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47.28.158,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70年

第二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来 源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70年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0
摘 要
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建设进入新境界,执政党建设理论逐步形成。当时的教育长宋振庭1980年、 1982年也几次到党建教研室,谈他对加强党建学科研究与教学的意见(这些谈话收录在他的《关于党的建设问题》一书) 。现在对党建是不是一门科学大概争议不大了,党建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光是各级党校把党建课程摆到重要位置上来,就是其他部门也有很多人来研究党的建设问题,党建研究开始成了一门“显学” 。五是高校研究党建的学者越来越多其中,以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的数量比较突出。
关键词

党建

党的建设

热点问题

党建学科

中央党校

学科

中国共产党

学科建设

教研室

执政党

出版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二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字体:

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建设进入新境界,执政党建设理论逐步形成。

一 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逐步形成与发展

二 执政党建设的热点问题

三 党建学科建设长足发展

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四大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高校系统对党建关注依然较少。中央党校在党建学科建设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充实教师队伍,健全教研机构。那段时期,教研室人数最多时有40多人,教研机构也不断完善,教研室主任一正两副(周逸主任,陈中、段学夫副主任);建立了党组织,书记由副主任段学夫兼任。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教研室下设党的建设原理组、党的学说史组、党的领导组和资料组,后来教研室机构又经过一次变动,1985年中央党校下发《关于教研室机构调整的通知》(中校字39号):“经校委会讨论通过决定,成立党建教研室一室、二室,隶属进修部、培训部领导。”一室主任万福义,副主任张文正;二室主任蔡长水,副主任孙敬勋、张中。1990年又重新合并,升格为教研部,下面的组成为教研室。除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党的建设原理、党的领导与领导科学三个教研室外,又陆续增加了世界政党比较教研室和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

二是抓教材建设,通过编写教材把学科立起来。按照胡耀邦的要求,为了编写出教材,形成党建学科的科学体系。根据他的意见,首先注意向老同志请教。如,1979年秋,请邓颖超给全校学员讲党的建设,请章蕴讲党风问题,请吴亮平给教研室同志谈延安时期中央党校党建课程的教学情况。在编写过程中,1983年党建部还写信请教李维汉,他回信说:要以党章为范本,研究执政党党的领导和建设问题,并指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是常青的,要永远坚持。当时的教育长宋振庭1980年、1982年也几次到党建教研室,谈他对加强党建学科研究与教学的意见(这些谈话收录在他的《关于党的建设问题》一书)。其次是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通过每年召开的党校系统党建教学经验交流会,讨论党建学科建设问题。从1980年在辽宁召开第一次会议开始,每年都坚持。按惯例,都是常务副校长到会。1981年在兰州召开,当时的常务副校长李荒参加,甘肃省委书记冯纪平和兰州军区政委肖华同志出席,他们对党建学科建设都提出了宝贵意见,主要是应加强执政党建设研究,认为权力二重性问题是执政党建设要研究的重要问题。1983年在郑州召开第三次党建教学年会,蒋南翔常务副校长参加,会上传达了李维汉的信,集中讨论党建学科体系问题。会上有学者提出,既然党建成为一门学科,其理论体系就应该超脱党章的体系,扩大研究范围,寻找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另立其教学体系。再就是在编写过程中,也参考了苏联中央党校和民主德国中央党校党的建设教学大纲。形成了当时我们对党建学科的以下一些认识:第一,党的建设研究对象。党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它应该是研究无产阶级政党产生、发展及其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实现领导作用的科学,是研究党的自身建设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说法被广泛接受。第二,党建学科的特点。它具有很强的党性、实践性和针对性,不是纯理论学科,它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在不同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原则都有新的发展,所以学习研究、编写教材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三,党建学科体系,应立足于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党的思想建设,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强调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这是我们党的建设的特点。(2)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制定正确的政治纲领和路线,并且用党的政治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统一全党思想,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凝聚和号召广大人民群众为党的事业而奋斗。(3)党的组织建设,这是为了保证党的政治纲领和路线的顺利实现。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有强大的战斗力,这是党的一大优势。在党的组织建设中,核心是干部问题,在这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干部标准、干部政策和制度。(4)党的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把党风建设作为党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党风的好坏关系人心向背和社会风尚,形成了三大优良作风。以上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每一个方面都还可以列出若干专题。

根据以上认识,中央党校从1978年开始积累资料,拟定提纲,着手编写《党的建设大纲》,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本党建教材,于1983年由中央党校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内容除引言外共12章: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纲领和路线、党的领导、党员、党的组织原则、党的组织机构、党的干部、党的纪律、党的团结统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党的作风。这期间,还编了一套党的建设教学参考资料,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学说文件和党章汇编,共9本。这些资料对研究党的建设很有帮助。各地党校结合本地实际也陆续编写了一批自己的党建教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要求党建研究从理论上给予回答。于是从1983年开始,又着手编写了《执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1984年8月完稿,在党校内部印发。后来,又陆续编写出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毛泽东建党思想研究》《中国共产党组织史纲要》《党的领导概论》《党章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经典著作导读》《中国共产党建设史》《执政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世界政党比较概论》等教材。

三是在党建著作出版发行方面也取得一些成果。首先,整理出版了一些重要的党建文献汇编。比如: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新时期党的建设文献选编》由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资料室编的《邓小平论党的建设》由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王健英编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领导机构沿革和成员名录》由红旗出版社1983年出版。其次,出版了一些党建理论著作。比如: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编辑组编的《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出版;张天荣、力平、王仲清主编的《新时期党的建设概论》由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周逸、蔡长水、万福义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由中共中央党校附设函授学院作为内部讲义1986年出版;胡万双等著的《党员队伍建设概论》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出版;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党校党建教研部编的《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由北京出版社1986年出版。最后,出版了一些党建学术著作。比如:赵生晖著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史纲要》由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张腾霄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戴舟著的《执政党建设的几个问题》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编的《改革开放中党的建设——经验选编》由求实出版社1988年出版;刘继增、毛磊主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作史稿》由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江泽民担任总书记期间,党建学科发展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成立了全国党建研究会 1991年8月,由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党校五家单位发起成立。1992年1月,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时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的薛驹当选为会长。当时的业务主管部门是中央党校,办事机构设在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1995年,主管部门改为中央组织部,办事机构改设在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

二是培养党建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 中央党校复校后,除了领导干部班,还举办有理论宣传干部班。理宣班共办了两期,按专业来分班,分哲学、政经、科社、党史、党建五个专业。根据中央(82)53号文件精神,从1983年正式开始招收党建硕士生,第一届硕士生共招了30多名,同时还办了两年制理论研究班,有学员20多名。硕士生课程安排,第一年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关党的建设经典著作,熟悉党建学说的基础理论;第二年按照党建学科的理论体系进行专题研究,掌握基本理论原理脉络,联系当前党的建设现状深入思考;第三年进行调查研究,撰写毕业论文(20世纪90年代前后,一些省市党校经过申报批准,也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招收党建博士生是从1987年开始,1986年秋接国家教委通知,批准周逸同志为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行首次学科专业目录的制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已有党的建设专业、党建学科名称和归属为“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划在中共党史专业中,从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1997年颁布的《目录》和2002年教育部批准的学科门类划分,仍是这样规定。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指南中,专列“党史·党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等并列。2017年中央和国务院又提出,要在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

截至2016年年底,中央党校已培养党建专业硕士生250名左右,博士生100名左右。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逐年完善,除基础课外,专业课开设有:党的学说史、党建经典著作导读、党的建设原理、党的领导与领导科学、世界政党比较、党章学、中共建设史等。领导干部班的党建课,主要是讲授若干专题,而且要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不断调整讲授内容。

三是党建作为一门学科开始为党校系统以外的学者所关注 20世纪80年代,有一种不正确的观点,认为党的建设没有理论,不是一门科学,认为党的建设没有什么可学习和研究的;一些领导干部也不大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有的甚至主张取消。1982年,当时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韩天石就呼吁全党建立党学,就是研究党的学问,研究党的科学。对此,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还有不同意见。现在对党建是不是一门科学大概争议不大了,党建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光是各级党校把党建课程摆到重要位置上来,就是其他部门也有很多人来研究党的建设问题,党建研究开始成了一门“显学”。

四是出版了一些重要成果 以“党建”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搜索,该时期共收录文章19700余篇。

胡锦涛担任总书记期间,关于党建学科研究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一是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命题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创新的重大任务。当然,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一个系统化、全方位的大命题,从不同的切入点来研究会有不同的线索和看法。从党的建设的目标、党的建设的进程、党的建设的方式方法等切入点进行研究,或者从党的建设的不同领域,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切入点来研究,都是可以的。但很难涉及每条线索、每个切入点,因此必须选好重点,抓住能够做得到、可以做得好的方面。

二是形成了“一条主线,五位一体”的党建布局 长期以来,关于党建学科的理论体系有几种不同观点:一种是主张按党章体系;一种是“几大建设”体系:三大建设、五大建设、现在讲的“5+2”;一种是“几大关系”的框架:分党政关系、党群干线、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党内关系来研究;一种分“大党建”和“小党建”,等等。综合以上意见,这一时期基本形成了“一条主线,五位一体”的党建布局: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败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

三是成果丰硕 以“党建”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搜索,该时期共收录文章32200余篇。

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专门研究机构 2005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成立党建和政治研究室。2013年12月,更名为党建和党史研究室。2005年12月—2014年12月,陈志刚研究员任研究室主任,2014年12月至今,戴立兴研究员任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主要专家代表有李慎明、姜辉、邓纯东、辛向阳、金民卿等,出版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党建》《美国和英国的社会阶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30年》《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政党与群众》等专著。此外,发表了大量相关学术论文,上报了一些有分量的要报信息。

五是高校研究党建的学者越来越多 其中,以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的数量比较突出。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