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传说的形态学研究
来 源
:
|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0 \ 上编 民间文学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7 | ||
摘 要
:
|
- | ||||||
关键词
:
|
传说 故事 形态学 生命树 情节 母题 文本 狗尾草 同类项 民间故事 孟姜女故事 |
在线阅读
第六节 传说的形态学研究
字体:大中小
形态学研究通常将传说置于抽离了时间与空间因素的真空环境之内进行切割,解剖文本内部的叙事组织结构,探索情节生发变异的最大限度,在国内一度被视为“形式主义流弊”而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此类研究中,传说与故事往往被视为同质的解析对象,研究的焦点在于文本内部的叙事规律。然而,纯文本形态下的传说研究尚有较大空间,如传说的形态特征、文类的区隔标志、演述人对文本的局部截取规律、传说负载地方性的限度等,有待研究者进一步开掘。
刘魁立《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浙江当代“狗耕田”故事情节类型的形态结构分析》[※注]一文,将一个故事类型切分为九种变体后,创造性地提出情节基干、积极母题链、消极母题链等分析概念,所涉对象以故事为主,亦兼及传说,如“狗尾草”的来历。
施爱东对孟姜女、梁祝传说展开基于形态学的系列研究。[※注]《故事的无序生长与最优策略——以梁祝故事结尾的生长方式为例》以梁祝故事的结尾方式为个案,探讨故事生命树的生长机制,把采自不同时代、地区的各种梁祝故事视为均质文化平台上的“故事集合”,站在统计分析的角度证明民间故事形态多样化具有内在的合理性。《孟姜女故事的稳定性与自由度》则对孟姜女同题故事的所有母题进行合并同类项,归纳出九个故事“节点”,指出“节点”是同题故事中最稳定的因素。
张志娟《论传说中的“离散情节”》[※注]从纯文本视角下的传说文类特征出发,指出传说的“信实性”“地方性”“解释性”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离散情节”造成的。“离散情节”指传说中游离于主体行动进程之外的叙事成分,是以“名”为中心的叙事。
此种严格约束于“无时空”的纯粹形式研究,虽然通常不讨论那些为语境研究所关注的历史、社会、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外部因素,然而这并不表明形态学就无法进行文本的外部研究,陈泳超《地方传说的生命树:以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身世传说为例》[※注]就在尝试扩展形态研究的地域维度。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