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75,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

第一节 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70年

来 源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6
摘 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史学史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内容丰富、视角多样、成果丰硕。适时地总结70年中的经验与道路,对于中国史学未来的发展无疑多有启示。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年来中国史学史学科的成就、问题意识、理论探索,将是中国史学史研究总结过去、开启未来的重要收获与基础。这些理论探讨并未因其初步性的成果或关注热点的变迁而有所中断甚或终止,它们始终伴随着史学实践遇到的问题而在一定时期、以崭新的形式再次涌现出来。
关键词

史学史

史学

史学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

马克思主义史学

北京师范大学

学科

马克思主义

史学发展

历史科学

学者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一节 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70年

字体:

史学史作为一门专史,产生于中国史学近代化的过程中。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则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按照学科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可以分为学科的建立与停滞、恢复与发展、拓展与深化三个阶段。

一 改革开放前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建立与停滞(1949—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些高等院校历史系开设了中国史学史的课程。1961年,全国文科教材会议召开。以此为契机,随着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开展,我国史学界出现了关于史学史基本问题的讨论热潮。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济南、西安等地的史学工作者先后召开座谈会,讨论史学史研究的目的、对象和基本内容,中国史学的发展规律,中国史学史的分期、教科书的撰写原则与方法等问题[※注]。如何把握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任务,这是当时关于史学史大讨论提出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史学史学科的对象、任务、性质、发展规律等问题的探索,史学史学科逐步建立起来,形成了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白寿彝、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吴泽、复旦大学历史系耿淡如、南开大学历史系杨翼骧等以史学史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专业队伍,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据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并行。除《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点校、整理、出版之外,1949—1966年出版的史籍补注和研究论著将近七十余种;发表的关于中国史学史和研究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史学名著的论文,总数在750 篇以上。[※注]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还创办了史学史研究的专业刊物《中国史学史参考资料》。[※注] 然而,随后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遏止了中国史学史前进的脚步。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发展史学史学科的一些具体任务,如编写史学史教材、编辑史学史论文集、编制史学史著作目录、史学史论文篇目索引、近代中国史学刊物索引、汇编史学评论,等等,都因为“文化大革命”而中断。

二 中国史学史学科的恢复与发展(1979—2000年)

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导下,史学史学科逐渐得到恢复,建设新的史学史学科的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1983年5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在长沙召开,会议再次强调加强史学理论研究,包括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并决定定期召开全国性的史学理论研讨会。

1985年3月,在白寿彝的倡导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史学工作者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史学史座谈会,在认真回顾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六个方面对未来史学史学科的建设方向和具体措施展开讨论,包括:(1)历史教育和史学史工作的意义;(2)我国中、外史学史研究的回顾与现状;(3)如何进一步开展史学史研究;(4)中国史学史上的几个问题;(5)如何教学、如何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如何培养专业人才;(6)史学工作。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几十年来史学史工作的第一次总结大会,对于史学史工作和新的史学史学科的建设有着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注] 学者们主张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新型的科学的史学史,[※注] 新的史学史学科建设,还引发了对中国史学发展中的某些基本问题的探讨,讨论较多的是我国史学传统问题、中国封建史学特点问题、史书体裁问题、史学史分期问题等。[※注]

1984年,宁可发表了《什么是历史科学理论——历史科学理论学科建设探讨之一》一文,把史学理论涉及的内容概括为六大方面。他指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历史科学理论应该有自己专门的概念、范畴、原理和规律,并且构成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注]。区分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两个概念,这对于史学理论学科的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史学史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在历史学中地位的重新确立,也通过在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招生、研究机构的建立和专门研究刊物的恢复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

1978年后,全国各大学普遍开设了史学史课程。北京师范大学的白寿彝、华东师范大学的吴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尹达、南开大学的杨翼骧等人开始较具规模地招收史学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与此同时,一些大学和科研单位相继建立了史学史研究机构。尹达先生在历史研究所创建史学史研究室。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先后成立了史学研究所。1982年《史学史研究》复刊。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把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列为历史学下的第一个二级学科。这意味着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这门学科已经正式获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注]

编写中国史学史,集中反映出研究的深入程度和学科逐步形成的实际过程。从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间,中国史学史出版与编撰连续不断,几乎年年都有新著面世。[※注] 这些著作中,大多是编写的教材,反映出中国史学史这门学科在教学领域中为自己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也反映出研究水平的整体提高。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关于中国史学史断代与专题研究的著作不断增多,瞿林东《唐代史学论稿》[※注] 着重论述唐代史学发展在史学与社会的关系,史家在历史理论、历史认识和历史编纂方面的贡献与成就。谢保成的《隋唐五代史学》[※注] 则为第一部断代史学史的专著,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隋唐五代史学的发展和演变。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注]、吴怀祺《宋代史学思想史》[※注]、姜胜利《清人明史学探研》[※注]、乔志忠《清代官方史学研究》[※注] 等,都是断代史学的专题研究。作为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近代化进程的研究受到重视,即近代史学史研究兴起。注重断代史学,是史学史研究深入发展的表现。

三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拓展与深化(2000年以后)

进入21世纪,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空白不断填补,中国史学史研究则进入了一个系统而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以宏观的视野、多样的视角、丰硕的成果稳固,提升了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学术地位,突出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范围向纵、横两个方向不断拓展,纵向指以中国史学史发展为脉络开展贯通或断代的研究,从先秦至民国各个时期,都有专门研究。横向表现为精彩纷呈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的专题研究[※注],这是21世纪史学史研究的总体面貌。

二是中国史学史撰述进一步深化。史学史学科走向成熟反映在新一批史学史教材的编写上。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曾经出现了一批史学史教材。2000年后,新的史学史教材开始不断出现,其间有以个人之力完成的心得之作,如乔治忠《中国史学史》、谢贵安《中国史学史》。也有以集体力量完成的多卷本著述,谢保成主编的《中国史学史》以史学自身发展的线索进行阶段划分,不以王朝兴亡为单元。白寿彝主编的《中国史学史》则以历史朝代划分,将史学的发展置于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两部著述都是集体成果的结晶,分别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众多史学史研究人员的力量完成,体现了中国史学史撰述向翔实与精进方向进一步深入发展。

三是史学理论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瞿林东《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注] 是我国第一部集中对于中国史学包括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的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研讨的著作[※注]。他主编的《中国古代历史理论》[※注] 是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的一部系统的创始之作。进入21世纪,作为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的一个分支——史学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2002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吴怀祺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思想通史》由黄山书社陆续出版,将中国史学思想的研究推向了更深的层次。2011年,他主编的《中国史学思想通论》六卷本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针对不同的史学思想问题展开深层论述。

史学史学科走向成熟还可以从对学科发展的反思与总结中反映出来。大量总结性文章的涌现,促使人们关注史学史的学科发展史,引发了关于学科史的讨论,也促成了学科史论著的撰写,这些也是一个学科发达与成熟的表现。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