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160,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70年

第二节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世界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研究

来 源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70年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7
摘 要
70年来,我国学界围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些整体性问题,比如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特征、两制关系和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进行深入研讨,形成了诸多重要观点和主张。也有学者认为,今天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出现了重大变革与转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呈现多样性,各国共产党甚至发展出了不同类型,因而不存在重建共产国际的必要。
关键词

世界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学界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发展阶段

学者

国际主义

第二国际

无产阶级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二节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世界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研究

字体:

70年来,我国学界围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些整体性问题,比如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特征、两制关系和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进行深入研讨,形成了诸多重要观点和主张。

一 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与特征研究

70年来,我国学者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依据马克思经济社会发展五种形态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以及列宁的相关理论观点,结合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广泛探讨。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学者主要依照苏联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经验,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特征,集中讨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对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尤其是苏联社会主义的兴衰、中国改革开放40年伟大成就的深入研究中,我国学者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有了更为客观和理性的认识,从最初认为很快就能进入共产主义,到目前形成了基本一致的观点,即强调世界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且各国发展道路多样化。尽管学界对于社会主义到底需要多长时间以及通过怎样的形式向共产主义过渡还存在不同观点,但大都认为社会主义将向共产主义迈进的方向不会改变。

新时代以来,学界的关注焦点尤其集中在当前世界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重大问题上。总体上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

一是“低潮说”。聂运麟认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在低潮中奋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在政治生活中被“边缘化”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注]

二是“复苏说”或“恢复说”。这种说法强调,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引起的震荡、彷徨和混乱已经基本结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复苏。柴尚金提出,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共产党经受住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生死存亡的考验,站稳了脚跟,开始走出力量严重下降、思想彷徨迷惘、探索变动不居、目标多变不明的低潮困境时期,进入力量重聚的恢复性发展阶段。[※注]

三是“谋求振兴说”。姜辉提出,21世纪初世界社会主义走出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的低谷,开始进入了在发展变革中谋求振兴的时期。[※注]门晓红等也认为,经过20多年的变革发展,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在“低潮中奋进”,谋求复兴。[※注]

四是“艰难探索说”。俞思念认为,进入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一个艰难的重新探索时期。[※注]姜述贤也指出,当前世界社会主义正在探索中前进。

五是“新阶段说”。奚广庆认为,共产主义作为运动和思潮,在19世纪40年代从欧洲萌生,在西欧登上了历史舞台,一个引领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追求建设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共同体的伟大运动自此扬帆起航,并成长发展直至遍布全世界。经过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两个发展阶段,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重新崛起,标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已经进入第三个历史阶段。[※注]杨承训认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心从171年前至今经过了三次变迁,从西欧到东欧(苏联),再到东亚,现在重心稳扎在中国,乃是历史的选择。成立了70年的新中国,尤其是在40年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成为当代最坚强的马克思主义阵地。[※注]轩传树则认为,世界社会主义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飞跃的“社会主义1.0”阶段,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飞跃的“社会主义2.0”阶段,以及解决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飞跃的“社会主义3.0”阶段。[※注]显然,尽管学者们对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表述尚不统一,但基本一致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世界社会主义引向了更高的发展阶段。

关于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特点,聂运麟提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九个方面的重大变化,已经从过去由一个中心领导、走唯一革命道路、建设统一社会主义模式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变为由各国共产党独立自主领导、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发展道路、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轩传树和冷树青提出,当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仍然是一种世界性的存在,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既借鉴利用资本主义又在合作竞争中超越资本主义,既体现社会主义价值原则、本质和功能,同时又赋予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包容性、成长性的新社会主义。

二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研究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即两制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制间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对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产生了直接影响。70年来,我国学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取代与被取代关系。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念。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不仅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危机,更不会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因而也不会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二是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合作发展的关系。在全球化条件下,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在谋求进一步发展,在谁也不能代替谁,谁也不能消灭谁的情况下,只有合作才能赢得机遇。三是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相互借鉴的关系。社会主义可以借鉴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也可以借鉴社会主义。四是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历史继承的关系。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而产生的,但这并不排除二者的历史继承性,社会主义必须创造性地发展人类已积累起来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积极成果。

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的角度思考时代问题,也是我国学界两制关系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学界普遍认为,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强调在这个历史时代,存在两个阶级、两种生产方式和两种社会制度,两者并存竞争,但其本质和发展趋势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当然,这个大时代中的不同发展阶段也有着不同的时代主题和主要矛盾,因此还需要正确认识“大时代”和“小时代”的关系,亦即在这个大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不排除“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注]多数学者强调,当前人类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任重道远,需要用世界眼光和历史视野来观察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趋势,研究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态势、新问题,研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竞争较量与力量对比的新态势,全面地、历史地观察分析时代发展新特征、新走向。有学者认为,当前世界资本主义在其发展的长周期中开始进入了一轮规模较大的衰退期,而世界社会主义虽然总体上仍然处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的低潮期,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主要依托和标志,开始进入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长周期的上升期。也有学者提出,当前处于“两制焦灼竞争阶段”,距离马克思所说的最后阶段仍有较长时期,我们应当客观判断形势,汲取苏联当年的历史教训。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关系研究

1949年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得到空前增强。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社会发展史两条脉络的交汇点,其在理论上表现为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般性,又体现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的特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不断加强。有学者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一个新的飞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了“阶段性质变”,开始进入制度完善和内涵提高的新境界;从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正在“触底反弹”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空中加油”;从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多极格局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一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注]也有学者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引领中国不断走向世界的征程中,必将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相结合,能够实现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强盛,必然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向前发展。[※注]

四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研究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无产阶级政党高扬国际主义旗帜,进行多样化国际联合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70年来,国内学界对该问题进行了长期不懈的追踪和思考。

关于第一国际 我国学者从第一国际的性质、组织原则、主要任务、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了丰富的研究。高放认为,第一国际的成就分别表现在大力为工人阶级争取权益、大力支持民族解放斗争和民主运动、大力支持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以及大力批驳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流派,创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注]曹长盛等认为,第一国际是共产主义者同盟1852年解散之后、第二国际1889年成立之前,两者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桥梁和引擎。正是第一国际的引擎作用,才催生了第二国际成立前后世界一大批工人阶级社会主义政党。[※注]

关于第二国际 学界对第二国际的地位评价比较多元。有学者强调其功大过更大,最终功败垂成。也有学者提出,列宁、斯大林的论断对后人影响深远。总体上大多认为第二国际的主要错误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宣传存在教条化倾向;未能找到制止战争的有效办法,也没有正确解决国际主义与民族利益之间的关系;在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批判中,未能科学回应当时的时代问题;未能适应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斗争策略;组织过于分散,缺少执行力;等等。

关于第三国际(共产国际) 学界认为,共产国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主要历史贡献集中在以下方面:指导、帮助、推动了各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卓有成效地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支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等等。而共产国际的缺点和错误主要表现在,权力过度集中,损害了各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发展,并给一些国家的革命运动和共产党组织造成消极影响或伤害,等等。

关于第四国际 第四国际是以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为旗帜,推行所谓“世界革命”战略的一种极“左”的、带有浓厚宗派色彩的社会主义组织。虽然作为一种运动人数不多、派别林立,但由于它的主张往往能赢得部分激进小资产者和工人的共鸣,至今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仍保有一席之地。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第四国际研究较少,批判较多。21世纪以来,陆续发表了一些相关托派历史、组织演变和由来、当前发展特点的较为客观、中肯的著述。部分学者认为,以不断革命论为基础的托派社会主义是极“左”思潮的代表。也有学者认为,广义的不断革命论是对不平衡规律的运用,是对无产阶级的自主性和国际主义精神的高扬;不成熟的社会主义理论同不成熟的社会主义是相适应的,理论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是可以被理解和超越的。而如何探索一条社会主义新路,是摆在主张“不断革命”和“世界革命”的托派组织面前的老大难的新问题。

关于其他联合机制及国际联合前景研究。目前学界关于无产阶级左翼联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迄今已召开二十次的“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以及世界各地左翼组织举办的一系列国际性或地区性论坛方面,如纽约左翼论坛、圣保罗论坛、阿拉伯左翼论坛等。对于当前有无必要重建类似共产国际的国际组织问题,是学界的一个讨论热点。有学者认为,各国共产党、工人党和劳动党可以新成立一个共产党国际,吸取各种性质的政党国际工作的经验教训,以新的组织原则和思维方式开展工作。[※注]也有学者认为,今天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出现了重大变革与转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呈现多样性,各国共产党甚至发展出了不同类型,因而不存在重建共产国际的必要。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