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191.251.36,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 文献详情

新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70年

参考文献

来 源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
关键词

人类学

学报

民族

生态

哲学社会科学

硕士学位论文

学刊

中国民族

大学学报

生态学

大学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参考文献

字体:

中文论著

著作类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阿拉腾:《文化的变迁——一个嘎查的故事》,民族出版社 2006年版。

艾菊红:《水之意蕴:傣族水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白寿彝:《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达力扎布主编:《中国民族史研究60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戴庆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

戴庆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60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1988)》,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付广华:《壮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傅懋勣:《丽江么些象形文 〈古事记〉 研究》,武昌华中大学,1948年版。

高力士:《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古川久雄、尹绍亭:《民族生态——从金沙江到红河》,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管彦波:《民族地理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管彦波:《文化与艺术:中国少数民族头饰文化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管彦波:《云南稻作源流史》,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管彦波:《中国西南民族社会生活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郭家骥:《西双版纳稻作文化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民族关系史论文集》,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

黄光学主编:《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黄淑娉:《人类学民族学文集》,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翦伯赞:《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金鹏:《藏语拉萨、日喀则、昌都话的比较研究》,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李大西:《仫佬族文化的生态智慧》,民族出版社2018年版。

李方桂:《龙州土语》,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李方桂:《莫话记略》,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

李方桂:《水话研究》,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李方桂:《武鸣土语》,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

李维汉:《关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若干问题》,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李永圻:《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上海书店1992年版。

林惠祥:《中国民族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罗常培、邢公畹:《莲山摆彝语文初探》,北京大学出版社 1950年版。

吕振羽:《中国民族简史》,光华书店1948年版。

马学良:《撒尼彝语研究》,商务印书馆1951年版。

欧阳觉亚、孙宏开、黄行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裴盛基、龙春林:《应用民族植物学》,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一),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共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日]秋道智弥等:《生态人类学》,范广融、尹绍亭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史金波、关志国:《中国民族史学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舒瑜:《微“盐”大义:云南诺邓盐业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苏]斯大林:《斯大林全集》,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孙宏开、胡增益、黄行主编:《中国的语言》,商务印书馆 2007年版。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

[美]唐纳德·L.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郭凡、邹和译,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王川:《〈李安宅自传〉 的整理与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 2018年版。

王建民、张海洋、胡鸿保:《中国民族学史》(下),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西北民族学院校史编写委员会编:《西北民族学院校史》,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肖黎主编:《中国历史学四十年(1949~1989)》,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熊晶、郑晓云:《水文化与水环境保护》,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8年版。

熊锡元:《熊锡元学术文选》,云南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许建初:《生物多样性保护》,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年版。

薛达元:《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薛达元:《民族地区医药传统知识传承与惠益分享》,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薛达元:《民族地区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案例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薛达元:《遗传资源、传统知识与知识产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杨圣敏:《中国高等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民族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杨庭硕:《生态人类学导论》,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尹仑:《江边藏家——和谐德钦论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8年版。

尹仑:《应用人类学研究——基于澜沧江畔的田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

尹绍亭:《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尹绍亭、[日]秋道智弥:《人类学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尹绍亭、[日]秋道智弥:《生态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尹绍亭、[日]深尾叶子:《雨林啊胶林——西双版纳橡胶种植与文化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生态史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于宝林、华祖根主编:《中国民族研究年鉴》(1998年卷),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张焕光、苏尚智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资料选编》,群众出版社1984年版。

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郑晓云、杨正权:《红河流域的民族文化与生态文明》,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版。

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毛泽东民族工作文选》,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记事暨资料选编》,文献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编:《中国民族研究年鉴》(1994—201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中南民族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中南民族大学校史(1951—2011)》,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庄孔韶:《云南山地民族(游耕社会)人类生态学初探》,载中国人类学学会编《人类学研究续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论文类

《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人民日报》2018年3月6日第1版。

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05年5月28日第1版。

阿布力孜·玉苏甫、古丽苏木·艾买提:《新疆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生态移民的关系研究》,《生态经济》2006年第12期。

阿拉坦·宝力格:《论徘徊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游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阿拉坦·宝力格:《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参与——对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的发展战略思考》,《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年第1期。

阿拉坦·宝力格:《牧区发展模式与环境保护——对一个蒙古族牧民村落的人类学考察》,载胡春惠、徐杰舜主编《少数民族——中国的一个政治元素》,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2009年版。

阿拉坦·宝力格:《生态文明建设与干旱区域水资源管理的人类学思考》,载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处编《人类学与江河文明——人类学高级论坛2013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阿拉坦·宝力格:《试论蒙古族敖包祭祀——信仰和生态适应的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阿拉坦·宝力格:《元上都遗址的生态人类学启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艾比布拉·卡德尔:《生态环境与罗布人生活方式的变迁——尉犁县喀尔曲尕乡个案为例》,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艾菊红:《文化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和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云南三个傣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的比较研究》,《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艾菊红、尹绍亭:《生态人类学漫谈——尹绍亭教授采访记》,《三峡论坛》2018年第1期。

艾菊红:《宗教圣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民族学刊》2013年第2期。

白玛措:《生态人类学与西藏草地研究》,《中国藏学》2005年第4期。

白振声:《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平衡问题》,《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研究》1988年第10期。

蔡华杰:《国家公园的“无人模式”:被想象和建构的景观——基于政治生态学的视角》,《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蔡美彪:《汉民族形成的问题——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的讨论》,《科学通报》1955年2月号。

常丽霞:《藏族牧区生态习惯法文化的传承与变迁研究——以拉卜楞地区为中心》,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陈淳、张萌:《旧石器时代考古与栖居及生计形态分析》,《人类学学报》2018年第2期。

陈祥军:《野马野放的生态人类学与恢复生态学研究》,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崔明昆:《云南新平花腰傣野菜采集的生态人类学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崔延虎:《环境保护与文化生态环境观念的更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崔延虎:《绿洲生态人类学研究的若干问题》,《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年第2期。

崔延虎:《生态决策与新疆大开发》,《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崔延虎:《生态旅游的内涵与可持续发展价值》,《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崔延虎:《游牧民定居的再社会化问题》,《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杜靖:《故乡的水影——一次生态人类学散文创作实验》,《民族论坛》2018年第1期。

杜靖:《井边一笑水乱了——生态人类学散文再实验》,《民族论坛》2018年第3期。

[法]乔治·梅塔耶、贝尔纳尔·胡塞尔:《民族生物学(上)》,李国强译,《世界民族》2002年第3期。

冯阿锐:《以人类学视角探究灾害中的固守情结》,《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付广华:《人类学的系统生态学述论》,《广西民族研究》2018年第5期。

付广华:《壮族传统水文化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3期。

傅懋勣:《维西么些语研究(词汇部分)》,《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3年第3卷。

傅懋勣:《维西么些语研究(语法部分)》,《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1年第2卷。

傅懋勣:《维西么些语研究(语音部分)》,《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0年第1卷。

高华年:《黑彝语法》,《南开大学文学院边疆人文研究室语言人类学专刊第三种》,1944年。

高华年:《黑彝语中汉语借词研究》,《南开大学文学院边疆人文研究室语言人类学专刊第二种》,1943年。

高俊虹:《论生态观在蒙古族传统设计中的体现》,《前沿》2011年第23期。

高鑫:《1644~2006 松花江下游赫哲族地区环境变迁——一个生态人类学视野下的区域历史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B12期。

管彦波:《本土化的力量创新与现实的社会关怀:中国民族生态学研究的两个基本取向——付广华新著 〈壮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14年第5期。

桂森林、孔扬:《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立论基石——以马克思与莱斯的“对话”为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年第5期。

哈斯巴根等:《蒙古族利用冷蒿的民族植物学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1994年第2期。

韩汉白:《漆树与怒族社会的生态人类学研究》,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郝时远:《改革开放四十年民族事务的实践与讨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何群:《生态人类学与地理学、环境史亲和性论辩》,《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胡晓红:《西北民族地区环境资源立法问题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金鹏:《藏语动词屈折形态在现代拉萨话里衍变的情况》,《语言研究》1956年第1期。

金鹏:《Etude sur le Jyarung(嘉戎语研究)》,《汉学》1949年第3辑第3、4期合刊。

金鹏、谭克让、瞿蔼堂、林向荣:《嘉戎语梭磨话的语音和形态》,《语言研究》1957—1958年第2、3期。

[英]凯·米尔顿:《多种生态学:人类学、文化与环境》,《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8年第4期。

罗康隆:《侗族社会传统习惯法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载《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人类学高级论坛2004 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李彬:《中华蜂种群急剧萎缩的生态人类学探究》,《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年第3期。

李道志:《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到生态文明》,《求索》2009年第3期。

李德荣:《湘西南地区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湖南大学邵阳分销学报》1990年第4期。

李霞:《生态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李霞:《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民族研究》2000年第5期。

李营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正义问题研究》,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李永祥:《关于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以云南省哀牢山泥石流为个案》,《民族研究》2008年第5期。

李永祥:《论灾害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民族研究》2013年第5期。李永祥、彭文斌:《中国灾害人类学研究述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8期。

李永祥:《什么是灾害?——灾害的人类学研究核心概念辨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1期。

李永祥:《灾害的人类学研究述评》,《民族研究》2010年第3期。

李永祥:《灾害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及人类学思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刘芳:《“灾害”、“灾难”和“灾变”:人类学灾厄研究关键词辨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10期。

刘格平:《两年来的民族工作》,《人民周报》1952年第4期。

刘嘉尧:《藏区社会发展中的生态补偿实践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刘明:《环境变迁与文化适应——以阿依克日克村塔吉克人为例》,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刘晓春:《民族村寨旅游的思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年第3期。

刘晓春:《牧区城镇化与游牧文化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索》,《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2017年第1期。

刘宇:《藏人·生态·和谐:从 〈第三极〉 读取青藏高原藏族的生态观》,《民族论坛》2018年第2期。

陆树刚:《滇东南壮族民族植物学简介》,《植物杂志》1993年第5期。

陆雪飞、鹿红英:《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问题域》,《世界哲学》2018年第6期。

罗常培:《从语言上论云南的民族分类》,《边政公论》1942年第1卷7—8期合刊。

罗常培:《贡山俅语初探》,《国学季刊》1952年第7卷第3期。

罗常培:《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边疆人文》1944年第3—4期。

罗康隆:《论民族生计方式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罗康隆、易小明:《论民族外部生境差异与民族发展进程的关系》,《怀化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

罗康智:《生态人类学严重的“生态灾变”》,《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罗桥:《区隔与融合:中国环境社会学与生态人类学的跨学科演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罗意:《过程生态人类学述略——以新几内亚高地马林人战争的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17年第1期。

罗意:《政治生态学:当代欧美生态人类学研究范式的转向》,《云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罗意:《重新发现绿洲传统农作制度——以新疆综合考察报告为中心》,《贵州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罗志勇:《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公正问题研究》,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

《落实党的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人民日报》1979年1月11日第4版。

麻国庆:《环境研究的社会文化观》,《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5期。麻国庆:《建构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柱》,《南方日报》2015年5月21日。

麻国庆:《游牧的知识体系与可持续发展》,《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麻国庆:《中国农村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经济·文化·环境》,载杨侯第编《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态》,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

马伟华、胡鸿保:《宁夏生态移民中的宗教文化调适——以“芦草洼”吊庄移民为例》,《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马郁靖:《平山湖乡蒙古族生计方式变迁——以H村为例》,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孟和乌力吉:《草原旅游与环境保护——兼论包头市希拉穆仁草原旅游业》,《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孟和乌力吉:《蒙古族资源环保知识的传承与应用——兼论内蒙古牧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年第3期。

孟和乌力吉:《蒙古族资源环保知识多维结构及其复合功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孟和乌力吉:《沙地草场退化的社会根源及其本土对策——以科尔沁沙地边缘地带的两个蒙古族艾勒为例》,《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年第4期。

苗红:《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庆阳农耕文化与区域环境关系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敏俊卿、努尔古丽:《生态移民的社会文化适应研究——以塔什库尔干阿巴提镇为例》2008年第3期。

能继峰:《藏族有关地震灾害的地方性知识研究——以玉树“4.14”地震为例》,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潘晓玲:《植物与维吾尔人——民族植物学研究初探》,《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版)1994年第2期。

裴盛基、淮虎银:《民族植物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载[英]安托尼·B.坎宁安著,裴盛基、淮虎银编译《应用民族植物学:人与野生植物利用和保护》,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年版。

彭兆荣:《论乡土社会中之诸二元关系》,《兰州学刊》2018年第10期。

彭兆荣、杨明华:《灾难与旅游》,《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乔中翔:《对肉苁蓉植物地方性知识研究——以内蒙古阿拉善肉苁蓉植物研究为例》,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秋浦:《攫取经济与保护生态》,载秋浦《当代人看原始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任国英:《论满—通古斯语族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年第1期。

任国英:《内蒙古鄂托克旗生态移民的人类学思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5期。

任国英:《生态与生计——神农架下谷坪土家族民族乡动物与人争食考察》,《民族研究》2011年第5期。

任国英:《使鹿鄂温克族的生态智慧——基于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调研》,《甘肃理论学刊》2012年第2期。

任国英:《试论东北亚地区驯鹿文化的起源》,《黑河学刊》1992年第2期。

芮逸夫:《赫哲族的语言》,载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十四,1934年。

芮逸夫:《记栗粟语音兼论所谓栗粟文》,《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七本,1947年。

芮逸夫:《西南民族的语言问题》,《民族学研究集刊》1943年第3期。

芮逸夫:《西南民族语文教育刍议》,《西南边疆》1938年第2期。

芮逸夫:《中国边疆之语言文字及其传授方法》,《中国边疆复刊号》1947年第3期。

色音:《从牧民到农民——蒙地开垦后蒙汉经济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2期。

色音:《萨满教与北方少数民族的环保意识》,《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年第2期。

《社会科学院召开民族科学研究规划座谈会》,《人民日报》1978年3月28日第2版。

《石河子大学绿洲生态人类学研究中心挂牌成立》,《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石硕:《岷江上游的人文背景与民族特点——兼论岷江上游区域灾后重建过程中对羌文化的保护》,《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

石腾飞、任国英:《水污染治理中的环境公正——基于华北地区庙峪水库的个案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舒瑜:《立足山地立体生态,构建生态利益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5日。

宋蜀华:《人类学研究与中国民族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孙雨、聂森:《生态人类学视角下苗族“百鸟衣”的审美探究》,《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谭卫华、游俊:《生态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资料分析》,《鄱阳湖学刊》2009年第2期。

特古斯巴雅尔:《“班布”在蒙古高原自然环境和牧业经济形态下的生态学意义——关于蜣螂的民族昆虫学研究之一》,《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年第4期。

滕敏:《社会、环境、资源、权力与乡村发展——水西沟镇旅游开发过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田健、黄晶涛、曾穗平:《社会生态学视角下的地域文化小镇交互式设计方法研究——以西藏吞巴乡为例》,《建筑学报》2018年第1期。

万斗云:《我省民族问题学术讨论会在贵阳举行》,《贵州史民族研究》1979年第1期。

王博力涛、吴楚克:《生态环境和生计方式的互动影响探析——关于蒙古族生计方式变迁问题的讨论》,《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王剑峰:《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土著传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王明珂:《民族学与灾后重建——震灾中的羌族:简况与建议》,《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王淇:《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教学与研究》1955年第2期。

王田:《川西岷江上游地区的灾难叙述——以1933年叠溪地震为中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王宇丰:《生态人类学视角下的云南本地糯稻》,《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王紫萱:《古代蒙古族生态文化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闻宥:《川西羌语之初步分析》,《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1年。

闻宥:《倮罗译语考》,《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0年。

闻宥:《民家语中同义学之研究》,《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0年。

闻宥:《摩些象形文之初步研究》,《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集刊》,1941年。

邢公畹:《汉语“子” “儿”和台语助词luk试释》,《国文月刊》1948年第68期。

邢公畹:《远羊寨仲歌记音》,《南开大学文学院边疆人文研究室人类学专刊乙集第1种》,1942年昆明油印。

杨圣敏:《安西都护府与新疆坎儿井的渊源》,《中国民族报》2014年2月21日。

杨圣敏:《干旱区文化的两个特点》,《中国少数民族人口》2001年第1期。

杨圣敏、何群:《新疆的生态环境与发展——西部开发与新疆的环境问题》,《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议论文集》,载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专题资料汇编《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2009年。

杨圣敏:《环境、家族与社会保障——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人》,载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专题资料汇编《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4集),2009年。

杨圣敏:《环境与家族:塔吉克人文化的特点》,《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杨圣敏:《坎儿井的起源、传播与吐鲁番的坎儿井文化》,载周伟洲主编《西北民族论丛》(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杨庭硕:《地方性知识的扭曲、缺失和复原——以中国西南地区的三个少数民族为例》,《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杨庭硕、彭兵:《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生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杨庭硕:《生态维护之文化剖析》,《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杨庭硕:《中国养蜂业的生态人类学预警》,《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叶尔肯别克:《牧道生态环境与牧民环境行为——福海县萨尔库木村哈萨克牧民转场调查》,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尹绍亭:《关注生态人类学,重视文化适应研究》,《景观设计学》2018年第3期。

尹绍亭:《基诺族刀耕火种的民族生态学研究》,《农业考古》1988年第1、2期。

尹绍亭:《人类学的生态文明观》,《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尹绍亭:《试论云南民族地理》,《地理研究》1989年第1期。

尹绍亭:《中国大陆的民族生态研究(1950—2010年)》,《思想战线》2012年第2期。

游俊、吴正彪:《生态人类学田野调查纲要概述》,《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于欣:《系统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余谋昌:《生态哲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基础》,《鄱阳湖学刊》2018年第2期。

余珍、冯钰伟:《生计方式的变化与变动中的乡村秩序——以柏林弯社区文化实践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

袁丹丹:《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与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袁家骅:《峨山窝尼语初探(语法提要)》,《边疆人文》1947年第4卷。

袁家骅:《窝尼语音系》,《学原》1947年第1卷第11期。

曾少聪:《生态人类学视角下东南地区的海洋环境与沿海社会》,《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曾筱:《民族生态学理论下的巴山大峡谷景观规划研究》,《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年第11期。

张文:《宋人灾害记忆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0期。

张雯:《试论当代生态人类学理论的转向》,《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张晓萌、殷逸枫:《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构建》,《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5期。

赵素燕、任国英:《生活环境主义与环境社会学范式》,《重庆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人民周报》1952年第33期。

周甜:《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调查研究——以一个牧区藏族移民村为例》,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周毓华:《汶川大地震之后的羌族文化重建研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外文论著

Andrew P.Vayda and A.Rappaport,1968,Ecology,Cultural and Noncultural,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Anthropology,Boston:Houthton Mifflin,1968.

Baber,Colborne E.1882.Travels and Researches in the Western China.London: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Supplementary papers 1,1.

Benjamin S.Orlove,2007,“Echological Anthropology”,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Vol.9.

Bird,Isabellal L.1899.The Yangtze Valley and Beyond:An account of journeys in China,chiefly in the province of Sze Chuan and among the Man-tze of the Somo territory,by published G.P.Putnam's,J.Murray in New York,London.

Davies,Henry.R.1909.Yunnan:The link between the India and Yangtze River.Cambridge:at the Uniersity Press.

Hodgson,Brian H.1847.On the Kocch,Bódo and Dhimál tribes.Calcutta:Baptist Mission Press.

Hosie,Alexander.1900.Three Years in Western China:A narrative of three journeys in Ssǔ-CH’UAN,KUEI-CHOW and YÜN-NAN.London:George Philip & Son.

Klaproth,Julius Heinrich.1826.Memoires relatifs a l'Asie:contenant des recherches Historiques,geographiques et philologiques sur les peuples de l'Orient.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