的优势。

随着多学科交流的逐渐深入和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和认识也在不断提高,甚至修正了以往的看法,同时也存在很多争议,这就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相检测和科学整合。一方面,新的科学方法、理论需要更多验证和完善;另一方面,传统的考古学方法、理论不能停滞不前,需要发展。随着科技考古各领域的日臻成熟,科技考古与传统考古学已经充分糅合成为一个整体,中国考古学已经成为应用大量自然科学研究手段、充满活力的一级学科。

三 考古学理论研究、学科体系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

考古学理论总结、反思和争鸣是学术研究的增长点和突破点,强化理论意识,超越“证经补史”传统思维方式,才能不断拓展新思路。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时空框架基础上,为建构更加丰富的历史学叙述,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新发现与新视角、新思路的阐释,新手段的采用等都有待加强,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结构、文化及其发展过程研究尚待全面开展。目前各个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都还有待完善,很多遗址的年代学框架还需进一步补充细化。特别是,边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缺环更多,这些地区的考古学基础工作都还有待加强。这些研究的基础是从宏观到微观田野考古学的深入思考与提高,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构成一切研究的基础,充分利用多学科合作和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田野考古学水平,最大限度地科学准确地获取学术资料,成为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要求。

四 积极拓展考古学国际交流

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是另外一个我们可以期待,并应该精心培育的新学术生长点。

欧亚草原青铜时代背景下的中华文明起源已经成为热点。东北亚地区的史前互动也曾发生了深远影响,涉及玉器的起源、农业的传播等重要问题。南岛语族的扩散是国际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也是我们理解华南地区社会演变和人群移动的关键。除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史前文化发展,了解其他伟大文明的发展道路是开拓国际视野的另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走出去”考古的蓬勃开展形势喜人,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研究也会取得丰硕成果。

五 重视考古遗产保护与利用,为社会发展做出学科贡献

我国文物数量众多,出土文物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保存如此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任务是艰巨的。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科学技术的有效支撑和引领作用仍显不足,文物保护科技人才匮乏,技术力量分布不均衡等现象仍很严重。文化遗产属于公众,考古学不是象牙塔的学问,考古成果不是少数专家的独享成果,社会对古代历史知识有广泛的需要,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有巨大的热情,文化遗产保护和成果的展示、利用应该不断加强,考古学服务公众的意识应该不断提高。如何不断强化公众服务意识,将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更多、更有效地推向公众,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是考古学未来需要探索和强化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文物编委会:《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张森水:《近20年来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进展与思考》,《人类学学报》2002年第1期。

吕遵谔:《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旧石器时代卷》,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考古》1959年第4期。

夏鼐:《夏鼐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张忠培:《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徐苹芳:《中国城市考古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西安半坡博物馆等:《姜寨》,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等:《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74年版。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灵宝西坡墓地》,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

刘莉、陈星灿:《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英文版),英国Duckworth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三秦出版社1991年版。

李伯谦:《文明探源与三代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中美联合考古队:《两城镇——1998—2001年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6年版。

国家文物局主编的年度中国考古发现系列图书。如:《2018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19年版;《2017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18年版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编:《晋都新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著:《吴城——1973—2002年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江西省文物工作队等:《新干商代大墓》,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文物编委会:《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民乐东灰山考古》,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1996—2006》(壹—伍册),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襄汾陶寺:1978—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5年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2002—2005)》,大象出版社2007年版。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等:《新密新砦——1999—2000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郭家庄商代墓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

郭宝钧:《浚县辛村》,科学出版社1964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编著:《梁带村芮国墓地——2007年度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高家堡戈国墓》,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

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寿县蔡侯墓出土文物》,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绍兴越墓》,文物出版社2016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甸子》,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都咸阳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秦汉上林苑——2004—2012年考古报告》,文物出版社2018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刘庆柱:《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邺城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南宋太庙遗址》,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元中都—1998—2003年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发掘报告》,岳麓书社2007年版。

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论》,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等:《南越宫苑遗址》,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1—2003)》,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秦始皇帝陵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9—2010)》,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宣帝杜陵陵园遗址》,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阳陵》,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大葆台汉墓发掘组等:《北京大葆台汉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城西汉梁国王陵和寝园》,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

《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宿白:《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北宋皇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西夏陵》,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宿白:《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1957年版。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金代皇陵》,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定陵》,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辽陈国公主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

宿白:《藏传佛教寺院考古》,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徐光冀主编:《中国出土壁画全集》(10卷),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王巍:《东亚地区古代铁器及冶铁术的传播与交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河北省邢台市文物管理处编著:《邢台隋代邢窑》,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寺龙口越窑址》,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等:《丰城洪州窑址》,文物出版社2018年版。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南宋官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北京龙泉务窑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观台磁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禹州钧台窑》,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宁夏灵武窑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南宋官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泉东区窑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出土瓷器》,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福建省博物馆:《德化窑》,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著:《景德镇湖田窑址—1988—1999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编著:《景德镇出土明代御窑瓷器》,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吉安市博物馆等:《吉州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安徽繁昌窑遗址考古队:《安徽繁昌窑遗址发掘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重庆涂山窑》,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柏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6卷),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徐苹芳《丝绸之路考古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魏洛阳永宁寺——1979—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古都遗珍——长安城出土的北周佛教造像》,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渤海上京城—1998—2007年度考古发掘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六顶山与渤海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西古城—2000—2005年度渤海国中京显德府故址田野考古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永顺老司城》,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南海1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一:1989—2004年调查》,文物出版社2017年版。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南海1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二:2014—2015年发掘》,文物出版社2017年版。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