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218.124.105,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0 > 文献详情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

三 民间小戏理论研究肇始

来 源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0 \ 上编 民间文学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民间小戏遍布全国各地,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民众的生活和思想。与这一主张相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66年,民间小戏一直被当作宣传新思想、教育民众的工具,被赋予政治教化的功能,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小戏研究随之兴起。黄芝冈在《从秧歌,花鼓,相连,高跷,到民间小戏》一文中正式提出了“民间小戏”一词。在北京大学1960年油印版的民间文学教材《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初稿》中, “民间小戏”单列为一章,界定了小戏的概念,论述了小戏的产生发展、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民间小戏的理论研究也肇始于这个时期,不乏有真知灼见的著述出现,且出现了小戏研究的基本理论架构,开启了小戏研究的风气并打下了研究基础。
关键词

民间小戏

小戏

秧歌

剧目

民间文学

理论研究

剧种

地方戏曲

小戏研究

剧本

民间戏曲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三 民间小戏理论研究肇始

字体:

首先,对民间小戏及剧种起源发展的考证研究。黄芝冈在《从秧歌,花鼓,相连,高跷,到民间小戏》一文中正式提出了“民间小戏”一词。[※注]在《从秧歌到地方戏》一书中考证了农人插秧、耘田,在田里聚群唱或对唱、竞唱的秧歌发展为花鼓戏、采茶戏和秧歌戏等民间小戏的过程;高度肯定了丑角在小戏中的重要地位,专门考证了丑角的演变。[※注]他的研究资料翔实,颇有创见,开启了民间小戏研究的先河。还有对某个剧种的研究,例如,王铁夫探讨了二人转的起源、演出形式、剧目,还记录了一些老艺人的经历,是最早对二人转展开学术研究的著述。[※注]洪非考证了黄梅戏由采茶歌融合了当地及周边的花鼓、连厢、莲花落等多种民间说唱歌舞形式,发展为以歌舞表演为主的“二小戏”和“三小戏”,进而推进为正本戏的演变过程。[※注]

其次,对民间小戏剧目、音乐唱腔和表演等文学艺术层面的研究。李岳南在《民间戏曲歌谣散论》之“谈民间小戏、拆唱及其他”中,对莲花落、蹦蹦戏的常见剧目进行了分析。[※注]张紫晨在《民间文学知识讲话》之“民间戏曲”中,分析了小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指出小戏是在民间歌舞、民间说唱基础上形成的。[※注]也有对某个剧种的文学艺术本体的研究。[※注]

最后,民间小戏作为独立文类进入民间文学教材,初步建构了理论研究体系。在北京大学1960年油印版的民间文学教材《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初稿》中,“民间小戏”单列为一章,界定了小戏的概念,论述了小戏的产生发展、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这标志着民间小戏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正式进入民间文学领域。教材框架初步建构了小戏研究的理论体系。[※注]

总之,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中,民间小戏为适应新的政策环境而形成的发展经验、会演报道类评介文章多而理论研究少;资料搜集和理论研究呈现出过分强调小戏的政治教化功能的倾向,很大程度上忽视或淡化了小戏的其他属性;民间小戏的理论研究也肇始于这个时期,不乏有真知灼见的著述出现,且出现了小戏研究的基本理论架构,开启了小戏研究的风气并打下了研究基础。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