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7年)
来 源
:
|
新中国社会建设70年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3 | ||
摘 要
:
|
总的来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基本确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制度,生产资料由政府主导的国营企业和集体所有制的人民公社按指令进行分配、生产,消费活动主要以供给制为主,由国家计划统一进行,消费品受落后生产力制约而缺少供给。购物票证名目繁多,几乎涵盖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鱼票、豆制品票、香烟票、针织品票、毛线票、鞋票、肥皂票、洗衣粉票、火柴票、家具券、手表券、缝纫机券、自行车券、电灯泡券、电视机券等,不一而足。但其后果则是造成国内消费品短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长期低位徘徊,经济增长依赖投资驱动,国民经济结构比例有所失调。 | ||||||
关键词
:
|
票证 社会主义公有制 商品零售总额 国营企业 社会主义建设 票据 粮票 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改造 收购 国民经济 |
在线阅读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7年)
字体:大中小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初始,社会经济十分落后而且破坏严重,人民生活极端困难。据统计,解放初期商品极度匮乏,1952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实现277亿元。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国家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将其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从而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其后,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私营工商业纳入社会主义轨道。到1957年底,全国接受改造的商业达到188.9万户。通过上述步骤,确立了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稳定了物价,制止了通货膨胀,国家财政收支达到平衡。在农村地区,完成了新解放区的土改,连同老解放区,全国约有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约7亿亩土地,并开始发展互助合作运动,极大地释放了农村生产力。1955年农村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到1956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完成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转变过程。
第二个阶段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958—1978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目标为确立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这期间,虽然经历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非常时期,对社会秩序和国民经济生产造成较大阻碍,但从总体上看,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和市场仍然取得了一定成绩。据统计,1957—1978年,商业销售商品总量大幅度增加,1957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有474.2亿元,到1978年则增加到1558.6亿元,增长2.3倍。其中,公有制商业占据绝对比重,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通过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商业销售的商品零售额占到了98%。
总的来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基本确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制度,生产资料由政府主导的国营企业和集体所有制的人民公社按指令进行分配、生产,消费活动主要以供给制为主,由国家计划统一进行,消费品受落后生产力制约而缺少供给。国家通过统购统销方式分配生产和消费资料,受收入影响,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较低。
在这一时期,城乡居民消费的主要特征是:在城镇,居民消费主要依靠票据供应。在农村,粮油等产品实行工分制分配。
从1953年秋起,有关部门陆续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关于在全国实行计划收购油料的决定》《粮食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后来国家又对棉花和棉布实行了计划收购和供应。
1955年8月国务院颁布《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各种粮票开始全面进入流通环节。1955年8月25日,中国正式发行粮票,同年还发放了食用油票,此后又发放了布票、肉票、白糖票等。购物票证名目繁多,几乎涵盖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鱼票、豆制品票、香烟票、针织品票、毛线票、鞋票、肥皂票、洗衣粉票、火柴票、家具券、手表券、缝纫机券、自行车券、电灯泡券、电视机券等,不一而足。除了中央发行的各种票据之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也发行自己的票据。根据山东省档案馆“票证特藏室”提供的数据,到1961年,市场凭票供应的商品,达到了156种。
票证制与经济发展状况存在极大的关联。商品越匮乏,凭票供应就表现得越严重。在经济发展较好的1964—1965年,商品略为充足,票证就相对减少。在经济波动较大的年份,即便是票证规定的东西,在大多数地区都不能保证供应。[※注]
总的来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在低工资、高积累战略下将大量资金投入再生产以发展工业。通过工农业“剪刀差”,使得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迅速依靠计划经济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基础,从而推动了工业化的进行。但其后果则是造成国内消费品短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长期低位徘徊,经济增长依赖投资驱动,国民经济结构比例有所失调。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