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9.74.8,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0 > 文献详情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

第二节 “民间游戏”概念与分类

来 源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0 \ 下编 民俗学
作 者
-
浏览次数
67
摘 要
民间游戏顾名思义由“民间”和“游戏”两个核心要素构成, “民间”是民俗学的基本视角, “游戏”是游戏学本体概念。他将民间游戏最终落脚在游戏的核心概念之上,突出了民间游戏的游戏本质,又体现民众生活与文化传统的民俗特性。林继富在《中国民间游戏总汇》中通过综合游戏学与民俗学双重核心概念,对民间游戏做出科学的定义: “民间游戏是广大民众创作、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民众在特殊的时间、空间内,通过一定的活动和相应的规则彼此之间游乐嬉戏的活动。” [ ※注]这里突出了“民间游戏作为游戏中以‘人’为核心的活动” [ ※注]的特点,并且总结出中国民间游戏普遍性、时段性、竞技性、规则性、寓教于乐的特征。
关键词

民间游戏

游戏

游艺

中国民间

民俗学

民间

民俗

核心要素

传承

民众

分类标准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二节 “民间游戏”概念与分类

字体:

一 民间游戏的概念

民间游戏顾名思义由“民间”和“游戏”两个核心要素构成,“民间”是民俗学的基本视角,“游戏”是游戏学本体概念。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定义民间游戏“指流传于民间,以嬉戏、消遣为主的娱乐活动”[※注],乌丙安亦认为“民间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间的嬉戏娱乐活动,俗语称‘玩耍’”。[※注]早期探索者尚未接触到前人游戏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概念的认识也停留于感性层面,多聚焦于民俗学研究视角,突出民间因素,强调其流传于广大民众中。

从更广的范畴上概括民间游戏,即以“游艺”指称,泛指各种娱乐活动,或许更切合实际,如杨荫深、崔乐泉对游艺的定义。乌丙安则以列举法定义游艺民俗“凡是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不论是口头语言表演还是动作表演的,或用综合的艺术手段表演的活动,都是游艺民俗”。[※注]林继富、王丹对民间游艺的定义是:“以调节人们身心健康为目的,在空闲时间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在民众中广为流传并成为世代传承的文化传统,这就是民间游艺习俗。”[※注]这已经具备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特点,不仅突出了民间与传统要素,还点明游艺目的与空闲时间的特征。但是,仍然无法厘清游戏与一般娱乐的分野,也不能突出游戏的本质特征。

当游戏学对“游戏”主体界定成果被应用于民俗研究之后,民俗学者可以充分发挥独特的以人为本的民俗视角,而无须顾虑游戏与娱乐的区别,再定义民间游戏便容易许多。陈连山提出民间游戏“就是指那些在广大民众中广泛流行,并且成为代代传承的文化传统的游戏”。[※注]他将民间游戏最终落脚在游戏的核心概念之上,突出了民间游戏的游戏本质,又体现民众生活与文化传统的民俗特性。林继富在《中国民间游戏总汇》中通过综合游戏学与民俗学双重核心概念,对民间游戏做出科学的定义:“民间游戏是广大民众创作、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民众在特殊的时间、空间内,通过一定的活动和相应的规则彼此之间游乐嬉戏的活动。”[※注]这里突出了“民间游戏作为游戏中以‘人’为核心的活动”[※注]的特点,并且总结出中国民间游戏普遍性、时段性、竞技性、规则性、寓教于乐的特征。

二 民间游戏的分类

我国近代出版的《游戏大观》罗列了文字游戏、益智游戏、幻术游戏、栽花游戏和养物游戏五种游戏类型。[※注]近代我国游戏研究还未起步,游戏分类难免简陋,但是对于游戏概念的理解已经包括了花鸟鱼虫的饲养与观赏。到杨荫深《中国游艺研究》,其分类范围有所缩小,分为杂技、弈棋和博戏三种,这三种分类又过于狭隘。在后来的游戏研究中,分类标准与分类方法更显多样,主要依据以下几种标准:以游戏教育作用为依据;以认知发展为依据;以社会性发展为依据;以利用的替代物为依据;以游戏活动对象为依据等。[※注]还有以游戏涉及的身体部分为依据,以中国古代主要游戏为依据[※注],还有以朝代为依据[※注]等,不一而足,每一种分类结果几乎总有交叉或遗漏。

起初以游戏涉及的身体部分为依据分类较多。其分类方法来源于民间歌谣,钟敬文在《儿童游戏的歌谣》中说,“游戏之歌谣,分有面的游戏,手的游戏,手指的游戏及他各种游戏等等”[※注],归之为游戏歌谣的分类,其实即为游戏的分类,其后各家皆有借鉴。陈连山引用AT分类法对民间游戏进行分类也避免不了选取一定分类标准问题,其最主要的分类“身体活动的游戏”[※注]便借鉴了钟敬文的发现。纷繁的分类标准下,如果一定要加以概括,或许应用最广的应当是提取一类游戏的核心要素作为标准进行的分类。以身体部位分类也可以看成是一种以身体部分作为游戏核心,这种游戏核心可以是物,可以为事,也可以为特定时间或场所,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的某一部分,可以是人的行为或动作。因为提取的游戏核心各不相同,民间游戏的分类也就不一而足,一方面反映出游戏分类的困难,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国民间游戏资源的丰富。当人们意识到某些游戏涵盖了多个核心要素,有学者提出了综合性民间游戏,“其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游戏方式或技巧、动作来完成的嬉戏和玩耍活动,我们称之为‘综合类民间游戏’”。[※注]《中国民间游戏总汇》依据游戏方式不同划分民间游戏类型:角力类、棋牌类、球类、跑跳类、表演类、手工制作类、语言文字类和综合类。[※注]这种分类标准影响到游戏学的研究与分类,游戏设计专业的课本《传统民间游戏》也依据游戏规则、游戏特点的相似性做出了与《中国民间游戏总汇》大同小异的分类。[※注]民间游戏在传承过程中相互交流借鉴,彼此之间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关联,这种交叉交融给民间游戏分类造成了相当的困难,综合类民间游戏的提出为中国民间游戏综合特性探索出可行之路。

民间游戏的分类问题虽然困扰人心,无法找到一个尽善尽美的标准,但根据研究需要,学者总能找到适合开展各自研究的分类方法,至于如何分类整理则是见仁见智。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