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疆民俗与语言文化研究
来 源
:
|
新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70年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 | ||
摘 要
:
|
一文化民俗与宗教文化新疆少数民族的婚姻家庭状况很大程度上与其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风俗习惯存在差异,而婚姻家庭又是传统风俗习惯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新疆少数民族婚姻家庭制度、习俗呈现新的特点,对当时、当地婚姻家庭的文化生活调查、研究十分必要,可以及时记录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婚姻家庭产生的影响。在探索当代文学作品民汉互译及其在新疆的传播,由此分析中亚文化对新疆的影响与文化的认同。 | ||||||
关键词
:
|
婚姻家庭 文化 语言文化 语言 少数民族 民族 宗教 习俗 多元文化 婚姻习俗 宗教文化 |
在线阅读
第三节 新疆民俗与语言文化研究
字体:大中小
一 文化民俗与宗教文化
新疆少数民族的婚姻家庭状况很大程度上与其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风俗习惯存在差异,而婚姻家庭又是传统风俗习惯的重要载体之一。新疆居住着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婚俗习惯也有所不同。比如,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结婚要经过提亲、说亲、定亲、“尼卡”、送彩礼和婚礼等程序。
历史上,新疆婚姻家庭的文化习俗相对复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甚至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还会有所不同,这些文化习俗折射了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留下的痕迹。相关研究,如成珊娜(2010)对近代(1884—1949)南疆维吾尔族社会生活的研究中涉及命名礼、成人礼等人生礼俗以及婚姻家庭等问题。[※注]梁海峡(2004)考察、分析了民国时期新疆乌鲁木齐居住的维吾尔、哈萨克、回等少数民族婚姻状况以及当时民族政策对其产生的影响。[※注]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新疆少数民族婚姻家庭制度、习俗呈现新的特点,对当时、当地婚姻家庭的文化生活调查、研究十分必要,可以及时记录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婚姻家庭产生的影响。相关研究,如苗剑新(1988)描述了新疆农牧区少数民族婚姻家庭的经济、文化、宗教等情况,分析南疆农牧区存在的早婚、近亲结婚等问题。[※注]侯菊凤(1996)调查了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婚姻的自主程度、初婚年龄、婚姻质量等以及婚嫁习俗、宗教文化对婚姻的影响。[※注]胡欣霞(2006)一文分析了影响喀什农村维吾尔族婚姻家庭形态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策法律宗教等因素,并指出建构婚姻家庭文化的重要性。[※注]李晓霞(2011)一书实地调查分析了新疆民族混合家庭族际通婚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文化因素是影响和制约新疆族际通婚和混合家庭形成的重要因素。[※注]
婚姻家庭变迁的研究。变迁的研究主要以历时发展为脉络,梳理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社会背景条件下民族社会文化的演变过程。相关研究通常以文献资料为历史蓝本,以年长者的访谈资料为口述史素材,以现实田野材料为事实依据,通过不同年龄段对变迁发展的认知,分析代际差异及其演化过程。变迁研究贯穿了过去与当下,以一种变化的眼光看待事实材料,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对比,找出历时变化的共性和差异性,分析如何在打破旧有平衡基础上建立新的平衡,使其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婚姻家庭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观念习俗、制度规约等方面的变化。相关研究成果,如玛丽艳木·艾尔肯(2009)一文以温宿县温宿镇库木达尔瓦子为调查个案,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温宿县维吾尔族妇女婚姻家庭观念在择偶方式、择偶范围、择偶标准等方面的变迁。[※注]古力扎提(2006)则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哈萨克族家庭生活习俗、婚姻观念作以历时梳理,如婚育年龄、还子习俗等变化。[※注]马幸荣(2011)分析了新疆哈萨克族婚姻家庭制度从传统的习惯法到现代的法制制度的演变。他认为,“哈萨克族传统婚姻家庭制度残存有较浓厚的氏族部落制的痕迹,也具有明显的封建宗法制的特征”,“哈萨克传统婚姻家庭制度既具有游牧民族文化的特色,又具有浓厚的伊斯兰宗教气息”[※注]。
2012年以来,有关新疆少数民族婚姻家庭的研究更侧重实证性研究,主要采用访谈、问卷、参与观察等调查方法,考察特定的田野调查点居民的婚姻家庭状况。从研究内容上,具体分为两类。一是强调变化与传承,即受生活环境、社会发展等影响而引起的婚姻家庭的变迁。相关研究如依丽米古丽·阿不力孜(2015)一书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通过调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达理雅博依绿洲的达理雅博依人,分析环境演变引起的文化变迁,尤其是婚姻习俗等精神文化的变迁。[※注]阿日孜古丽·图尔荪(2016)以口述史的材料为依据,描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疏勒县维吾尔族婚姻习俗的变迁,分析文化水平的提高、不同文化的渗透等引起的婚姻观的变化。[※注]德力米拉(2018)从择偶方式、婚姻习俗、价值观等方面分析了婚姻文化的适应与变迁。二是强调现实与发展,即立足现实探讨影响婚姻家庭发展的因素。[※注]相关研究如罗意(2017)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探讨新疆牧区哈萨克族移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书中涉及了族际通婚与民族认同等相关研究,他认为,“族际通婚率通常被作为衡量族际关系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且两个族群“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达到相互一致或高度和谐,两族之间才有可能出现较大数量的通婚现象”[※注]。散嘎·孟根图娅(2016)一文介绍了博尔斯苏木人的传统婚礼和奥尔古勒婚礼,并着重强调婚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注]刘晨晨(2016)分析了影响石河子市努尔巴克村居民族际通婚的主要因素,如经济、居住格局、国家政策等主观因素,宗教信仰、文化程度、语言掌握、情感等客观因素。[※注]
宗教习俗的传承与发展。新疆少数民族信仰的伊斯兰教,在经历近千年的发展,已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宗法制度、婚姻家庭观念、生活习俗等都会看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子”,而宗教习俗的传承与发展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相关研究,如陈刚(2010)总结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与其社会生活习俗的关系。他指出,“伊斯兰教对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新疆哈萨克族人而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承袭的习俗型宗教”[※注]。
新疆多元宗教并存,这里既有传统宗教也有外来宗教,探寻不同宗教文化形式在新疆的发展演变十分必要。相关研究,如王鹏辉(2016)一书采用社会学、宗教学、民族学等相关理论方法,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对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新疆镇迪道的佛教寺院和道教道观做了系统的研究。[※注]李韦(2012)考察了喀喇汗王朝时期伊斯兰教大规模传入新疆的过程,并从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分析伊斯兰文化在当地的传播过程。[※注]陈刚(2012)通过梳理清末民国时期伊斯兰教在新疆哈萨克族中的发展演变过程,他认为,这是宗教“本土化”的历史,也体现了伊斯兰文化的共性与带有草原游牧特色的哈萨克文化个性的交融。[※注]
有关祅教的历史发展与融合研究,如张湘宾(2012)阐释了祆教对新疆民间文化的影响,如幻术、魔术等;祆教对佛教、道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习俗的借鉴。[※注]对景教的研究,如李小玲(2015)探讨了景教在新疆传播的“本土化”过程,主要体现在宗教礼仪和饮食禁忌等方面。[※注]
二 语言文化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语言大调查到现阶段的基于信息化大数据时代语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工作,都是为保护与传承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服务的。少数民族语言不仅是我国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承载着不同族群的文化与历史。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正如丁石庆(2009)所说,“语言植根于文化,不仅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还能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注]。
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流。新疆地区民汉交融、和谐发展,这就促使当地少数民族和汉族积极融入、互相学习,这一过程中,民族语言与汉语言的互相接触在所难免,尤其在国家积极推行通用语言文字的大环境下,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比较高,对汉民族文化也有极大的兴趣,这进一步促进了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流。相关研究,如牛汝极(1988)从语言的角度考察新疆的文化发展,他指出,“语言的产生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诞生,文化和语言可以说是共生的。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就是各民族语言的交汇史。文化交流在语言上最突出的反映就是借词。”[※注]张洋(2005)通过汉语和维吾尔语在共时与历时层面的交渗透,考察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过程。[※注]赵江民(2008)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汉借词,通过民族语中的汉语借词和汉语中的民族语借词例证的分析,分别考察汉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新疆的文化是多元的,民族语言文化不仅与汉语言文化频繁互动,还受其他语言文化的影响。[※注]如郭庆(2004)探讨了俄罗斯语言文化与新疆锡伯族语言文化的接触、互动,包括语言文字、文学翻译、文艺创作、饮食建筑等多个方面。社会发展与语言文化变迁。语言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一定的变化。[※注]相关研究,如贺萍(2006)借助实证分析的方法,调查了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与选择。[※注]赵平(2009)分析了影响新疆城市维吾尔族语言文化变迁的原因,即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注]
跨文化交流与语言文化认同。新疆是多种民族、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地区,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着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冲突,跨民族的交流使人们在面对不同语言文化时需要做出选择,从选择中就可以看出他们的语言文化认同。相关研究,如曹湘洪(2015)运用社会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对跨文化交际中新疆哈萨克族语言使用的变异情况加进行调查和分析。[※注]燕浏翔(2017)在满洲历史发展与锡伯族族群认同的研究中,探讨现代社会给锡伯族带来的身份焦虑与认同危机,而确立自身的独立性与主体性也至关重要。[※注]王玉(2018)在探索当代文学作品民汉互译及其在新疆的传播,由此分析中亚文化对新疆的影响与文化的认同。[※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