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藏学学科建设成就
来 源
:
|
新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70年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0 | ||
摘 要
:
|
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所、西藏大学各系(所)、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西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四川大学藏学研究所等是隶属于高校的研究机构。例如《中央民族学院学报》《青海民族学院学报》《西藏大学学报》《西藏民族学院学报》《西北民族学院学报》《西南民族学院学报》《青海民族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甘肃民族研究》《康巴研究》《云南藏学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等较为集中地刊载藏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 ||||||
关键词
:
|
民族 研究机构 中央民族 学报 丛书 研究会 研究成果 研究队伍 研究中心 藏语 民族问题 |
在线阅读
第三节 藏学学科建设成就
字体:大中小
一 研究机构设立和人才培养
1949年以前,无论藏区还是内地,都没有一处官方成立的专门藏学研究机构。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西藏和其他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藏学研究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北京、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政府部门组建专门的藏学研究机构,如中央民族学院、西藏公学、西藏军区干校、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语言研究所等。1951年成立的中央民族学院和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对推动民族问题研究、培养和储备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藏学学科逐渐走向成熟。在研究机构、人才队伍、专业期刊、图书资料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建设。
中央民族学院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解决民族问题、维护和促进各民族团结而兴办的一所新型高等院校。在国家民委的领导下,北京大学教授于道泉被调入中央民族学院创办藏文教研组并担任教研组组长。1952年起,藏文教研组调来了一批学有专长的藏族老师,开办了新中国高等院校的第一个藏语班。1960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藏语专业招收了第一届古藏文研究班。中央民族学院藏语专业自此拥有了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学生,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1981年,中央民族学院藏族研究所(后改称藏学研究所)成立。1993年,原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藏文教研室和藏学研究所合并成立了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藏学研究所仍然保留。2000年藏学系扩建为藏学研究院,下设藏学系、藏学研究所,后又改为藏语言文学系与藏学研究所。于道泉、东嘎·洛桑赤列、格桑居勉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藏学专家先后在校执教,培养和造就了数千名藏族、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学生,其中一部分毕业生又成长为藏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注]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民族研究所以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为建立的基础,设置了民族问题理论研究室、民族史研究室、编译室、行政办公室、图书资料室等机构。民族所在成立之初,移植了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的学术力量,具体主持正在进行过程中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1962年,民族所与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合并,2002年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建所以来,民族所完成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社会历史和语言调查,编写完成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的部分著作。民族研究所的藏学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历史和语言研究两个领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两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政策指导下,中国藏学研究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1985年正式成立的西藏社会科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建的第一个专门藏学学术研究机构。1986年5月20日,国家级的藏学研究机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有力地带动了我国藏学事业的发展,分散的、自发的藏学研究从此进入了一个集中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新的研究阶段。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习仲勋同志代表党中央到会祝贺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藏学的故乡在中国。藏学研究要做到“三个面向”:即面向实际、面向四化、面向世界,无论对藏族历史的探讨和现实的阐述,都应时刻想到要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增进民族的友谊和团结服务,为祖国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注]季羡林、任继愈两位著名学者为推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20世纪90年代初,藏学研究机构相继建立,发展进入快行道。不仅北京和西藏自治区、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设立了专门的藏学研究机构,各地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均纷纷设立专门或相关的研究机构,从事藏学研究。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外,西藏社会科学院、青海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甘肃省藏学研究所、四川藏学研究所、云南藏学研究所都是社会科学系统的专业藏学研究机构。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所、西藏大学各系(所)、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西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四川大学藏学研究所等是隶属于高校的研究机构。除了科研工作以外,重点担负培养藏学高层次人才的教学任务。政府设立的研究部门以西藏自治区为最多,涵盖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方志、教育、艺术、《格萨尔》抢救、科技情报、藏医药和天文历算等多个方面。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四川藏学研究所等是隶属于四川省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据1991年的统计资料,全国建立的藏学研究机构共有52个,其中北京13个、西藏11个、青海3个、四川8个、甘肃8个、云南6个、陕西2个、河南1个。[※注]最新资料表明,专门的藏学研究机构已经遍及20余个省、市、自治区,达100 余所。不少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研究室、课题组或个人也在分散从事藏学研究工作。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从事藏学整理研究工作的非专门机构以及群众性藏学学术团体。他们为藏学研究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人才培养方面,许多在1949年之前已经开始从事藏学研究的老专家、国民政府驻藏官员和部分爱国爱教的高僧大德继续发挥领头和带动作用,不仅继续以极大的热情和新的视野、方法从事研究工作,而且积极投身于培养后备人才的教育工作。改革开放以后,在老一辈专家和青年学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藏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在较短时间内即初见成效,人才断层现象基本得以解决。藏学研究队伍无论是民族结构还是知识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批受过现代方法和理论训练的各民族学者加入了藏学研究队伍的行列。中央和各地方民族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一些综合性高校也为藏学研究输送了高层次人才。20世纪90年代,中国藏学研究进入繁荣时期。从事专业研究的学者在年龄布局上更趋合理。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培养的一批硕士、博士逐渐成长起来,一部分海外留学生学成归国,成为中国学术界的新一代中坚力量。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积累和建设,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科背景多样、梯队结构相对合理、分布较为广泛的研究队伍。目前从事藏学研究的专业人员约在5000 人以上,其中藏族学者约占半数,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约占三分之一。高等院校中藏学专业培养的硕士上万名,博士有千余名。藏学研究队伍空前壮大,分布于全国2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类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形成了老、中、青结合,藏汉等各民族学者团结协作,以中青年科研人员为骨干的藏学研究队伍的新格局。[※注]
二 出版物和学术交流平台建设
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藏学研究文章主要刊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民族研究》《历史研究》《清华大学学报》《文汇报》《新史学通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中国青年报》《中国历史教学》《新华半月刊》《四川日报》《学术月刊》《新观察》《展望》《民族团结》《地理学报》《现代佛学》《西藏日报》等报纸杂志上。《西藏日报》编辑部从1975年12月开始出版不定期内部刊物《西藏历史研究》,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筹建藏学专门刊物的肇始。
1981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藏学专刊《西藏研究》创刊。1988年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藏学》创刊,这两个期刊都是专门刊发藏学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有关五省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北京和各地方民族大学和社会科学院等创办的学报和地方民族研究杂志,例如《中央民族学院学报》《青海民族学院学报》《西藏大学学报》《西藏民族学院学报》《西北民族学院学报》《西南民族学院学报》《青海民族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甘肃民族研究》《康巴研究》《云南藏学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等较为集中地刊载藏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此外,还有《佛学研究》《民族团结》《藏语文研究》《西藏民俗》《西藏艺术研究》《西藏文学》《西藏文艺》《西藏医药》《西藏体育》《西藏金融》《西藏佛教》《西藏科技》《章恰尔》《青海湖》《瀚海潮》《拉萨河》《山南文艺》等近百种汉藏文刊物和数十种报纸,为藏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提供了交流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创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民族研究》至今依然是中国民族研究领域内的顶级学术期刊。根据2014年的统计,藏学研究刊物以汉文出版的有29 种,以藏文出版的有18 种,汉文期刊约占总数的62%;社会科学类有37 种,自然科学类有10 种,社会科学类约占79%;以地区统计,北京有3种,西藏20种,四川4种,青海12种,甘肃6种,云南2种。[※注]随着国家藏区建设力度增加,涉藏研究成果呈几何级增长。藏学刊物与全国学术刊物一样,出现了一种以学术集刊形式创办的趋势,如《藏学学刊》《安多研究》《国外藏学研究集刊》等,为藏学研究者提供了开展学术讨论与交流的良好平台。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还陆续建立了一批与民族问题有关的出版机构,如民族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藏文古籍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等,出版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为中国藏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中国藏学出版社策划的系列丛书“现代中国藏学文库”“西藏文明之旅书系”“西藏百年风云丛书”“西藏百年史研究系列丛书”“西藏通史专题研究”“西藏问题研究丛书”“西藏历史汉文文献丛刊”“中国藏学汉文历史文献集成”“藏学前沿问题研究丛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地方志丛书”“汉藏佛学研究丛书”“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究丛书”“藏族文化丛书”“先哲遗书丛书”“雪山中的转生丛书”等为学界和普通读者提供了高质量、多层次的作品。近年来,随着藏区的发展和社会公众对藏区的关注度快速增加,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出版社几乎都有关于藏学著作出版。2005年,国家设立了“珠峰奖”,用以表彰藏学研究的优秀成果。
除了传统的研究成果发表形式,新媒体成为科研成果发布的重要园地。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媒体异军突起,与藏学相关的网站、App、微信公众号、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等已有数百个。这一现象既为扩大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开辟了渠道,又对舆情管理提出了新课题。
政治经济的发展繁荣,促进了社会文化的进步,加速了中外学术交流的层次和规模,学术交流更趋活跃。1983年,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西藏师范学院、西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在拉萨联合召开了全国藏族学术讨论会,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组织中国藏学队伍,协调中国藏学的研究力量,为新时期中国藏学力量的整合和藏学研究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藏学学者积极参加在世界各地召开的国际藏学研讨会。1991年,中国在北京举办了第一次国际性的藏学研讨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学术界的国际学术交流日趋频繁。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藏学研究机构举办了涉及西藏及四省藏区历史、语言、宗教、民族、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天文、历算、藏医藏药等单学科或多学科的学术讨论会、论坛、工作坊等650 余次。[※注]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藏学讨论会,与港、台地区的学术交流,跨学科的学术研讨会,学术界与党政部门的交流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学术交流极大地促进了藏学研究的发展。
在学术团体的发展方面,国内藏学界与各个藏区之间,以及与其他省市区联合成立了跨省区的协调机制和学术团体,如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会、西藏自治区藏学学会、青海省藏学研究会、四川省藏学会、凉山藏学会、甘肃省藏学研究会、云南省民族学会藏学研究会,以及有关省区的藏语文研究会、《格萨尔》研究会、仓央嘉措研究会、藏医研究会、民族语文翻译协会、民族古籍工作协调组、藏文版中小学各学科教材编写协作委员会、出版印刷发行协作组等。很多课题均是国内藏学界不同单位间协作完成的项目,例如“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中国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等,均得益于跨单位、跨地域的学术协作。
由于全国藏学机构很多,互不统属,缺乏协调,影响了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2004年11月,根据中央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召开了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议。会议建立了全国藏学机构协调机制、课题合作研究机制、奖励激励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对外学术合作交流机制,用以组织协调全国藏学研究工作。到2018年,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已经举办了五届。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