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188,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0 > 文献详情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

一 1949年至1978年对于民间信仰的定位与研究

来 源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0 \ 下编 民俗学
作 者
-
浏览次数
6
摘 要
对于中国民众宗教信仰活动的学术关注,始自明末清初的中西方礼仪之争,及至晚清的定孔教为国教,将中国宗教问题的争议推到了顶峰。从“清末新政”的“废庙兴学” 、民国“风俗改革运动”与“反封建、反迷信”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破四旧”到当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民间信仰不断地被重新解读和阐释。1949年以来,政府和学术界对于民间信仰的态度与研究,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综上所述,国家对民间信仰的态度与定位不仅深刻地影响到中国民间信仰的生存状况,也影响到民间信仰的学术研究的走向与进展。民间信仰成为中国民俗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关键词

信仰

民间

民间信仰

民俗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少数民族

宗教

丛书

会道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

仪式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一 1949年至1978年对于民间信仰的定位与研究

字体:

民间信仰的学术研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低潮期,但并不意味着民间信仰的研究全面停止。一方面,仍有一部分历史学者针对以会道门为代表的民间信仰活动进行了一些学术研究。这些历史学者们“比较普遍地使用过‘农民宗教’或‘起义者的宗教’等概念来表述民间教门”[※注],且多使用历史文献研究法展开。例如曾在民国时期对中国秘密宗教展开研究的李世瑜,就利用过去积累的学术人脉,开始搜集与整理民间宝卷这种特殊的民俗文献,在1961年出版了《宝卷综录》。[※注]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也搜集整理了大量会道门的组织情况,一部分发表在诸如《人民日报》《公安通讯》《人民司法》和《人民警察》等报刊上,更多的则以内部资料的形式,流通和保存在政府部门或高校的研究机构资料室里。[※注]

此外,全国在1956年至1964年间开展了大规模、有组织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其中也涉及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习俗的内容。这些资料最初多数以内部资料的形式保存,1979年之后,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主持下,学者们才陆续将之重新编辑整理,出版成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注]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