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疆域史研究的进展与成果
来 源
:
|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4 | ||
摘 要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学人的辛勤耕耘,中国边疆史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进入第三次高潮,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和丰硕的成果。限于篇幅,本章对中国边疆史研究主要领域的主要成果和进展进行简要介绍。作为中国边疆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国边疆与周边地区关系史主要研究历史时期中国边疆与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往来及其特点、规律,内容包括中国疆域演变过程中的边界、领土问题。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南亚、东南亚的交通与贸易问题逐步受到重视,学术界提出“南方丝绸之路”的概念,此后掀起三次“南方丝绸之路”研究高潮,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 ||||||
关键词
:
|
边疆 疆域 成果 学者 学术界 中国历史 通史 钓鱼岛 中华人民共和国 历史疆域 研究成果 |
在线阅读
第一节 中国疆域史研究的进展与成果
字体:大中小
中国疆域问题是中国边疆史研究的基石,又是近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就高度重视的领域,20世纪50年代起几代学人就中国历史疆域及其范围展开大讨论,90年代取得阶段性成果,至今仍在探讨之中。
一 古代中国与疆域的内涵
何为“中国”,中国历史“疆域”的内涵是什么?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学术界就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主要集中在:历史上的中国仅仅是指汉族政权吗?是将中原王朝周边的民族政权视为外国,还是将今日我国境内各民族在历史上的活动范围都视为中国的历史疆域范围呢?[※注] 总体上看,从20世纪50年代到1962年,吕振羽、翦伯赞、范文澜等历史学家关于历史上的“中国”与中国历史时期的民族关系问题发表了大致相同的意见,[※注] 他们都反对汉族中心论,认为中国历史是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各族人民的历史。关于“汉民族的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范文澜等人引用马克思唯物史观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注] 确定了目前中国历史学界秦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端的基本认识。[※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史学界清算了极“左”思潮的影响,逐渐摒弃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冲破了多年来逐步形成的学术禁区,中国边疆史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重新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学界加强了对中国边疆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关于多民族国家形成,20世纪70年代,苏秉琦在仰韶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满天星斗”的概念来表述中国不同文化和族群的分布,挑战汉文明处于中心,蛮夷位于边缘的传统中国史学观。[※注] 20世纪80年代,张博泉提出“中华一体”理论,核心思想是中国从夏朝开始就是“多元一体”和“一体多元”政体结构的国家,也就是常说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注] 1988年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概念,肯定了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又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注]
二 历史疆域范围确定的原则
中国历史疆域范围如何确定,应当采用哪些原则?这是1949年后我国学术界长期关注、持续讨论的“热点”,又是中国边疆史理论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学术界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白寿彝等人主张以近代以来形成的民族国家的疆域作为中国历史疆域。[※注] 孙祚民则主张以当今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历史上建立的王朝的疆域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疆域范围。[※注] 孙祚民先生以汉族王朝代表历史上的中国的观点遭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反对,但他认为确定今天中国历史上的中国疆域范围应该考虑到今天的中国疆域是由历史上中国疆域演变而来的史实仍为学者肯定。这些讨论揭示了中国边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独特的历史道路,证明了历史唯物论的科学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边疆史的实际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后,历史疆域范围确定原则问题仍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1981年,在“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上,翁独健提出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族人民在历史上曾活动过的地区,都可以算是我国不同时期的疆域范围,并强调这应该成为我们理解我国历史上疆域的总的原则。[※注] 在此次座谈会上,谭其骧提出以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他指出:“新中国的学者不能再学杨守敬的样儿仅仅以中原王朝的版图作为历史上中国的范围。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族人民包括边区各族所共同缔造的,不能把历史上的中国同中原王朝等同起来。”这与白寿彝的基调是一致的,但鉴于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对中国领土大面积侵占,谭先生并没有采取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范围作为中国历史疆域的主张,而是主张:“我们是拿清朝完成统一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具体说,就是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不管是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政权。”他特别强调历史上的中国不能等同于中原王朝,甚至也没必要与中原王朝扯上关系。“有些同志总觉得只有这么一条不够,总想找到第二条、第三条,想要加一两条跟中原王朝的关系,总觉得应该跟中原王朝有一点什么关系,如果没有关系,怎么能说是历史上的中国?”“实际上,很对不起,还是大汉族主义。这个思想一定要坚决打破。”“我们只能认为吐蕃、匈奴、突厥、回纥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但不能说它们是汉唐王朝的一部分。”这样一个范围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并能反映近代失去的领土。[※注]
经过历史疆域范围问题的大讨论,学者们对多民族国家疆域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楚,讨论的成果也体现在相关学术著作中。白寿彝先生主编《中国通史》[※注]的出版,体现了多民族国家疆域问题的讨论成果在通史中的应用。白先生在该书第一卷中又明确阐述了其所主张的原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是我国境内各民族及其先民活动的历史舞台,是通史所贯穿的历史疆域范围,必须摆脱皇朝疆域的圈子,不能将少数民族的历史排挤出去,等等。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注] 一书更是将多民族国家历史疆域范围讨论的一些成果吸收进去,摒弃汉族国家中心论。葛剑雄所著《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注] 虽然是一本普及性的著作,但书中强调了中国历史疆域的一些原则问题,例如,谈历史上的中国应该以“清朝所达到的稳定的最大疆域为范围”,因为这一范围全面反映了中国疆域的发展结果。该书所论的中国疆域变迁就是以这样一个历史中国为基本范围的。该书还阐述了疆域与现代领土观念的区别,认为疆域并不是指一个国家,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地区性、民族性政治实体及其范围都是中国疆域。葛剑雄在《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注]和《历史上的中国:中国疆域的变迁》[※注] 中也表达了类似的主张。
三 国家疆域的历史形成与发展理论
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学术界围绕中国疆域范围问题进行了持久、深入的讨论,越来越多的学者注重从历史发展的观点分析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与演变。这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相关研究的鲜明特点,这些学者陆续发表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论著:
一是《中国历史地图集》就以地图集的形式,系统地展示中国疆域的历史变迁。该图集编绘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定稿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修订并正式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历时三十余年,汇聚数十位专家的智慧、心血,成为反映中国疆域形成、发展、演变的划时代巨著。在绘制过程中,该图集的学者们确定了以19世纪40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为历史上中国的基本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这就摆脱了王朝中心论或汉族中心论的影响,充分反映几十个民族共同缔造中国历史疆域的历史事实。
二是我国学者出版数十部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发表了近百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疆域形成、发展、演变的历程。这些成果主要反映四个方面:
1.数十部专著揭示了中国疆域变迁的历程、特点。刘宏煊先生《中国疆域史》[※注] 一书赞同将鸦片战争前的疆域界定为正式形成的中国历史疆域,将中国历史疆域范围界定在“上下6000年,方圆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历史时限和地理空间内”,凡是在此范围内生活过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先民,存在过的政权所统治区域都是中国疆域。该书没有采用中国疆域是由中原“墨迹发散式”的发展观,体现了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疆域立场,是一部较为重要的历史疆域研究成果。马大正主编的《中国边疆通史丛书》[※注] 分设《东北通史》《北疆通史》《西域通史》《西藏通史》《西南通史》《中国海疆通史》,全面地论述了多民族国家历史疆域的发展过程。
林荣贵主编的《中国古代疆域史》[※注] 一书,是我国疆域史研究最新成果,也是21世纪之初我国疆域史研究的集大成者,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卷,共计161万字,是自民国以来,篇幅最长、内容最为翔实的疆域史著作,堪称皇皇巨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书注重边疆地区,打破以往疆域史类同王朝沿革地理的局限;注重疆域构成的不同层次,将边疆民族纳入历代疆域范围之内,打破了大汉族主义的藩篱;站在多民族国家的立场上,强调中国古代疆域的“发展”而非“扩展”;从现代领土观念出发,将海疆纳入疆域史研究中去。从该书所阐述的各项有关历史疆域的原则和翔实的内容来看,该书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疆域研究的新成就。
2.中国边疆各区域变迁史专题性研究成果众多,比如张博泉、苏金源、董玉英著《东北历代疆域史》[※注],李金明《中国南海疆域研究》[※注] 都是东北边疆、中国南海疆域研究方面的代表成果。又如,在西北疆域变迁研究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者们重视新疆疆域变迁研究,基本上以当代中国版图为依据开展研究,同时也兼顾到西域疆域的历史事实,相关成果又有西域观视角、藩属视角和地方政权视角三类。从古代西域观视角研究古代新疆疆域,甘肃敦煌以西的“流沙”即为西域,以自然特征确立西域之东界;后来则又逐步衍变文化疆界,形成所谓“西域”观。作为中国传统疆域观的衍生,该西域观对疆域内涵界定较为模糊,多以当时行国、城国等为讨论基础。综合来看,该视角下西域疆域史研究一部分是中央王朝统治下的西域疆域考察,另一部分则是对历代中央王朝统治下的行国、城国以及地方政权疆域研究,以苏北海《西域历史地理》[※注]为代表。从藩属视角研究新疆古代疆域,一是通过论述中原王朝对西域地方政权控制及其疆域确立,反映出中原王朝的疆域意识,例如彭丰文《〈汉书·西域传〉的疆土意识与民族观念》[※注]。二是主要研究外藩之疆域,论述外藩地位之变化,或者探讨地方政权疆域及其演变。从地方政权视角研究新疆古代疆域,特别是对喀喇汗王朝、叶尔羌汗国、西辽王朝以及东察合台汗国的研究,魏良弢著《喀喇汗王朝史》[※注]和刘迎胜著《东察合台汗国史》[※注] 都是代表性成果。
3.对于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入侵和中国疆域的盈缩,我国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为中国边疆史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其中,20世纪60—70年代帝国主义侵华史研究是取得一系列成果,主要有复旦大学历史系《沙俄侵华史》编写组编《沙俄侵华史》[※注],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沙俄侵华史》(第一、二卷)[※注],《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编写组编《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注]。
4.一部分学者撰文探讨中国疆域的演变历程。有学者根据今天中国疆域由历史上中国疆域发展而来的史实确定中国历史疆域的范围,主张以中原统一王朝代表历史上中国疆域。他们所说的中原王朝既可以是汉族建立的,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建立的。这一主张重视中国疆域的历史发展过程,但摒弃了以汉族王朝代表中国的狭隘观点。[※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