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222,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

第二节 中国边疆治理史研究的进展与成果

来 源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8
摘 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学人的辛勤耕耘,中国边疆史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进入第三次高潮,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和丰硕的成果。限于篇幅,本章对中国边疆史研究主要领域的主要成果和进展进行简要介绍。作为中国边疆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国边疆与周边地区关系史主要研究历史时期中国边疆与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往来及其特点、规律,内容包括中国疆域演变过程中的边界、领土问题。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南亚、东南亚的交通与贸易问题逐步受到重视,学术界提出“南方丝绸之路”的概念,此后掀起三次“南方丝绸之路”研究高潮,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关键词

边疆

疆域

成果

学者

学术界

中国历史

通史

钓鱼岛

中华人民共和国

历史疆域

研究成果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二节 中国边疆治理史研究的进展与成果

字体:

边疆治理是中国边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涉及许多方面,既包含中国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和治边方略、制度,又包括边疆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文化政策、经济开发政策、边防政策、边疆管理机构等内容。对于中国边疆治理史,秦汉时期《史记》等史籍就有记述,此后绵延两千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学术界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历代边疆治理史研究中取得丰硕的成果,既对历代中原王朝的治边思想、制度、政策等进行持续研究,又对历史时期中国边疆地方政权的政策、制度等作了深入的探讨。相关成果极为丰富,这里仅简要介绍综合性研究和治边思想、制度和民族宗教政策、边疆开发、边疆环境史等领域的成果。

一 中国边疆治理史综合性研究

中国历史上的边疆经略和治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各个时期的治边思想、制度、政策、措施等往往是“系统工程”,因此70年来我国学术界始终重视中国边疆治理史综合性、整体性研究,并在21世纪之初取得重大进展,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四大系列:

一是“中国边疆通史丛书”。马大正为该丛书总主编,李国强为总主编助理,李治亭、赵云田、余太山、陈庆英、方铁、张炜、方堃等专家学者分别撰修,2000年前后《中国边疆经略史》《东北通史》《北疆通史》《西域通史》《西藏通史》《西南通史》《中国海疆通史》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丛书不仅论述了多民族国家历史疆域的发展过程,而且全面地阐述了从先秦至1911年的治边思想、制度和边疆政区建置、军事戍防、民族宗教、经济开发等“系统性政策”,揭示统一多民族的中国边疆的历史发展规律。

二是“中国边疆治理丛书”。马大正为该丛书总主编,许建英、孙喆、宝音朝克图、孙宏年、周卫平、刘俊柯等学者承担撰写任务,2015年前后《中国边疆治理通论》《中国东北边疆治理》《中国北部边疆的治理》《中国新疆的治理》《中国西藏的治理》《中国西南边疆的治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古今贯通、厚今薄古,以朝代为序,重点论述汉朝、唐朝、元朝、清朝和中华民国(1912—1949年)时期边疆治理思想、制度、政区变迁、经济开发等内容,并就当代中国的边疆治理作了有益的探讨、分析。

三是关注历史、面向当代的中国边疆治理研究成果。21世纪之初,周平、陈霖、郑汕等学者出版了有影响力的专著[※注],这些成果都贯通古今,依托历史、面向当代,引入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当代中国的边疆治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四是中国边疆治理史的断代“综合性”和区域性“通论性”研究成果。70多年来,我国学者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专著,或者对某一朝代或时期的边疆治理进行断代“综合性”研究,或者就特定区域的边疆治理进行“通论性”研究。断代“综合性”研究论著,专著如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的边疆政策》,段金生的《南京国民政府的边政》[※注]。区域性“通论性”研究专著,如方铁的《方略与施治:历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段金生的《南京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的治理研究》,郑维宽的《历代王朝治理广西边疆的策略研究——基于地缘政治的考察》和《从制度化到内地化:历代王朝治理广西的时空过程研究》[※注]

二 历代治边思想史、制度史研究

中国历代治边思想包括“大一统”理论、“夷夏观”等多方面内容,治边制度则包含军事、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二者又密切相关,对历代王朝和边疆地方政权的边疆经略有重要影响。70年来,我国学者在历代治边思想史、制度史研究中取得一系列成果,这里仅以土司制度、朝贡制度、治边机构与行政区划为例进行介绍。

土司制度、改土归流及相关政策与中国西部边疆治理紧密相关,20世纪我国学术界进行了长期的研究,龚荫的《中国土司制度》、李世愉的《清代土司制度论考》等论著先后问世。[※注] 21世纪初,土司制度仍然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据统计2000—2012年的13年间土司研究的论文721篇,著作121部。[※注] 2013—2018年,学术界开展土司研究的“热度”持续升温,何先龙、党会先、陈旭、方铁、成臻铭、陈季君、李良品、廖钰、武沐、彭福荣、张锋峰、罗群、罗水良、徐林平、郭秀、王永健、马国君、李红香、黄禾雨、李楠、黄梅、林友宏、潘先林、白义俊、吴喜、龚梦川、龚荫、王希辉、贾益、马强、尤佳等学者发表至少60篇(部)论文、著作,[※注] 其中专著有何先龙的《土司制度论稿——中国边政之土官制度管窥》,陈季君、党会先、陈旭的《播州土司史》,等。[※注]

对于朝贡制度,中外学术界都给予高度关注,我国学术界持续开展研究,国外有美国学者费正清、日本学者滨下武志等都对“朝贡体系”进行过探讨。费正清将朝贡制度纳入到中西冲突的背景中去考察,提出了“冲击—反应模式”。这种方法论有一个内在的倾向,即把任何在19世纪中国发生的变迁,都和西方冲击扯上关系,从而否定了中国内在变迁的可能性。20世纪7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质疑西方中心观,比较有代表的学者是日本的滨下武志。1978年以后,李大龙、李云泉、陈尚胜、付百臣、程妮娜、黄松筠、韩东育、刘志扬、孙宏年、柳岳武等学者,对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朝贡体系”“宗藩体系”“藩属体系”“藩部体系”“册封—朝贡体系”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论著。[※注]

治理机构与边疆地区政区变迁是边疆史研究的“传统领域”,70年来学术界推出一系列成果:一是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注] 共13卷,对于中国历代边疆地方政区变迁作了较为清晰的论述;二是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论文,出版了多部有影响力的著作,如赵云田著《中国治边机构史》,刘统《唐代羁縻府州研究》,陆韧、凌永忠《元明清西南边疆特殊政区研究》,陈庆江《明代云南政区治所研究》,张轲风《民国时期西南大区区划演进研究》,范晓春《中国大行政区:1949—1954年》,等等。

三 边疆民族宗教政策史研究

边疆民族宗教及相关政策也是边疆治理研究的重要“传统领域”,70年来我国学术界在边疆民族史、和亲、历史民族地理、宗教政策等领域都发表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和亲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学者出版多部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台湾地区学者林恩显的《中国古代和亲研究》[※注] 是该领域的重要著作,在建构和亲理论体系方面颇多建树。崔明德是国内和亲研究领域的领军者,他在1990年出版《汉唐和亲研究》,此后陆续出版《汉唐和亲史稿》《先秦政治婚姻史》《中国古代和亲史》《中国古代和亲通史》多部重要著作[※注],而《中国古代和亲通史》是国内第一部有关和亲问题研究的通史性著作,并提出了“和亲文化”的概念。

和亲研究论文数量多,探讨和亲原因、目的及影响的有张书艳《匈奴和亲政策初探》、[※注] 彭向前《辽蕃和亲初探》、[※注] 崔明德《辽朝和亲初探》、[※注] 闫德华《突厥政权和亲史述略》[※注],以及曹国宁《解读和亲的政治智慧》、[※注] 范香立与张金铣《唐与回鹘和亲原因解析》、[※注]崔晓莉《突厥与中原王朝联姻政策探析》、[※注] 蒋之敏《西夏与辽和亲的原因及影响》[※注]、朱桂香《西汉初期与匈奴和亲政策评述》、[※注] 曹国宁《中国古代和亲的历史作用略论》[※注] 等。虽然有关古代和亲影响或历史作用的研究视角不同,结论各异,但大多都归结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避免或延缓了武力冲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二是和亲双方政治上的友好合作,为增进相互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条件;三是密切了各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同化等。总之,对和亲的评价普遍侧重积极的方面,较少论及消极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对和亲对少数民族地区产生的影响论及更少。

清代的满蒙联姻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满蒙联姻的研究不断深入,学者队伍不断壮大。从研究的整体情况看,这一时期有关满蒙联姻研究,既有总论式的综合性研究,也有对某个联姻进行探讨的个案研究,且特别重视利用清代档案文献资料。如定宜庄《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注]、刘潞《清太祖太宗时满蒙婚姻考》[※注] 及《对清太祖太宗时期满蒙联姻的再认识》[※注] 等。2000年后,清代满蒙联姻研究又有了较大的进展,杜家骥的《清朝满蒙联姻研究》[※注],全书近65万字,是作者积20年之功而成的皇皇巨著,是国内迄今为止关于清代满蒙联姻研究最全面的论著,被学界称作“几十年来清代满蒙联姻研究的集大成之学术著作”[※注]。除杜家骥在其相关专著中专门论述外,孙宏年的《清朝前期政治联姻的多种形态及影响浅析》、[※注] 闫芙蓉及李博《论清代满蒙联姻对喀喇沁地区的影响》、[※注] 香莲《清代满蒙联姻关系及对蒙古的经济援助》、[※注] 孙铭研《满蒙联姻政策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探析》[※注]等,都对清代满蒙联姻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四 边疆开发史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学者对历代边疆开发进行了持久的研究,涉及边疆屯垦史、海洋开发史等诸多领域,相关成果主要有:一是边疆开发的整体性研究成果,代表性成果如漆侠等著《辽夏金经济史》,林荣贵著《辽朝经营与开发北疆》,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边疆开发研究》,马大正、李大龙主编《20世纪中国西部开发史》,戴逸、张世明主编《中国西部开发与近代化》[※注]

二是区域性的边疆开发研究成果,如在西南边疆开发研究方面有方铁、方慧著《中国西南边疆开发史》,北部边疆开发研究成果有王玉海《发展与变革——清代内蒙古东部由牧向农的转型》和闫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新疆开发史的代表性著作如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方英楷《新疆屯垦史》《新疆兵团屯垦戍边史》[※注]

在海疆开发史领域,我国学者在多个领域取得进展,不仅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论文,而且出版了多部有影响力的专著:渔业史研究方面代表性著作有白斌的《明清以来浙江海洋渔业发展与政策变迁研究》、夏章英的《南沙群岛渔业史》、欧阳宗书的《海上人家——海洋渔业经济与渔民社会》;岛礁开发方面有卢建一的《明清海疆政策与东南海岛研究》;造船和航海史方面最为有影响力的是孙光圻的《中国古代航海史》和席龙飞的《中国造船通史》;市舶司制度研究方面有郑有国的《中国市舶制度研究》[※注]。海上贸易史和海关史与海疆开发密切联系,我国学者的成果颇多,代表性著作如陈诗启的《中国近代海关史》、任智勇的《晚清海关再研究:以二元体制为核心》、李庆新的《明代海外贸易制度》[※注] 等。

五 边疆环境史研究

70年来,我国学术界的中国边疆史研究领域不断拓宽,21世纪之初学者们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开辟了边疆灾害史、生态史、社会史等“新领域”。这些新领域成为中国边疆史研究新的“学术增长点”,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比如一位学者先后得到多项资助,包括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清前期(1644—1795)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南边疆”特别项目“清代云南生态变迁与环境灾害研究”,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疟疾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与冲击”,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不仅如此,学者们发表一系列成果,代表性著作如郑维宽著《清代广西生态变迁研究——基于人地关系演进的视角》,周琼、高建国主编《中国西南地区灾荒与社会变迁:第七届中国灾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杨煜达著《清代云南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研究》[※注] 等。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