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35.223.175,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0 > 文献详情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

第五节 故事类型研究

来 源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0 \ 上编 民间文学
作 者
-
浏览次数
6
摘 要
机智人物故事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成为民间故事研究热点,祁连休《智谋与妙趣— —中国机智人物故事研究》 [ ※注]依据中国机智人物故事本土特质归纳出328个故事类型,并剖析了故事演进过程中出现的变体、亚型问题,在故事群的基础上首创了“故事带”概念。他此后出版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 ※注]则融合了已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省卷本、 《中国民间故事全集》 《中国民间故事大系》和译成中文的外国民间故事集,新增故事类型191种,专设情节检索,不仅成为现有最全面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未来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还需不断创新方能拓展新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

中国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

故事

故事类型

编撰

原型

典籍

机智

分类法

人物故事

研究范式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五节 故事类型研究

字体:

类型学是故事学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在改革开放后迎来复兴。随着钟敬文、刘魁立、刘守华等学人对故事类型学方法的倡导、译介与实践,故事类型学逐渐摆脱形式主义的污名,故事类型、历史地理学派、AT分类法逐渐成为中国故事学人的学术用语。刘守华在继承钟敬文的类型研究范式基础上对历史地理学派方法加以适当改造,开创了“故事文化学”范式,在中国民间故事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70年来,据不完全统计,相关论文有328篇,博士学位论文19篇,专著17部。刘守华主编《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将历史地理学派方法与中国故事文本特色相结合,融入表演理论、文化人类学、比较文学、宗教学、叙事学等学科方法对60个常见故事类型进行深入分析,展现了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的本土化水平,“民间故事的类型研究,经过艾伯华、钟敬文、丁乃通、刘守华、金荣华等中外学者的努力,已经成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中比较成熟的研究领域,建立起了中国民间故事学大厦的基础”[※注]。机智人物故事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成为民间故事研究热点,祁连休《智谋与妙趣——中国机智人物故事研究》[※注]依据中国机智人物故事本土特质归纳出328个故事类型,并剖析了故事演进过程中出现的变体、亚型问题,在故事群的基础上首创了“故事带”概念。

类型研究法是民间故事研究的经典研究范式,自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被广泛运用,讨论的故事类型有田螺姑娘型、狗耕田型、灰姑娘型、龙女型、天鹅处女型、怪孩子型等数十种类型,常和比较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及形态学研究结合起来,有的还结合故事讲述语境来分析,呈现多元化特色。代表性论文有汪玢玲《天鹅处女型故事研究概观》[※注]、刘守华《纵横交错的文化交流网络中的〈召树屯〉》[※注]、陈建宪《论中国天鹅仙女故事的类型》[※注]、刘晓春《多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灰姑娘故事研究》[※注]、马昌仪《中国鼠婚故事类型研究》[※注]、黄永林《一个机智人物的原型与流传——AT1635A型故事的中国原型探寻》[※注]、刘魁立《论中国螺女型故事的历史发展进程》[※注]、王青《论中古志怪作品在民间故事类型学中的价值——以〈搜神记〉为中心》[※注]、郑土有《中国螺女型故事与仙妻情结研究》[※注]、康丽《故事类型丛与情节类型:中国巧女故事研究》[※注]、金荣华《一个民间故事的全球传播与变异——佛经〈毘奈耶杂事〉中AT566及其相关类型试探》[※注]、陈建宪《故事类型的不变母题与可变母题——以中国洪水再殖型故事为例》[※注],等等。

70年来,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编撰也取得重大进展,朝本土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中国民间故事不仅在典籍中有丰富蕴藏,随着民间故事集成编撰的完成,许多学者提出应利用新收集的民间故事资料编撰一部更为全面、科学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注]。金荣华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编撰领域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绩。他利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省卷本按照AT分类法编撰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一》(2000年)、《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二》(2003年)。他此后出版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注]则融合了已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省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集》《中国民间故事大系》和译成中文的外国民间故事集,新增故事类型191种,专设情节检索,不仅成为现有最全面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还是世界三大国际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其余两部为芬兰阿尔奈和美国汤普森的《民间故事类型》、德国乌特的《国际民间故事类型》)之一。宁稼雨的《中国先唐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索引》[※注]融合中国典籍类书编撰法和AT分类法,把中国古代故事分为天地类、神怪类、人物类、器物类、动物类和事件类六大主题类,每一主题类下再细分出三个层级。顾希佳的《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注]首次按照AT分类体系把散见于典籍中的故事文本搜检出来,加以认定、编码,方便国内外学者查阅古代民间故事文本。作者增设的类型有近380则,呈现了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的丰富性,同时还对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类型的分类做了些变动,使之更符合逻辑。斯琴孟和正利用数据库技术编撰一部世界范围的包括AT和SM体系的《蒙古族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注]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我们应利用典籍和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资料借助新媒体技术编撰一部资料全面、体例科学的新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呈现中国民间故事的丰富蕴藏及独特价值,惠及故事学人。

中国民间故事学人在利用典籍和口传文本,积极吸纳西方故事学方法基础上对民间故事进行辨型归类,初步构建起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的术语体系并形成中国特色的类型研究范式。但模式化的弊病也凸显出来,学人多根据搜集的故事文本来划分类型,然后分析母题的文化意蕴、地域或族群文化特征、叙事美学,牵涉面广但深度不够,少有普适性结论。另外,除了黄永林的《一个机智人物的原型与流传——AT1635A型故事的中国原型探寻》,国内学者鲜见严格按照历史地理学派方法构拟民间故事原型及传播路径。故事类型的形态结构分析和文化意蕴探寻并未有效结合。未来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还需不断创新方能拓展新的研究空间。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