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传说的文化审美研究
来 源
:
|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0 \ 上编 民间文学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2 | ||
摘 要
:
|
钟敬文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即撰写过有关传说的文章,如《中国的水灾传说》 《中国的地方传说》 《老獭稚型传说的发生地》 ,是当时传说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成果。针对同一问题,许钰也在《口承故事论》 [ ※注]中专门提出,将神话、传说、故事统称为“口承故事” ,考察三种文类的共通点,同时也不抹杀各自的特性和独立发展史。陈金文专注于传说的文化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撰写了三部专书: 《孔子传说的文化审美研究》 《壮族风物传说的文化研究》 《壮族民间信仰的传说学管窥》 。龙的传说与地域文化— — “短尾龙”型传说的形成、流播及价值》 [ ※注] 、张晨霞《帝尧传说与地域文化》 [ ※注] 、张静《黄陂木兰传说与风物》 [ ※注]等。 | ||||||
关键词
:
|
传说 故事 民间传说 识宝 识宝传说 祝英台 中国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 地域文化 文化价值 文化研究 |
在线阅读
第二节 传说的文化审美研究
字体:大中小
与“历史演进法”几乎同时并行发展的研究方法是文化审美研究,今仍不衰。学者们结合传说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对传说中蕴藏的文化价值等命题进行阐发。
经过20世纪前半叶的剧烈社会变革,重估民间传说的文化价值成为研究者面临的重要命题。1951年何其芳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注]一文,产生了较大影响。当时有批评文章称梁祝被塑造为“傻蛋”和“贱妾”,化蝶结尾是“充满迷信的收场”,要求祝英台应该积极地斗争反抗。何其芳指出:这种观点代表了一种不好倾向,即简单鲁莽地对待文学遗产,并企图以自己主观的想法来破坏那些文学作品原有的优美之处。梁山伯、祝英台死后化为一双蝴蝶,不是迷信,而是优美的想象。在中国人民革命取得了全国胜利以后,必然要进行对文学遗产和文化遗产重新估价的运动。如果准备不足,就很容易有一种幼稚的想法,以为依靠几个革命术语或几个简单的社会科学的概念就可以评判一切、通行无阻,这就必然要发生许多笑话式的错误。何其芳的识见在当时已是难能可贵,60年后重读此文依然倍感冷峻。
西方人类学派的研究理念自民间文学学科建立初期已有较大影响。周作人借鉴19世纪末兴起的以安德鲁·朗为代表之人类学派神话学理论,解释中国传说故事中原始文明的遗存,具有拓荒者的意义。此种以人类学派进化论观念解释传说诸现象的研究框架,至20世纪80年代仍是主流范式之一。如巫瑞书《传说探源》[※注]认为民间传说的产生有两大源头:神话和历史。神话经过历史化、地方化、传奇化的方式演变为传说;历史则由真人真事的艺术化、历史人物的附会捏合、虚拟人物的创造三种方式敷演为传说。进入90年代后,伴随着民俗学的语境转向,人类学派余音渐绝。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当长时段内,相比歌谣、故事,传说搜集和研究的范围都略显局限,或是集中在比较著名的白蛇传、梁祝等,或是侧重于革命斗争、农民起义,方法也较难摆脱以阶级斗争思想来评论和改造文艺作品的阐释框架。此种缓滞局面至20世纪80年代之后有较大突破。一方面,各地区的民间传说得到了大量搜集整理,尤其是在“三套集成”工作开展后,传说资料出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升。另一方面,学者逐渐突破单一的批评范式,从多元的视角展开研究。其中,文化审美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不过时至今日,对此种范式的应用也趋近饱和。
钟敬文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即撰写过有关传说的文章,如《中国的水灾传说》《中国的地方传说》《老獭稚型传说的发生地》,是当时传说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成果。1981年又撰专论《刘三姐传说试论》[※注],梳理前代典籍记录情况,指出刘三姐传说的形态发展及与歌圩风俗之关系。
程蔷《中国识宝传说研究》[※注]一书首先追溯了识宝传说的形成及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作者发现,唐以后的识宝传说分化为两条轨道:一条基本保持西域胡人识宝传说的基本形态,发生有限的变异,即后来的回回识宝、江西人觅宝、南蛮子憋宝,至今仍然活跃在民间口头;另一条是从西域胡人识宝传说中脱胎而出的洋人盗宝,人物身份、态度、宝物的性质、故事的基调和结局等都发生了质变。该书的视野并未局限于识宝传说本身,而是试图建立历史线索,努力勾勒不同阶段识宝传说的形态,同时对其演变的原因和规律进行探讨。2003年又出版《骊龙之珠的诱惑:民间叙事宝物主题探索》[※注],就传说、故事的文类纠缠问题提出以“民间叙事”为纲做整合性的研究。
针对同一问题,许钰也在《口承故事论》[※注]中专门提出,将神话、传说、故事统称为“口承故事”,考察三种文类的共通点,同时也不抹杀各自的特性和独立发展史。在此书中,许钰对黄帝、孟姜女、鲁班等传说展开了专题研究。
故事学家刘守华的传说研究成果亦蔚为大观。他将比较研究法、母题和类型研究在个案应用上发挥到极致,在此基础上加以文化解读和意义阐释。这体现在刘著《比较故事学》《中国民间故事史》《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注]中。刘守华还主编了多部传说资料集,如《张天师传说汇考》《千古英雄:湖北三国传说选》《水舞山歌:长江三峡传说选编》[※注]等。
陈金文专注于传说的文化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撰写了三部专书:《孔子传说的文化审美研究》《壮族风物传说的文化研究》《壮族民间信仰的传说学管窥》。[※注]近年出版的专著还有:刘亚虎《广西山水传说探美》[※注]、郎净《董永故事的展演及其文化结构》[※注]、纪永贵《董永遇仙传说研究》[※注]、巫瑞书《龙的传说与地域文化——“短尾龙”型传说的形成、流播及价值》[※注]、张晨霞《帝尧传说与地域文化》[※注]、张静《黄陂木兰传说与风物》[※注]等。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