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38.112.77,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0 > 文献详情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

一 关于人生仪礼实践性的讨论

来 源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0 \ 下编 民俗学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人生仪礼传统的当代传承与重建是中国民俗学界长期关注的重点问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民俗学研究的整体转向,人生仪礼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朝向过去,而是倾向于将传统人生仪礼和当代社会、民生结合,重视将学术研究与社会重大问题相结合,将学术成果回馈社会,把学科发展放置于国家文化建设之中。民俗学学者努力尝试为当下中国社会礼俗制度的恢复和重建做出民俗学科的助力,对人生仪礼在当代社会面临的传承问题以及新时期的实践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指出当代人生仪礼的时代价值、意义,并从学术角度加快对当代实践问题的解析。
关键词

人生

民俗学

传承

丧葬

礼俗

成人礼

改革

重建

仪式

礼仪

姻亲关系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一 关于人生仪礼实践性的讨论

字体:

民俗学学者努力尝试为当下中国社会礼俗制度的恢复和重建做出民俗学科的助力,对人生仪礼在当代社会面临的传承问题以及新时期的实践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指出当代人生仪礼的时代价值、意义,并从学术角度加快对当代实践问题的解析。

萧放指出:“人生仪礼是人的生命历程中所经历的通过仪式,它在中国社会具有久远的历史传统与丰富的仪式表现。当代中国正处在古今中西交汇的历史关口,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人生仪礼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与重建自然是我们应当充分关注并深入进行研究的课题。”[※注]在社会变迁语境中,“生命仪礼传统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变迁成为过去,而是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在保障功能传承的同时,在形式上不断地发生适应性的调整变化,而融入当代生活之中。传统的深刻与生活的灵动在生命仪礼中有着丰富的表现”。[※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研究当代人生仪礼的重建问题。对此,陈连山回应指出,“以往民俗学研究只是学理方面,不干涉实际生活,现在要进行当代传承与重建研究,这是民俗学研究方法的重要转向。民俗学要关注当下正在进行的人生仪礼重建活动,对其展开研究,为民俗学的未来发展开启新路”。[※注]

在人生仪礼重建过程中,学者们认为应该注重内在的结构与要素。“不同民族之间的礼仪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道德要求方面的具体规则可能都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如果要去追寻的话,会发现一个非常一致的结构,我想,如果能够就这个思路,从中提炼出一些基础概念或关键词的话,它的意义可能就不只是对于中国传统礼仪的重建了,而是会对整个世界的文化交流、民族交往贡献自己的思考……最为重要的,还是应该从诸多传统礼仪的表现形式中提炼那些最抽象的因素,那些能够为大家所接受的元素,作为传递给当代大众的知识性的内容,供他们参考,而不是做出规范性的指导。这其实已经就是作为学术研究者能够做出的了不起的贡献了。”[※注]

在当代人生仪礼重建过程中,萧放提出不仅要加快理论研究,同时要制定礼仪手册,为人生仪礼重建提供直接的参考样本。王霄冰进一步指出礼仪手册做出来之后,可以在田野点试验,检测其可行性与适用性问题。[※注]对于礼仪手册问题,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民俗学的实践不一定是参与到现实礼仪重建中去,学者应在观察过程中,生产一种具有理论预见性的观念,这种观念被大众接受,成为动力,影响他们的行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参与实践。[※注]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