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217.163.75,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70年0 > 文献详情

新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70年

第三节 民族语言研究的一些热点和重点问题

来 源
新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70年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一少数民族语言普查和文字创制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民族语言研究工作的重点和热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少数民族语言普查和文字创制。,包括全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综述,各省、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概述,各少数民族语言按语种分别描述的使用情况概述和人口统计等,全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的现状和民族语文政策的执行情况。跨境语言研究作为语言学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逐渐成为学术热点。
关键词

语言

少数民族语言

民族语言

民族文字

中国少数民族

跨境

语言文字

少数民族文字

民族语文

民族

地图集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三节 民族语言研究的一些热点和重点问题

字体:

一 少数民族语言普查和文字创制

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民族语言研究工作的重点和热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少数民族语言普查和文字创制。

20世纪50年代,党和国家亟须尽快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字国情,为民族识别和民族语言政策制定提供学术依据。1956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经过精心的前期准备,在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和部署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语言大普查。这次调查规模空前,很多语言是首次为人所知。调查积累了大量珍贵的语言资料,对多数语言的系属和划分提出了意见,对各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都做了深入的研究,摸清了我国最基本的语言国情,即各民族主要语言的分布、使用人口及现状、结构特点和内部差异、与周围民族语言的关系等,为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对新中国的民族语言学研究事业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这次普查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调查各少数民族使用文字的情况,并提出解决民族文字问题的具体方案,大致分为“创、改、选”三类。在调查的基础上,国家民委、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和有关地方政府合作,先后为壮、布依、黎、侗、苗、佤、哈尼、傈僳、纳西、彝10个民族设计了14 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方案,帮助傣、拉祜、景颇3个民族改进了4种文字方案。

二 少数民族语言的描写和历史比较研究

改革开放迎来了民族语文事业的第二个高潮期,深入系统描写少数民族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历史比较,是这一阶段的重点和热点。

这一阶段在大调查基础上梳理成果、深入研究,集中表现为出版了语言简志、绘制了语言地图,并借此展开了语族内部的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等。1980—1987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59本)由民族出版社陆续出版,编辑组委托国内语言学家根据20世纪50年代以来调查记录的语言材料展开撰写,主要描述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系统、语法概要和常用词汇,有的简志还涉及方言和文字等内容。2009年修订并以六卷本重新出版,增加了《满语简志》。1987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学院合作绘制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其中民族语言部分就是在大调查基础上由学者们补充调查、深入研究之后的杰作,全面展现了中国各少数民族语言的地理分布和分区分类状况,每幅地图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2012年地图集又出版了第2版。这是中国语言学的一项重大成就,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语言学领域自身,对民族学、考古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在历史比较研究领域,推出了《苗语古音构拟》 《苗瑶语古音构拟》《侗台语族概论》《藏缅语语音词汇》和《中国孟高棉语族语言与南亚语系》等重要成果。

三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国情调研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国情研究,是党和国家制定民族语言政策的重要学术依据。新创文字的使用和发展问题、各民族语言生活状况问题是其中的重点。

新创民族文字试验推行方面,根据《国务院批转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报告的通知》的要求,成立了新创和改进少数民族文字调查总结工作组,对20世纪50年代新创和改进少数民族文字工作进行全面调查总结,并提交了题为“我国新创和改进少数民族文字试行工作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的报告,调查了傣文、景颇文、苗文、佤文等12 种文字在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成人扫盲、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等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及在正式场合和民间活动场所的使用情况,肯定了各个文字推行工作的成效及其对民族文化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

另一研究热点就是语言国情和语言生活状况调研。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撰写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1992)、《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问题》(1993)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1994),包括全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综述,各省、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概述,各少数民族语言按语种分别描述的使用情况概述和人口统计等,全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的现状和民族语文政策的执行情况。1998年国家语委组织了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了解全国各县市语言使用情况(普通话、方言、民族语言、外语)、文字使用情况(简化字、繁体字、汉语拼音、民族文字、外国文字)以及使用场合。该项调查成果《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资料》(2006)提供了我国多语种、多变量和多层次语言文字使用状况的具体人数及比例的丰富数据,被广泛使用和借鉴。

四 21世纪以来的研究热点问题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民族语言研究趋向多元化,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这一阶段的民族语言研究热点很多,如民族语言文字保护、民族文字信息化、跨境语言研究、民族语言翻译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范围日益萎缩、交际功能逐渐衰退,有些语言活力严重不足,越来越多的民族语言趋向濒危乃至消亡成为世界性的普遍现象。2000年在北京召开的我国濒危语言问题学术研讨会上,民族语言学界首次提出“濒危语言”概念(《民族语文》编辑部,2000),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要论断,直接促进了语言保护事业的繁荣发展。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出了一些代表性成果,如《中国的语言》和“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研究丛书”等。二是国家层面组织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语言保护工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中国有声语言数据库建设”和“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2008年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工程,是继20世纪50年代民族语言大调查以来推出的第二次国家层面的语言保护工程,主要工作是采集保存各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方言的有声资料。在此基础上,2015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其中民族语言部分由中央民族大学具体组织实施,在全国少数民族中展开300个一般点、100个濒危点的调查,成果形式为语言志、语言文化典藏、语言地图集和语言资料深度开发服务等。2018年9月在长沙召开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次年2月发布《保护和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岳麓宣言》,这是语保工程的一个标示性成果。2009年11月,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在河南安阳开馆,这是由国家批准的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民族文字是其展览的一部分,比如,粟特文和八思巴字等古文字、藏文和傣文等传统民族文字、壮文和苗文等新创文字,汉字系民族文字、自创字符、传教士创民族文字等,这是我国保护民族文字的重要成果。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民族文字的信息化工作进程加快,其主要成绩是2011年启动的《中华字库》子项目包括《少数民族古文字的搜集整理与字库制作》和《现行少数民族文字的搜集整理与字库制作》,该课题在少数民族文献扫描图档的基础上建立了民族古文字和现行文字的原形字符库。在网络逐渐成为交往交流重要媒介的前提下,民族语文数据的传输、共享与信息安全,民族文字基础软件、通用软件的研发和统一平台的建设愈加重要,各少数民族语言纷纷建立了自身的操作系统。如能建立统一的规范和技术标准,实现相互兼容的瓶颈便可得到重大突破。

随着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密切,民族语言学家除了研究本国语言,也逐渐把目光投向周边国家的语言。2006年中央民族大学将跨境语言研究列入重点建设内容,自2009年以来,戴庆厦主编的“跨境语言研究系列丛书”(共计11部)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陆续出版。2013年11月,北京语言大学成立“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全面开展周边语言文化研究。同年,第七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会研讨会暨首届跨境语言研究论坛在广西百色召开,这是国内外首届跨境语言的专题会议。跨境语言研究作为语言学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逐渐成为学术热点。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