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民间游戏研究
来 源
:
|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0 \ 下编 民俗学 |
作 者
:
|
王丹 王祺 |
浏览次数
:
|
35 | ||
摘 要
:
|
中国民间游戏研究在多学科综合发展中取得不俗成就,已经成为“当代科际整合研究趋势中一个不可忽略的支点” 。纵览中国民间游戏研究70年发展历程,更能凸显其跨学科学术特点。未来的民间游戏发展需要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的理论指导,生活中的民间游戏和表演化的民间游戏的关系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研究,不同场域中民间游戏的实践过程和意义呈现应该得到重视。对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的民间游戏的挖掘、保护应该加大力度,寻找到与当代民众生活相适应的民间游戏可持续发展道路,使民间游戏更好地融入民众生活。民间游戏在当代生活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应用研究也有待深化。 | ||||||
关键词
:
|
民间游戏 游戏 游艺 中国民间 传承 民俗学 游戏研究 民间 起源 民俗 社会文化 |
在线阅读
王丹 王祺 第十四章 民间游戏研究
字体:大中小
中国民间游戏研究在多学科综合发展中取得不俗成就,已经成为“当代科际整合研究趋势中一个不可忽略的支点”。[※注]纵览中国民间游戏研究70年发展历程,更能凸显其跨学科学术特点。
第一节 民间游戏研究态势
学界对民间游戏关注经历了漫长的学术发展过程,早在20世纪初便有外国学者关注中国民间游戏。然而受时代的局限,中国民间游戏研究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其70年的发展历史,起初经历了一段空白时期,目前所能找到的刊载记录中仅有《江苏教育》对民间游戏的体育教育应用有所关注。[※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的近三十年,民间游戏研究开始兴起繁荣,至今已成为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范畴。
刘春阳和杨占东应用文献计量法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方法,对我国民间游戏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内外部特征进行了探索分析。[※注]其借助计量统计学进行文献研究的方法为研究综述提供了借鉴,但其检索的文献类型和主题词范围较小,仅从期刊和博硕士学位论文中检索了“民间游戏”和“传统游戏”,忽略了“游艺”这一同义关键词。为整体了解中国民间游戏70年的研究态势,本章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选取“民间游戏”“传统游戏”“民间游艺”“传统游艺”作为主题词,检索全部文献1825篇。
从中国知网发文量年度分布趋势来看,自1949年以来的前30年,我国民间游戏研究几乎一直处于空白时期;1979年以后研究成果逐年增多,每年都有新的研究成果面世;21世纪以来,尤其从2004年至今,中国民间游戏研究日渐繁荣,相关论文发表量呈现井喷式增长,到2018年止仍有上升趋势。从总体上看,综合民间游戏相关著作情况以及论文发表频率,民间游戏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时期(1980—2004年),改革开放后的25年里,学界开始关注民间游戏,逐渐展开研究,相关著作与论文陆续出现。
第二阶段:繁荣时期(2005年至今),相关论文发表量持续、快速增长,取得了不俗的学术成果,特别是2016年《中国民间游戏总汇》的诞生和2019年东北亚民间游戏文化论坛的召开,渐将中国民间游戏研究引向新的阶段。
中国民间游戏70年的总体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紧密联系,从相关文献来源分布来看,排名前30位的文献来源刊物以教育类为主,其中核心期刊仅有《学前教育研究》《体育文化导刊》《民俗研究》三种,分别为教育学、体育学和民俗学的核心刊物,但核心期刊发文量较少。一方面反映出中国民间游戏研究的跨学科属性,至少为教育、体育、民俗三种学科主导,其中更以教育为主,特别是学前教育成果较多、影响较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民间游戏研究的核心成果尚不丰富。
从关键词共现网络来看,围绕“民间游戏”的关键词,学前教育、体育教育等问题依然是主要讨论对象,而民间游戏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策略、价值与应用问题也是学者热议的话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电子游戏、网络游戏与民间游戏存在极强的关联性,这反映出学界已经关注到民间游戏在网络时代传承与创新的新形式。无论是网络游戏,还是幼儿教育、体育教学,都可以视为民间游戏的主要传承形式,因此,民间游戏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策略、价值与应用问题始终是学界讨论的核心议题。教育学、体育学所涉及的多是具体传承形式的研究,而民俗学更偏重理论研究与宏观把握。
从研究层次分布来看,中国民间游戏以基础社会科学研究为主,而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研究也占据重要比重;从研究机构分布来看,除高校科研发文外,各地方幼儿园也有大量发文,这在中国知网的论文统计中是十分罕见的。这是民间游戏作为“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社会文化现象,可以沟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幼儿教育,纵贯基础理论研究与基础教育实践的独特魅力所在。民间游戏成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学、社会学和教育学在内的不同学科都从不同视角、立场研究民间游戏,为民间游戏的搜集整理和理论建立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中国民间游戏研究不仅需要各学科学者相互借鉴交流,更需要不同研究层次与不同研究机构之间的沟通合作。
第二节 “民间游戏”概念与分类
一 民间游戏的概念
民间游戏顾名思义由“民间”和“游戏”两个核心要素构成,“民间”是民俗学的基本视角,“游戏”是游戏学本体概念。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定义民间游戏“指流传于民间,以嬉戏、消遣为主的娱乐活动”[※注],乌丙安亦认为“民间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间的嬉戏娱乐活动,俗语称‘玩耍’”。[※注]早期探索者尚未接触到前人游戏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概念的认识也停留于感性层面,多聚焦于民俗学研究视角,突出民间因素,强调其流传于广大民众中。
从更广的范畴上概括民间游戏,即以“游艺”指称,泛指各种娱乐活动,或许更切合实际,如杨荫深、崔乐泉对游艺的定义。乌丙安则以列举法定义游艺民俗“凡是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不论是口头语言表演还是动作表演的,或用综合的艺术手段表演的活动,都是游艺民俗”。[※注]林继富、王丹对民间游艺的定义是:“以调节人们身心健康为目的,在空闲时间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在民众中广为流传并成为世代传承的文化传统,这就是民间游艺习俗。”[※注]这已经具备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特点,不仅突出了民间与传统要素,还点明游艺目的与空闲时间的特征。但是,仍然无法厘清游戏与一般娱乐的分野,也不能突出游戏的本质特征。
当游戏学对“游戏”主体界定成果被应用于民俗研究之后,民俗学者可以充分发挥独特的以人为本的民俗视角,而无须顾虑游戏与娱乐的区别,再定义民间游戏便容易许多。陈连山提出民间游戏“就是指那些在广大民众中广泛流行,并且成为代代传承的文化传统的游戏”。[※注]他将民间游戏最终落脚在游戏的核心概念之上,突出了民间游戏的游戏本质,又体现民众生活与文化传统的民俗特性。林继富在《中国民间游戏总汇》中通过综合游戏学与民俗学双重核心概念,对民间游戏做出科学的定义:“民间游戏是广大民众创作、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民众在特殊的时间、空间内,通过一定的活动和相应的规则彼此之间游乐嬉戏的活动。”[※注]这里突出了“民间游戏作为游戏中以‘人’为核心的活动”[※注]的特点,并且总结出中国民间游戏普遍性、时段性、竞技性、规则性、寓教于乐的特征。
二 民间游戏的分类
我国近代出版的《游戏大观》罗列了文字游戏、益智游戏、幻术游戏、栽花游戏和养物游戏五种游戏类型。[※注]近代我国游戏研究还未起步,游戏分类难免简陋,但是对于游戏概念的理解已经包括了花鸟鱼虫的饲养与观赏。到杨荫深《中国游艺研究》,其分类范围有所缩小,分为杂技、弈棋和博戏三种,这三种分类又过于狭隘。在后来的游戏研究中,分类标准与分类方法更显多样,主要依据以下几种标准:以游戏教育作用为依据;以认知发展为依据;以社会性发展为依据;以利用的替代物为依据;以游戏活动对象为依据等。[※注]还有以游戏涉及的身体部分为依据,以中国古代主要游戏为依据[※注],还有以朝代为依据[※注]等,不一而足,每一种分类结果几乎总有交叉或遗漏。
起初以游戏涉及的身体部分为依据分类较多。其分类方法来源于民间歌谣,钟敬文在《儿童游戏的歌谣》中说,“游戏之歌谣,分有面的游戏,手的游戏,手指的游戏及他各种游戏等等”[※注],归之为游戏歌谣的分类,其实即为游戏的分类,其后各家皆有借鉴。陈连山引用AT分类法对民间游戏进行分类也避免不了选取一定分类标准问题,其最主要的分类“身体活动的游戏”[※注]便借鉴了钟敬文的发现。纷繁的分类标准下,如果一定要加以概括,或许应用最广的应当是提取一类游戏的核心要素作为标准进行的分类。以身体部位分类也可以看成是一种以身体部分作为游戏核心,这种游戏核心可以是物,可以为事,也可以为特定时间或场所,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的某一部分,可以是人的行为或动作。因为提取的游戏核心各不相同,民间游戏的分类也就不一而足,一方面反映出游戏分类的困难,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国民间游戏资源的丰富。当人们意识到某些游戏涵盖了多个核心要素,有学者提出了综合性民间游戏,“其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游戏方式或技巧、动作来完成的嬉戏和玩耍活动,我们称之为‘综合类民间游戏’”。[※注]《中国民间游戏总汇》依据游戏方式不同划分民间游戏类型:角力类、棋牌类、球类、跑跳类、表演类、手工制作类、语言文字类和综合类。[※注]这种分类标准影响到游戏学的研究与分类,游戏设计专业的课本《传统民间游戏》也依据游戏规则、游戏特点的相似性做出了与《中国民间游戏总汇》大同小异的分类。[※注]民间游戏在传承过程中相互交流借鉴,彼此之间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关联,这种交叉交融给民间游戏分类造成了相当的困难,综合类民间游戏的提出为中国民间游戏综合特性探索出可行之路。
民间游戏的分类问题虽然困扰人心,无法找到一个尽善尽美的标准,但根据研究需要,学者总能找到适合开展各自研究的分类方法,至于如何分类整理则是见仁见智。
第三节 民间游戏价值、功能的讨论
民间游戏的主体是人,游戏活动的价值是对人内在的作用,游戏功能是指游戏对社会文化系统的作用。为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学者分别讨论了民间游戏的内在价值与外部功能。
一 民间游戏的价值
萧放将民间游戏的价值分为对儿童和对成人两类游戏人的作用,对儿童教育主要有开展智能、增强体能、塑造人格的作用,对成人主要有调节生活的作用。[※注]陈连山总结民间游戏社会文化功能分别是人格发展、缓解心情、体育锻炼、开发智力。[※注]《中国民间游戏总汇》总结的民间游戏功能多半是对个人的意义,分别是协调合作能力的提升、身体机能的锻炼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注]施小菊和徐志诚认为民间游戏具有儿童早期启蒙和自娱谐和、宣泄身心的价值。[※注]曹中平通过对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的实验研究,发现民间体育游戏对幼儿体质发展、运动技能和社会行为等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注]李玉峰从学前教育的角度,分析了民间幼儿体育游戏具有的生命、心理和文化意义:传承幼儿健身智慧,增进幼儿健康发展;塑造幼儿游戏生活,满足幼儿心理需求;延续幼儿文化生活,奠定终身文化适应之基础。[※注]游戏精神也是我国学前教育界正大力提倡的,其内涵为“自由、自主、愉悦、创造”,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民间游戏精神的传承在儿童心理发展中也有重要作用。[※注]民间游戏所蕴含的游戏精神更是人类的天然需求,然而当代中国社会缺乏游戏精神,陈连山等学者都在呼唤重建游戏精神。[※注]民间游戏整体价值研究,多是从生理、心理的角度出发,认为民间游戏强健体魄,开发智力,有益身心,有利于人格发展,为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学界除了对整体民间游戏价值进行探讨之外,也着重发掘具体类型或特定区域的民间游戏价值。周竞红以赫哲族传统儿童游戏为例,挖掘其训练智能、训练体能、塑造人格的教育价值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注]徐莉、彭海伦对毛南族儿童棋类游戏进行研究,总结其对儿童心智发展,培养竞技意识、规则意识的社会性发展以及强化民族文化认同的教育价值。[※注]王丹认为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在人类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启迪心智、道德培养、地方知识教育、接受文字传统、文学艺术熏陶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注]对具体类型或地域民间游戏价值研究更有针对性,但依然以教育学或心理学角度为主,探讨民间游戏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
学界讨论的民间游戏功能以内在价值为主,换言之,民间游戏的主要意义还是作用于人本身,“人”在游戏活动及其产生游戏效果中依然具有核心地位。民间游戏寓教于乐的特点使之同时存在于学习与生活之中,对包括儿童和成人在内的所有人群德、智、体、美、生活和工作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 民间游戏的功能
将民间游戏放在历史发展与社会文化背景下,讨论民间游戏对文化传统和社会运行的作用,学者们对民间游戏功能研究多从社会学和文化学角度切入。民间游戏具有“增强群体意识,培养集体情操”[※注]的作用,无论是作为儿童进入社会的准备,还是作为成人调整人际关系的形式,都起到整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促使人走到一起,增加集体或社会的凝聚力。陈连山从社会角色和社会化角度强调儿童从民间游戏中习得的角色意识完成儿童社会化的作用[※注],他认为,“民间游戏也体现着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理想:自由、平等、公正”。[※注]民间游戏可以虚构独立的游戏时空,在这个时空中儿童可以练习步入社会的准备。民间游戏的特点也正是理想社会的特点,自由、规则、秩序、平等、正义、公平等,人们在游戏中可以构建起一个合乎理想标准的临时社会。《中国民间游戏总汇》认为,民间游戏可以将这种理想投射到现实社会,例如民间游戏有利于“均等思想的普及”[※注],民间游戏能够参与“传统文化的建构”[※注],具有“文化认同功能”。[※注]施小菊和徐志诚认识到民间游戏具有培养认同感和民族精神功能,他们还从体育学的角度,对民间游戏和民间竞技与文艺体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民间游戏是“文艺和体育的滋养源”。[※注]李玉峰从文化角度认识到民间幼儿体育游戏具有承载“文化母题”的功能。[※注]李亚妮从儿童社会性别和角色分工角度考察民间游戏在陕西关中地区青春期民俗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注]
民间游戏作为人际互动的活动,能够增强群体意识和社会凝聚力。民间游戏可以模仿社会,为儿童学习社会化、步入社会,成人从中寻觅社会理想并投射现实提供虚拟实践。民间游戏建构传统文化,构成民众文化记忆,具有文化认同功能。
第四节 民间游戏的起源与发展演进研究
民间游戏起源与发展演进研究,是学者着力最多的领域,尤以历史学者为甚,其研究方法大多属于文献研究,依据古代文献梳理出民间游戏整体发展史或民间游戏专题史。
一 民间游戏的起源
从民俗学角度讲,民间游戏作为整体类民俗事象起源,也如宏观上的民俗起源一样是“民众共同智慧的结晶”。[※注]以游戏为主体的现代游戏理论认为,“游戏的本质是先于人类、更是先于人类文化而存在的”。[※注]学者对于民间游戏起源研究的多元起源研究成果颇丰,通过游戏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关系的追溯,厘清以“民间游戏”为中心参与编织的社会文化网络,从而印证游戏的主体地位。郭泮溪发现民间游戏、民间竞技与经济生产、信仰崇拜、神话传说、繁衍教育的关系。[※注]蔡丰明从考古发现石球中发现了生产与游戏交融的情况,并发现游戏与狩猎等生产活动、古代军事、社会风俗、外域交流、岁时节令、各色人物的关系。[※注]李玉新、高学民、李玉超认为中国古代体育游戏起源于生产劳动、社会风俗和战争,分析了中国古代体育游戏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较大,未形成类似西方的体育游戏专门化。[※注]李屏从发生学角度讨论我国游戏起源,他把我国传统游戏活动分为间接发生和直接发生两类,总结了前人对中国各种游戏起源研究成果的五种途径:生产劳动、军事战争、社会风俗、神话传说、文化交流,并得出结论:“游戏的产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许多人长期实践创造出来的产物,是众人智慧的结晶。”[※注]《中国民间游戏总汇》认为,“生产活动、宗教祭祀、巫术活动、社会习俗、军事活动等既是中国传统民间游戏来源的主要渠道,也是构成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基本主题”[※注],本书还从民间游戏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的互文关系中寻求民间游戏的起源。
二 民间游戏的发展演进
蔡丰明《游戏史》不仅探索了古代游戏的历史渊源,还依据最新考古发现推进了最早的游戏年代,简要梳理了中国游戏发展史,以唐宋作为中国游戏发展的鼎盛时期,并选取各时期流行的典型游戏进行介绍,研究了历史上游戏对社会的影响。[※注]崔乐泉《忘忧清乐——古代游艺文化》将民间游戏分为六大类,收录近百项古代游艺[※注],并“对每一种游艺活动的来龙去脉和游戏方式考证,穿插许多与各类游艺活动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注],勾勒出我国丰富多彩的游艺史画卷。王宏凯《中国古代游艺》以朝代划分描述各种民间游戏于当时的流行状况,主要是以历史学的视角进行文献梳理。[※注]
游戏断代史研究尤以汉魏、唐宋时期为盛。汉代游艺习俗已然成风,从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中窥得当时民间游戏情状,黄芬从汉画中发现汉代游艺风俗状况[※注],游敏、任开慧、尹钊《汉代人的民间游戏》通过汉代画像石刻的研究与文献记载相互补充,介绍了九项汉代流行的民间游戏。[※注]王子今、周苏平结合画像石刻和古籍文献研究汉代鸠车、竹马等游戏,并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民间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注]聂济冬发现东汉士人中间盛行游艺风气,认为由传统“六艺”向琴棋书画转变,反映出东汉士人对艺术的喜爱与游戏心理的加重。[※注]对唐宋游戏史的研究更加兴盛,王永平《唐代游艺》是史学界较早关注社会生活中休闲娱乐方面的研究[※注],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游戏、竞技与娱乐——中古社会生活透视》,其以汉唐时期游戏、竞技、娱乐的情状透视时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关注其间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游戏、竞技与娱乐[※注]。张婷对唐代游艺赋进行了相关研究。[※注]李钰探索了唐代体育游艺和游艺诗繁盛的状况及原因,并分析了各类型游艺诗[※注],王赟馨以《全唐诗》为范本整理研究唐代游艺诗歌,展现了唐代游艺活动的诸多方面和社会生活风貌。[※注]刘玉红[※注]和张宝强、王丽[※注]都从《宫词》中研究唐朝宫廷游艺活动。唐代儿童游戏进一步发展,张宝强由路德延《少儿诗》研究唐代少儿游艺的繁荣情况。[※注]李冠楠关注到唐代游艺活动中的岁时节日因素,深入探讨唐代岁时节日与民间游戏之间的互文关系。[※注]丛振从敦煌文献中研究中古时期世家大族的游戏活动。[※注]俞婕对宋代体育游艺进行考略,凸显宋代游艺活动的奇特性与稀有性、传统性与创新性。[※注]杨志柏综合各种文献资料,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方法展现宋代民间游戏的形式、内容、发展演变、社会文化特征、存在环境和交流影响。[※注]
区域游戏发展史研究包括区域断代游戏史和区域整体游戏史。区域断代游戏史研究以清代、民国等较近历史时期为多,杨英杰对清代满族的游艺风俗进行了研究[※注];庞羽考察了清代呼和浩特的游艺民俗[※注];樊志斌以李声振的《百戏竹枝词》为依据研究曹雪芹生活时代的京师游艺[※注];王燕考察了1927年至1937年上海游艺会活动[※注];张金庚根据儿时个人经历与目睹的民间游戏记忆介绍了潍县城镇儿童民间游戏数种。[※注]区域整体游戏史研究大多起于历史梳理,从中发现其现实意义。周传志梳理了福建民间游艺的历史发展落脚在民间游艺传承的当代意义上[※注];唐婷婷对河南传统游艺源流综合考述,提出保护传统游艺的思考[※注];少数民族地区游戏史研究有邓浩从《突厥语词典》中发掘古代维吾尔族的游艺民俗文化[※注];李娟从汉籍文献发掘蒙古族游艺竞技民俗[※注];吴恩婵对湖北恩施土家族民间儿童游戏形成、流变及发展的研究,对当前民间游戏发展提出了可行性策略[※注]。
专项游戏发展史研究是对某一项民间游戏进行历史演进梳理。穆田恬对汉代乐舞百戏类游艺活动进行了研究[※注];张金峰介绍了宋代民间的风筝游艺活动情形[※注];邢金善研究了斗鸡游艺在宋代的传承与发展,及其在当时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注];吴安宇从音乐角度分析了清代琴人游艺现象[※注];丛振从敦煌、吐鲁番文献中考证藏钩游艺发展历史[※注];蔡中民《中国围棋史》[※注]、张如安《中国象棋史》[※注]等是对中国流传千年棋牌类民间游戏发展的历史研究;张斌结合古文献中记载塞棋的演变过程,探讨塞棋的具体玩法与分化,指出塞棋在古代游艺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注]
民间游戏起源及发展演进研究皆属于民间游戏史研究范畴,汇集了以历史学、民俗学为核心的多学科力量,从宏观到微观,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但其间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如民间游戏起源研究多以文献研究为主,依据的是零散史料记载;民间游戏起源、演进研究的关系论、记忆论的研究成果有待加强;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包括考古发现和口述史研究等综合整体性研究还需进一步系统化和科学化。
第五节 回到生活的民间游戏传承
民间游戏的传承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民间游戏与现代生活、民间游戏进课堂、民间游戏与网络技术、民间游戏与产业开发。
一 融入现代生活的民间游戏
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民间游戏的自然群体正在锐减,民间游戏的生活属性在不断消失。如何使传统民间游戏融入现代生活,是民间游戏传承的根本道路。
苗雪红期望通过丰富交往生活、创设物质场所、合理利用资源、适度自主支持等方式探寻儿童自然游戏群体的回归。[※注]蒋明智、王爱仪以朗镇大井头社区为例,探究当代东莞舞龙游艺习俗从求神祈福向文体活动嬗变的原因,从传统被发明的过程中探索民间游戏现代化转型路径。[※注]广州市猎德村游龙探亲游艺具有亲睦功能,对改善邻村关系、建设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作用。[※注]贾秀海对大连中青年休闲文化进行研究,发现大连人对传统纸牌类民间游戏“打滚子”活动借助街头巷尾的棋牌室和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流行的休闲游戏。[※注]
在休闲时代到来的今天,民间游戏需要游戏群体。在保护和发展游戏群体的同时,还要增强民间游戏的娱乐休闲性,努力保持其生活属性,才能得到持续传承。
二 走进课堂的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进课堂是当前民间游戏传承的主要形式,学者对此多有讨论。吴宝珊分析了儿童游戏进入幼儿园教育的搜集途径、选编原则和组织策略。[※注]曹中平从幼儿健康教育角度,试图构造合理分类分层、改编改造继承幼儿民间体育游戏应用模式。[※注]李玉峰从意识形态、教学条件、实施策略方面入手,提出民间幼儿体育游戏的入园策略。[※注]杨静探讨了欠发达地区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方式。[※注]莫晓超、李姗泽探讨了从搜集到筛选再到改编创新民间游戏进入幼儿教育的可行性路径。[※注]冯林林总结了区域性、适宜性和家长参与性的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构建原则。[※注]秦元东从儿童角色视角,提出教师可以借助外部奖赏与“留白”策略促进幼儿园民间游戏从游戏的参与者阶段向创造者阶段积极转化。[※注]王海燕从儿童教育角度提出彰显正确民间传统游戏观、纳入课堂体系、引入教学活动的操作建议[※注]。罗红辉针对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存在的素材、运动和安全等问题,提出拓展资源、优化过程和组织方式等相应的解决对策[※注]。李冬颖从“非遗”的角度提出:“高校应利用优势,多渠道地开展体育与游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介绍,让学生可以从课程、社团活动等方面更多地接触到项目本身;制定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体育与游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注]
三 民间游戏与网络技术
民间游戏与网络游戏的关系成为主要探讨对象。高金燕探讨了中国民间游戏和电子游戏的社会功能差异,“民间游戏的游戏内容相对稳定,但传播形式单一,缺少积极的有效组织和系统的传播,而电子游戏的文化传播则体现在全球范围内的一种文化共享,从速度和广度及内容的丰富性上要远远强于民间游戏”[※注],两者各有优势,民间游戏融入网络游戏在现代传播上的优势,或许能够成为民间游戏现代传承的理想路径。毛静将电子游戏与中国传统民间游戏进行对比,探讨其规则的共通性和游戏形态引发的差异性,以及两者之间如何进行优势互补,从艺术设计、内容的设计、行为的设计、反思的设计和数字技术对民间游戏的实现及数字娱乐新体验等角度,探讨了民间游戏在数字游戏中的应用方法。[※注]
民间游戏与网络技术的融合是民间游戏的发展方向。其他现代先进科技也为民间游戏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陈岩论述了VR和混合动捕技术在民间游戏推广和传承中的应用,认为民间游戏通过高新数字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注]
民间游戏与网络技术的融合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领域,在网络时代民间游戏必将呈现出新的操作模式和文化表征。民间游戏与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民间游戏现代转型的趋势,也是推陈出新的传承新路径。
四 民间游戏与产业开发
民间游戏产业开发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周宜君、黄蓉、曹诗图以鄂西地区为例讨论传统儿童游戏的旅游价值,提出景观化、体验化、线路化、商品化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传统儿童游戏旅游开发的具体设想。[※注]江西省万安县夏木榶村,在万安县委县政府提出旅游兴县战略后,以“游戏”为兴奋点,力图将夏木塘村打造为中华民间传统游戏村,让昔日的空心村成为旅游“趣村”,为古村落保护和利用走出“旅游+扶贫”的新路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提供新案例新思路,也为中国民间游戏的传承探索产业开发的新路径。[※注]
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民间游戏产业开发作为新兴传承路径拥有巨大的市场价值与深厚的学术价值,但相关学术研究尚不充分。民间游戏的传承不仅需要民俗学者的讨论与研究,更需要各学科、各领域人才的共同努力。
未来的民间游戏发展需要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的理论指导,生活中的民间游戏和表演化的民间游戏的关系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研究,不同场域中民间游戏的实践过程和意义呈现应该得到重视;对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的民间游戏的挖掘、保护应该加大力度,寻找到与当代民众生活相适应的民间游戏可持续发展道路,使民间游戏更好地融入民众生活;民间游戏在当代生活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应用研究也有待深化。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