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26,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0 > 文献详情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

二 民间游戏的功能

来 源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0 \ 下编 民俗学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民间游戏的主体是人,游戏活动的价值是对人内在的作用,游戏功能是指游戏对社会文化系统的作用。为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学者分别讨论了民间游戏的内在价值与外部功能。《中国民间游戏总汇》认为,民间游戏可以将这种理想投射到现实社会,例如民间游戏有利于“均等思想的普及” [ ※注] ,民间游戏能够参与“传统文化的建构” [ ※注] ,具有“文化认同功能” 。施小菊和徐志诚认识到民间游戏具有培养认同感和民族精神功能,他们还从体育学的角度,对民间游戏和民间竞技与文艺体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民间游戏是“文艺和体育的滋养源” 。民间游戏建构传统文化,构成民众文化记忆,具有文化认同功能。
关键词

民间游戏

游戏

幼儿

游戏精神

主体地位

人格

学者

教育价值

具体类型

民间体育

体育游戏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二 民间游戏的功能

字体:

将民间游戏放在历史发展与社会文化背景下,讨论民间游戏对文化传统和社会运行的作用,学者们对民间游戏功能研究多从社会学和文化学角度切入。民间游戏具有“增强群体意识,培养集体情操”[※注]的作用,无论是作为儿童进入社会的准备,还是作为成人调整人际关系的形式,都起到整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促使人走到一起,增加集体或社会的凝聚力。陈连山从社会角色和社会化角度强调儿童从民间游戏中习得的角色意识完成儿童社会化的作用[※注],他认为,“民间游戏也体现着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理想:自由、平等、公正”。[※注]民间游戏可以虚构独立的游戏时空,在这个时空中儿童可以练习步入社会的准备。民间游戏的特点也正是理想社会的特点,自由、规则、秩序、平等、正义、公平等,人们在游戏中可以构建起一个合乎理想标准的临时社会。《中国民间游戏总汇》认为,民间游戏可以将这种理想投射到现实社会,例如民间游戏有利于“均等思想的普及”[※注],民间游戏能够参与“传统文化的建构”[※注],具有“文化认同功能”。[※注]施小菊和徐志诚认识到民间游戏具有培养认同感和民族精神功能,他们还从体育学的角度,对民间游戏和民间竞技与文艺体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民间游戏是“文艺和体育的滋养源”。[※注]李玉峰从文化角度认识到民间幼儿体育游戏具有承载“文化母题”的功能。[※注]李亚妮从儿童社会性别和角色分工角度考察民间游戏在陕西关中地区青春期民俗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注]

民间游戏作为人际互动的活动,能够增强群体意识和社会凝聚力。民间游戏可以模仿社会,为儿童学习社会化、步入社会,成人从中寻觅社会理想并投射现实提供虚拟实践。民间游戏建构传统文化,构成民众文化记忆,具有文化认同功能。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