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4.135.79,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0 > 文献详情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

第四节 民间游戏的起源与发展演进研究

来 源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0 \ 下编 民俗学
作 者
-
浏览次数
17
摘 要
民间游戏起源与发展演进研究,是学者着力最多的领域,尤以历史学者为甚,其研究方法大多属于文献研究,依据古代文献梳理出民间游戏整体发展史或民间游戏专题史。汉代游艺习俗已然成风,从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中窥得当时民间游戏情状,黄芬从汉画中发现汉代游艺风俗状况[ ※注] ,游敏、任开慧、尹钊《汉代人的民间游戏》通过汉代画像石刻的研究与文献记载相互补充,介绍了九项汉代流行的民间游戏。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包括考古发现和口述史研究等综合整体性研究还需进一步系统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

民间游戏

游艺

游戏

起源

游戏起源

文献研究

社会文化

考古发现

竞技

社会风俗

社会生活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四节 民间游戏的起源与发展演进研究

字体:

民间游戏起源与发展演进研究,是学者着力最多的领域,尤以历史学者为甚,其研究方法大多属于文献研究,依据古代文献梳理出民间游戏整体发展史或民间游戏专题史。

一 民间游戏的起源

从民俗学角度讲,民间游戏作为整体类民俗事象起源,也如宏观上的民俗起源一样是“民众共同智慧的结晶”。[※注]以游戏为主体的现代游戏理论认为,“游戏的本质是先于人类、更是先于人类文化而存在的”。[※注]学者对于民间游戏起源研究的多元起源研究成果颇丰,通过游戏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关系的追溯,厘清以“民间游戏”为中心参与编织的社会文化网络,从而印证游戏的主体地位。郭泮溪发现民间游戏、民间竞技与经济生产、信仰崇拜、神话传说、繁衍教育的关系。[※注]蔡丰明从考古发现石球中发现了生产与游戏交融的情况,并发现游戏与狩猎等生产活动、古代军事、社会风俗、外域交流、岁时节令、各色人物的关系。[※注]李玉新、高学民、李玉超认为中国古代体育游戏起源于生产劳动、社会风俗和战争,分析了中国古代体育游戏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较大,未形成类似西方的体育游戏专门化。[※注]李屏从发生学角度讨论我国游戏起源,他把我国传统游戏活动分为间接发生和直接发生两类,总结了前人对中国各种游戏起源研究成果的五种途径:生产劳动、军事战争、社会风俗、神话传说、文化交流,并得出结论:“游戏的产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许多人长期实践创造出来的产物,是众人智慧的结晶。”[※注]《中国民间游戏总汇》认为,“生产活动、宗教祭祀、巫术活动、社会习俗、军事活动等既是中国传统民间游戏来源的主要渠道,也是构成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基本主题”[※注],本书还从民间游戏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的互文关系中寻求民间游戏的起源。

二 民间游戏的发展演进

蔡丰明《游戏史》不仅探索了古代游戏的历史渊源,还依据最新考古发现推进了最早的游戏年代,简要梳理了中国游戏发展史,以唐宋作为中国游戏发展的鼎盛时期,并选取各时期流行的典型游戏进行介绍,研究了历史上游戏对社会的影响。[※注]崔乐泉《忘忧清乐——古代游艺文化》将民间游戏分为六大类,收录近百项古代游艺[※注],并“对每一种游艺活动的来龙去脉和游戏方式考证,穿插许多与各类游艺活动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注],勾勒出我国丰富多彩的游艺史画卷。王宏凯《中国古代游艺》以朝代划分描述各种民间游戏于当时的流行状况,主要是以历史学的视角进行文献梳理。[※注]

游戏断代史研究尤以汉魏、唐宋时期为盛。汉代游艺习俗已然成风,从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中窥得当时民间游戏情状,黄芬从汉画中发现汉代游艺风俗状况[※注],游敏、任开慧、尹钊《汉代人的民间游戏》通过汉代画像石刻的研究与文献记载相互补充,介绍了九项汉代流行的民间游戏。[※注]王子今、周苏平结合画像石刻和古籍文献研究汉代鸠车、竹马等游戏,并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民间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注]聂济冬发现东汉士人中间盛行游艺风气,认为由传统“六艺”向琴棋书画转变,反映出东汉士人对艺术的喜爱与游戏心理的加重。[※注]对唐宋游戏史的研究更加兴盛,王永平《唐代游艺》是史学界较早关注社会生活中休闲娱乐方面的研究[※注],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游戏、竞技与娱乐——中古社会生活透视》,其以汉唐时期游戏、竞技、娱乐的情状透视时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关注其间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游戏、竞技与娱乐[※注]。张婷对唐代游艺赋进行了相关研究。[※注]李钰探索了唐代体育游艺和游艺诗繁盛的状况及原因,并分析了各类型游艺诗[※注],王赟馨以《全唐诗》为范本整理研究唐代游艺诗歌,展现了唐代游艺活动的诸多方面和社会生活风貌。[※注]刘玉红[※注]和张宝强、王丽[※注]都从《宫词》中研究唐朝宫廷游艺活动。唐代儿童游戏进一步发展,张宝强由路德延《少儿诗》研究唐代少儿游艺的繁荣情况。[※注]李冠楠关注到唐代游艺活动中的岁时节日因素,深入探讨唐代岁时节日与民间游戏之间的互文关系。[※注]丛振从敦煌文献中研究中古时期世家大族的游戏活动。[※注]俞婕对宋代体育游艺进行考略,凸显宋代游艺活动的奇特性与稀有性、传统性与创新性。[※注]杨志柏综合各种文献资料,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方法展现宋代民间游戏的形式、内容、发展演变、社会文化特征、存在环境和交流影响。[※注]

区域游戏发展史研究包括区域断代游戏史和区域整体游戏史。区域断代游戏史研究以清代、民国等较近历史时期为多,杨英杰对清代满族的游艺风俗进行了研究[※注];庞羽考察了清代呼和浩特的游艺民俗[※注];樊志斌以李声振的《百戏竹枝词》为依据研究曹雪芹生活时代的京师游艺[※注];王燕考察了1927年至1937年上海游艺会活动[※注];张金庚根据儿时个人经历与目睹的民间游戏记忆介绍了潍县城镇儿童民间游戏数种。[※注]区域整体游戏史研究大多起于历史梳理,从中发现其现实意义。周传志梳理了福建民间游艺的历史发展落脚在民间游艺传承的当代意义上[※注];唐婷婷对河南传统游艺源流综合考述,提出保护传统游艺的思考[※注];少数民族地区游戏史研究有邓浩从《突厥语词典》中发掘古代维吾尔族的游艺民俗文化[※注];李娟从汉籍文献发掘蒙古族游艺竞技民俗[※注];吴恩婵对湖北恩施土家族民间儿童游戏形成、流变及发展的研究,对当前民间游戏发展提出了可行性策略[※注]

专项游戏发展史研究是对某一项民间游戏进行历史演进梳理。穆田恬对汉代乐舞百戏类游艺活动进行了研究[※注];张金峰介绍了宋代民间的风筝游艺活动情形[※注];邢金善研究了斗鸡游艺在宋代的传承与发展,及其在当时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注];吴安宇从音乐角度分析了清代琴人游艺现象[※注];丛振从敦煌、吐鲁番文献中考证藏钩游艺发展历史[※注];蔡中民《中国围棋史》[※注]、张如安《中国象棋史》[※注]等是对中国流传千年棋牌类民间游戏发展的历史研究;张斌结合古文献中记载塞棋的演变过程,探讨塞棋的具体玩法与分化,指出塞棋在古代游艺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注]

民间游戏起源及发展演进研究皆属于民间游戏史研究范畴,汇集了以历史学、民俗学为核心的多学科力量,从宏观到微观,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但其间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如民间游戏起源研究多以文献研究为主,依据的是零散史料记载;民间游戏起源、演进研究的关系论、记忆论的研究成果有待加强;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包括考古发现和口述史研究等综合整体性研究还需进一步系统化和科学化。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