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7.141.114,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

第三节 中国边界史研究的进展与成果

来 源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9
摘 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学人的辛勤耕耘,中国边疆史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进入第三次高潮,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和丰硕的成果。限于篇幅,本章对中国边疆史研究主要领域的主要成果和进展进行简要介绍。作为中国边疆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国边疆与周边地区关系史主要研究历史时期中国边疆与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往来及其特点、规律,内容包括中国疆域演变过程中的边界、领土问题。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南亚、东南亚的交通与贸易问题逐步受到重视,学术界提出“南方丝绸之路”的概念,此后掀起三次“南方丝绸之路”研究高潮,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关键词

边疆

疆域

成果

学者

学术界

中国历史

通史

钓鱼岛

中华人民共和国

历史疆域

研究成果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三节 中国边界史研究的进展与成果

字体:

边界史是中国边疆史研究的重要领域,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学术界就吸收前人成果,对边界问题开展初步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和平友好的谈判,中国先后同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等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但1979年以前中苏、中越、中印之间尚未划定边界,南海诸岛、钓鱼岛被周边邻国非法占领,因此边界问题始终影响中国与邻国关系的发展,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中国的大陆学者与港台学者一起,通过学术研究,共同维护中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一方面,大陆地区整理、出版了中国与邻国关系的外交文件和相关地图约30种,仅中印边界方面的资料、地图1962年前后就先后出版近20种。[※注] 另一方面,学者在帝国主义侵华史研究中部分地涉及历史时期的中国与苏联、缅甸、印度、越南等国的边界问题,对南海诸岛、钓鱼岛的研究也发表论文、“参考资料”80多篇,而港台地区学者也有相应成果。[※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交流更加频繁,同时中国与一些邻国尚未解决的边界问题也再度受到重视。我国学术界在中俄(苏)边界、南海诸岛等研究领域取得新的进展。这些成果中,既有综合性研究著作、资料集等,如张锡群、吴真明著《中国近代割地史》,禇德新、梁德主编《中外约章汇要》;[※注] 又有研究中俄(苏)、中朝、中越、中印等具体边界问题的诸多成果。中俄(苏)、中朝边界方面,杨昭全的《中朝界务史》对中朝边界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注] 孙进己的《东北历史地理》和薛虹的《库页岛在历史上的归属问题》对中俄(苏)边界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注] 南海诸岛是这一阶段研究较为集中的领域,发表论文120 多篇、著作近20 种,主要从历史、地理、考古、国际法等方面证明东沙群岛、南沙群岛、西沙群岛、钓鱼岛等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维护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中越边界方面,萧德浩、刘文宗等撰文论证了在历史上中、越两国从未划分过北部湾的海界,1887年《中法续议界务专条》第三款划分的是芒街附近海中岛屿的归属,越南政府把它说成划定中越海上分界线是没有根据的。[※注] 中缅边界方面,张振鹍、金宗英、谢本书等学者先后撰文,对中缅边界的有关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注] 中印边界方面,杨公素、景辉等学者对中印之间传统习惯线、英国私自划定的“麦克马洪线”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注] 此外,一批关于中外关系史、外交史的著作对边界问题也有所涉及。[※注]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学术界的边界史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第一,综合性的研究出现重要突破。吕一燃主编的《中国近代边界史》[※注] 是国内众多专家共同努力的成果,较为集中地反映了21世纪初期我国学术界在边界研究中的新成果。该书以64万多字的篇幅,不仅对近代以来中国与周边邻国的陆地边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而且对中国与葡萄牙关于澳门地区、与英国关于香港地区的领土主权交涉以及台湾、南海诸岛、钓鱼岛等问题作了深入的论述,把中国近代以来界务问题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边界史专题研究在吸收、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丰硕成果,主要集中在唐努乌梁海、中俄边界、中朝边界、中印边界、中不边界及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等领域。仅就著作而言,主要有杨昭全与孙玉梅合著《中朝边界史》、厉声著《中俄伊犁交涉》、刘远图著《早期中俄东段边界研究》、姜长斌著《中俄国界东段的演变》、朱昭华著《中缅边界问题研究——以近代中英边界谈判为中心》、韩振华著《南海诸岛史地研究》等。[※注]

在这些成果中,唐努乌梁海的研究由吕一燃首发其端[※注],樊明方接其续[※注]。樊明方自1992年出版第一部关于中国近代边疆危机的专著《个中原委——中国边疆诸问题》[※注] 一书,此后出版《唐努乌梁海》[※注]《唐努乌梁海历史资料汇编》[※注]《唐努乌梁海历史研究》[※注]《中国北部边疆史若干问题研究》[※注] 等多部有关中国近代边疆危机、特别是中国北部边疆疆域与边界沿革方面的著作。《唐努乌梁海历史研究》被学术同行称作“解决了国内外学术界没有深入研究的一些学术难题”,“对于中国边疆史和中俄关系研究是一项填补空白的建树”[※注]

中印边界是中国边界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1990年后的近20年我国学者发表了近百篇论文和多部专著。王宏纬著《当代中印关系述评》[※注] 是代表性著作之一,论述了1947—2009年中印关系的发展、变化,对中印边界问题的演变进行了较为清晰的论述。吕昭义、杨公素、景辉、丁名楠、房建昌、张永攀、李旺旺等学者就中印之间传统习惯线、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进行了研究,如张永攀探讨了英印色拉(Sela)为界的“麦克马洪线”变更计划及政策分歧问题,张发贤、陈立明、梁俊艳都探讨了英国对藏政策的调整与“麦克马洪线”的前期策划问题。[※注] 2016年前后,由于印度在边界问题不断挑战中国的“底线”,边界问题再度受到我国学术界高度关注,发表了多篇有分量的论文,如在印度军队非法越界入侵我国洞朗地区之后,2017年10月孟庆龙、张永攀、邓烈、章成、关培凤、陈蓉等学者就在《边界与海洋研究》2017年第5期发表文章,从不同角度讨论中印边界争端的相关问题。

海洋权益维护自20世纪70年代起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南海诸岛、钓鱼岛历史的研究成为海疆史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南海诸岛历史研究方面,韩振华、戴可来、赵理海、于向东、李金明、李国强等学者对我国拥有南海诸岛的历史依据、基本史实进行了深入的梳理,一批高质量的论著著先后面世:一是戴可来、李金明、于向东等学者以无可辩驳的史实,驳斥了越南当局企图侵占我国南海诸岛的种种“论据”,为捍卫我国西、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做出了贡献。[※注] 二是李金明的《中国南海疆域研究》[※注]和李国强的《南中国海:历史与现状》[※注],以确凿的史实依据、缜密的论证结构向世人完整地呈现出中国人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经营、最早并持续不断对南海诸岛实施管辖的历史。这两部著作把历史研究与法律研究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创了南海历史研究的新模式,标志着中国南海主权历史证据链框架体系构建基本完成,为南海史地研究持续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钓鱼岛主权争端从20世纪70年代起受到中外学术界关注,30多年我国学者有诸多研究成果问世:一是关于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主权形成历史的研究,代表作有鞠德源著《钓鱼岛正名:钓鱼岛列屿的历史主权及国际法渊源》[※注]、郑海麟的《钓鱼岛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注]、刘江永的《钓鱼岛列岛归属考——事实与法理》[※注]等。二是关于对日本窃取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历史的研究。如李理译著《近代日本对钓鱼岛的非法调查及窃取》[※注]、戚其章的《钓鱼岛主权归属之争及相关问题——日本明治政府的南扩战略与战后处置》[※注] 等。三是对于美日私相授受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历史的研究。如朱卫斌、李庆成、崔丕、胡德坤、黄祥云等学者发表了有影响的学术论文。[※注] 四是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不属旧琉球王朝领土,代表如米庆余、陈硕炫、谢必震、张海鹏、李国强等学者发表了高质量的成果。[※注]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