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传说学的理论建设
来 源
:
|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0 \ 上编 民间文学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9 | ||
摘 要
:
|
与我国丰富的传说储量不相称的是, 70年来的研究尚未建立起较完善的、专属传说的理论体系。此书还有许多卓见,如以连续四章的篇幅专门讨论了传说在信仰建构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和巫觋群体对传说的发明,对当下语境中的传说研究不无启发。程蔷《中国民间传说》 [ ※注]是中国传说学难得一见的理论专著,将传说分为“描叙性传说”和“解释性传说” ,并对传说与故事作了明确区分,提出传说的五种独立特征: “可信”的表述方式、推原性的思想、传奇性的情节、人物个性化、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演变。对传说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亦将有利于民俗学介入当下文化建设,为实现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平衡,贡献有深度、可持续发展的学理支持。 | ||||||
关键词
:
|
传说 专名 民间传说 流变 传说研究 风俗 故事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持续发展 真实性问题 可信性 |
在线阅读
第七节 传说学的理论建设
字体:大中小
与我国丰富的传说储量不相称的是,70年来的研究尚未建立起较完善的、专属传说的理论体系。相比神话学与故事学,传说学相对较为冷清,系统的研究专著就更少见了。至今被引用最多的基础理论,除了前述威廉·巴斯科姆《口头传承的形式:散体叙事》之外,便是日本柳田国男的《传说论》[※注]。该书自1985年译介出版后,成为影响几代学人的入门读物;后来关于传说特征的讨论,也大多在此基础上推进。略感可惜的是,对《传说论》的引用仅集中在“纪念物”和“传说圈”。此书还有许多卓见,如以连续四章的篇幅专门讨论了传说在信仰建构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和巫觋群体对传说的发明,对当下语境中的传说研究不无启发。
程蔷《中国民间传说》[※注]是中国传说学难得一见的理论专著,将传说分为“描叙性传说”和“解释性传说”,并对传说与故事作了明确区分,提出传说的五种独立特征:“可信”的表述方式、推原性的思想、传奇性的情节、人物个性化、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演变。并通过历代典籍中记录的资料,指出中国传说的一些独有问题,为后来者指出了一些可行的研究思路和线索。
张紫晨《中国古代传说》[※注]最初定名为《传说概要》,前四章分别对古代传说的类型、记录、价值和特性进行论述;此后则分门别类地展示地方风物、建筑、医药、饮食、手工艺、风俗、历史人物等专题传说。黄景春《民间传说》[※注]对传说进行全面论述:传说的定义;与神话、历史、故事的区隔和关联;种类分为人物、史事、名胜古迹、地方物产、风俗传说;特征有四:可信性、传奇性、解释性、黏附性。
邹明华在《专名与传说的真实性问题》[※注]中指明传说真实性的一项重要来源:专名。它不仅指向人名,也包括物名、地名、朝代名等。由于专名“先验地为真”,传说自然也被相信与其是一样的“真”了。此外,毕旭玲、陈祖英、张静[※注]等对传说研究的中西学术史进行了清理和反思。
综观中国传说学史,顾颉刚的“历史演进法”范式天才地开辟了一条中国传说的特色研究之路。由此开启的主题流变、文化审美、语境转向、都市传说成为传说研究史上的四种主流取向。
70年的传说研究历程显示,无论研究对象、问题意识还是理论方法,从来不曾定于一尊,更不是竞争性的此消彼长、替代更新。区别只在于,问题意识会伴随学者的背景、兴趣和外在条件不断发散,由此引导研究范式转变。既没有绝对过时的理论,亦不存在绝对无价值的问题。时下热门的语境、实践、景观、都市传说等领域大有可为,对基础理论、历史起源、流变传播等问题也应勉力发掘可突破的契机。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一些入选“非遗”名录的传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将此类传说转化为旅游资源、人文景观被列入许多地方政府的规划之中,相关论题的文章也大量涌现。对传说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亦将有利于民俗学介入当下文化建设,为实现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平衡,贡献有深度、可持续发展的学理支持。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