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台湾史研究主要成就
来 源
:
|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7 | ||
摘 要
:
|
一鸦片战争史研究1840 — 1842年的鸦片战争既是英国对古老中国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围绕这次战争,学界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其一,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中西贸易状况以及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之前是否实行闭关政策以及如何看待闭关政策等问题,进行了多角度、不同层次的探讨。二太平天国史研究1850 — 1864年的太平天国革命是晚清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学界关于这场战争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并就许多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四中法战争史研究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与列强间的第三次战争,也是中法之间的第二次战争。随着研究的深入,也开始出现一些综合性。 | ||||||
关键词
:
|
中国共产党 学界 学者 成就 资本主义 革命 思想史 社会史 台湾 研究成果 文化史 |
在线阅读
第九节 台湾史研究主要成就
字体:大中小
内地学界70年来的台湾史研究,各个时段的台湾史专题领域研究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初步构建了作为中国历史学分支学科的台湾史学科体系。
一 台湾史研究史料的发掘与整理
台湾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对史料整理出版的高度重视。伴随着学科的建立,即有一大批台湾史研究资料获得整理出版。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三套大型综合性资料:其一是陈支平主编《台湾文献汇刊》[※注]、《台海文献汇刊》[※注] 与方宝川、谢必震主编《台湾文献汇刊续编》[※注];其二是全套影印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台湾文献丛刊》(309种),题名《台湾文献史料丛刊》190 册,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其三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合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注]、《馆藏民国台湾档案汇编》[※注]。前两种主要是关于台湾史的已刊或未刊文献资料,后者则主要是中国第一、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清代与民国台湾原始档案资料。另外,还出版了若干各个时期的专题或综合性资料汇编。
二 早期台湾史研究
关于早期台湾史研究的通论性著作较少,张崇根《台湾四百年前史》[※注] 与徐晓望《早期台湾海峡史研究》[※注],是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关于台湾早期族群或民族研究的通论性著作,可以史式、黄大受的《台湾先住民史》[※注] 为代表。该书不同意把史前时期便迁居台湾的早期族群或民族称为“高山族”“山地同胞”“土著族”“原住民”等,而主张应该称为“先住民”,并对台湾先住民历史进行了系统论述。还有一些相关专题研究著作,如施联朱、许良国主编《台湾民族历史与文化》[※注],陈国强《台湾高山族研究》[※注],郝时远、陈建樾主编《台湾民族问题:从“番”到“原住民”》[※注] 等,多角度地论述了台湾早期族群或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荷据时期台湾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是杨彦杰《荷据时代台湾史》[※注]。该书是第一部全面研究荷据时期台湾历史的学术著作,具有开拓与奠基之功。
有关明郑政权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是杨友庭《明郑四世兴衰史》[※注]。该书以郑芝龙、郑成功、郑经、郑克塽四世的史迹为基本线索,系统叙述了明郑政权的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内地学界对郑成功研究的热潮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1982年、1987年在厦门举办两次重要的郑成功学术讨论会,把郑成功研究推向高潮,随后出版了一系列郑成功研究的个人论著与会议论文集。
三 清代台湾史研究
清代台湾史研究是此前大陆学界台湾史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从康熙统一台湾,清政府的治台政策与台湾开发,晚清台湾近代化,到日本侵占台湾与国人反割台运动,都有大量论著进行深入研究。许维勤《闽台行政建置关系》[※注]、唐次妹《清代台湾城镇研究》[※注]、尹全海《清代渡海巡台制度研究》[※注]、庄林丽《清代台湾道、台湾道台与台湾社会》[※注],是值得关注的专题研究著作。
关于清代台湾移民史的研究,最重要的著作是陈孔立《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注]。该书从移民与移民社会理论问题入手,系统分析了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的发展进程与特点,进而讨论移民与人口及社会结构变迁,最后考察社会矛盾与动乱问题,涉及清代台湾社会变迁诸多复杂面相,是一部全面深入研究清代台湾社会史的奠基之作。曾少聪《东洋航路移民——明清海洋移民台湾与菲律宾的比较研究》[※注]、刘正刚《东渡西进——清代闽粤移民台湾与四川的比较》[※注]、邓孔昭主编《闽粤移民与台湾社会历史发展研究》[※注]和陈小冲主编《台湾历史上的移民与社会研究》[※注],也从不同角度深化了清代台湾移民史研究。
关于清代与台湾有关的历史人物,研究最多的前期是施琅,后期是刘铭传。施伟青《施琅评传》[※注]和《施琅年谱考略》[※注],是有关施琅生平事迹最重要的研究论著。学界举办一系列纪念施琅的学术会议,出版了多种论文集,使施琅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人物,其是非功过终究得以澄清。关于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的生平事迹,可参阅姚永森《刘铭传传——首任台湾巡抚》[※注] 与徐万民、周兆利《刘铭传与台湾建省》[※注]。1985年、1995年、2005年、2015年,安徽学界相继举办四次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会议论文集,集中展示了有关刘铭传研究的最新成果。另外,其他人物也有不少专论。
四日据时期台湾史研究
日据时期台湾史也逐渐受到内地学界的重视。陈小冲《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史》[※注],是内地学界研究该段历史有代表性的断代史著作。陈小冲的新著《日据时期台湾与内地关系史研究(1895—1945)》[※注],又着重探讨了日据时期台湾与大陆关系的演变及其复杂面相。李理《日据台湾时期警察制度研究》[※注]、王键《日据时期台湾米糖经济史研究》[※注]、宋帮强《日据时期台湾共产党研究》[※注]、李跃乾《日据时期台湾留日学生与战后台湾政治》[※注],也是值得关注的研究著作。
五 战后台湾史研究
内地学界的战后台湾史研究也开始起步。关于国民政府收复台湾及二二八事件的学术研究,褚静涛的专著《国民政府收复台湾研究》[※注]和《二二八事件研究》[※注] 具有代表性。关于1949年以后的台湾史研究,茅家琦主编《台湾三十年(1949—1979)》[※注] 与《80年代的台湾(1980—1989)》[※注],以及董世明《台湾六十年史纲(1949—2009)》[※注],是开拓性的断代史著作。至于专题研究则相当多,如宋春、于文藻主编《中国国民党台湾四十年史(1949—1989)》[※注]、冯琳《中国国民党在台改造研究(1950—1952)》[※注]、徐博东《民进党研究——大陆学者眼中的民进党》[※注]、李非《战后台湾经济发展史》[※注]、程朝云《战后台湾农会研究(1945—1975)》[※注]、程志华《台湾“鹅湖学派”研究——牟宗三弟子的哲学思想》[※注]、李无未《台湾汉语音韵学史》[※注]、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注]、杜继东《美国对台湾地区援助研究(1950—1965)》[※注]、汪小平《美国对台政策的起源与演变(1941—1960)》[※注]、孙立祥《日本右翼势力与“台独”——台湾问题中的日本因素研究》[※注],等等。既有对国民党、民进党等政党及其对台统治与派系政治的研究,以及70年来台湾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思想与学术变迁的研究,也有关于台湾与别国关系尤其是美日台关系的研究,但更多的是有关现实问题的时政分析和对策探讨,尚未完全进入理性的学术研究范畴,有待于时间的积淀及档案资料开放后继续深入研究。
六 批驳“台独”史观
内地学界批驳“台独”史观及“去中国化”取向有三个典型事例:
一是批判史明的“台独”史观。著名“台独”活动家史明所著《台湾人四百年史》(1962年日文版,1980年中文增订版),标榜用唯物史观撰写台湾史,其“台独”史观最为眩人耳目,有谓:“站在台湾人劳苦大众的立场”,“以分析基层构造即社会经济为出发点,来观察台湾社会各阶段的形成发展”,“阐述台湾民族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注] 史明此书不是严肃的学术著作,而是带有极端偏见、任意剪裁史料的政治宣传品,影响极为恶劣。有鉴于此,《史明台湾史论的虚构》一书不但从学理上批判了史明虚构的所谓“台湾人”论、“台湾意识”论、“台湾民族”论、“台湾独立建国”论等诸多谬论,而且从政治上揭穿了史明伪托历史唯物论的“台独”史观的反动本质[※注]。
二是批驳《认识台湾》教科书的“去中国化”取向。李登辉统治时期,为推行其“独台”政策,于1997年推出新编中学教科书《认识台湾》(历史篇、社会篇、地理篇),有着明显的“去中国化”取向。这种“台独化教材”一出,便在台湾岛内引起强烈抗议,内地学界对此也非常关注。彭维学撰文明确指出:《认识台湾》是李登辉当局以教科书形式推行“独台”政策的重要步骤。[※注] 1999年,九洲图书出版社汇编陈孔立等学者相关文章,出版《〈认识台湾〉 教科书评析》[※注] 一书,不仅揭露其“政治干预”的背景,批判其肆意抹杀与篡改史实的手法,还驳斥了有关台湾史研究的种种理论谬误。
三是再驳台湾高中历史课程纲要及教科书的“去中国化”取向。2004年11月,陈水扁时期台湾教育部门公布《普通高级中学历史科课程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再一次引起教科书问题的波澜。张海鹏非常敏锐地指出,其抹杀“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其“去中国化”的用心昭然若揭。[※注] 陈动、陈孔立撰文认为,在“去中国化”方面,《纲要草案》比1997年的《认识台湾》教科书走得更远。[※注] 李理对《纲要草案》及依此编写的各种版本教科书进行专题研究,揭示该纲要及相关教科书鲜明的“去中国化”特点。[※注]
更有甚者,蔡英文执政以来,又进一步折腾教科书。2017年6月,台湾岛内爆出当局将公布12年“国教”历史课纲草案,要把高中历史修改为“台湾史、世界史、东亚史”,完全将“中国史”从历史教科书中抹去,换成“东亚史”,意在彻底切断对中国历史的联结,使台湾下一代建立与中国内地、中华民族不再有任何历史记忆的“台独史观”。有识之士当即指出,这是一个“斩草除根去中国化”的历史课纲。[※注] 2018年12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举办“‘台独’‘去中国化’历史教育批判”座谈会,邀请海峡两岸学者对民进党当局“台独”政策以及“台独”历史教科书和新历史课纲的谬误进行了严肃的学理批判。[※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