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160,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社会建设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社会建设70年

第二节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

来 源
新中国社会建设70年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6
摘 要
一1978 — 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探索与确立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方向,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据统计, 1978年至1984年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达到14.48% [ ※注] ,其中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高达29.8% ,是城镇居民的2倍多。至此, “购物票证”退出历史舞台。在这十年中,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要略高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城乡二元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达到3.6倍(见图5 —。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占比重逐年提高,这也说明消费增长动力在逐步转换。
关键词

消费水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消费

年均增长率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居民消费水平

奢侈品消费

承包制

国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二节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

字体:

一 1978—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探索与确立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方向,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在农村,农业生产确立了以“包产到户”为核心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提升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农村集体企业也得到快速发展,承包制下乡镇企业的营利活动遵循生产效率和效益至上的原则,承包制在广大基层农村建立了“绩效意识”。在国企中,则是贯彻“政企分开”政策,使得承包制在国企中展开,明确了厂长责任制,使国企拥有了一定范围的经营权。

在这一阶段,生产力日益解放,尤其是纺织、食品加工等轻工业有了快速发展,并进一步放开了商品流通渠道和流通体制,城乡商业、服务业开始迅速发展。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开始兴起并进行更替,例如“老三件”即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走进了大众生活,成为当时整个社会的主要消费潮流。而其后不久,以电视机、电冰箱和电动洗衣机为代表的“新三件”迅速替代了“老三件”,从而代表着城乡居民消费进入家用电器消费时代。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了居民的消费升级,各种新类型的家用电器不断涌现出来,空调、电话、录音机、录像机等开始进入城乡居民家庭。与此同时,交通通信、文教娱乐等方面的消费增长态势也较为抢眼,例如,固定电话在城镇居民家庭里得到了迅速普及,与之相关的信息服务消费也快速增长。从统计数据上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1559亿元增长到1992年的10993.7亿元[※注],年均增长率达到15%。

从居民消费水平上看,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138元增长到1992年的701元,增长了4倍多;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405元增长到1992年的2009元,增长了将近4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同步增长且增长迅速。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据统计,1978年至1984年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达到14.48%[※注],其中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高达29.8%,是城镇居民的2倍多。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则从1978年的2.9倍降低到1983年的2.1倍。但在随后几年,消费的城乡二元差距格局没能得到缩小,有所拉大(见图5—2)。

但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商品数量与类型大量增加。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即是凭票供应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1985年国家取消粮食统购统销,各省市先后逐步取消票据和粮票制度。深圳特区率先在1984年11月1日取消一切“购物票证”,副食品全部放开价格,敞开供应。北京在1983年停用购物券和布票,1984年停用了牛奶供应证,1987年停用侨汇券,1991年停用食糖票,1992年停用肉票(猪、牛、羊)、蛋票、肥皂票、居民购货证。到1993年5月,北京开放粮油价格,流通了几十年的粮票、油票、城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宣布作废。[※注] 至此,“购物票证”退出历史舞台。

二 1992—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党的十四大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定位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随着1993年《公司法》的颁布,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的实现方式逐渐多样化,市场机制推动生产扩张,技术水平迅速提升,工业化过程的加速促进了国民财富积累。

1998年左右,中国经济出现了短暂的通缩现象,居民消费增长停滞,这其实是当时较为落后的生产关系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矛盾的表现。同时期,亚洲爆发金融危机,为了应对此次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做出了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战略决策,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这对稳定经济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居民消费升级的步伐也没有停止。

随着国内市场的发展,居民消费逐渐由数量短缺转向供给充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155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66262亿元,年均增长15.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1年的1700.6元增长到2000年的6280.0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6.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91年的1453.81元增长到2000年的4998.00元;恩格尔系数从1992年的53.8% 下降到2000年的39.4%。

从居民消费水平上看,到2002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至2157元,为1992年的3倍,年均增长率11.9%;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到2002年为7745元,为1992年的3.86倍,年均增长率14.4%。在这十年中,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要略高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城乡二元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达到3.6倍(见图5—3)。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居民消费的多元化时期,消费结构开始升级。例如,住行消费与服务消费所占比例开始上升。1998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住宅市场化和住房消费货币化的新时代。在随后20年中,住房消费进一步拉动了GDP增长,并改变了中国城镇化进程。

与此同时,汽车与摩托车等开始广泛进入城乡居民家庭。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了一次关于要不要发展轿车消费和轿车生产的争论。争论的结果是中国需要发展轿车,党中央决定,建立现代轿车工业,于1994年颁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这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决定,也是影响中国居民消费格局的一次重要决定。从此,汽车消费在居民消费结构中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三 2002年至今:扩大开放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12月,经过15年的艰难谈判,中国终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代表着中国开始加快融入世界的步伐,中国的市场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速了中国经济发展,改变了中国的经济体制,开放的市场和国际贸易对于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01年,中国是世界排名第六的出口国和进口国,而到了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张与融入,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开始出现多元化、异质化以及个性化的特征,其中一个显著的表现即是奢侈品消费的崛起。数据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规模占全球市场份额由2004年的12%增至2017年的22.1%,已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2018年,中国人在境内外的奢侈品消费额达到7700亿元人民币,占到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1/3。[※注]

同一时期,在经历了21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中国互联网开始在电子商务领域发力,电子支付渠道的建立、物流运输领域的革新,大大改变了城乡居民的消费习惯与消费方式。电子商务及网络购物从一线中心城市开始,迅速向中小城市、县城、农村普及。在2008年以后,随着4G通信网络的普及,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网络娱乐等新兴消费领域和消费方式更是呈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

网络零售规模不断壮大,成为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2017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5.4%,互联网上网人数7.7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7.5亿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为27898亿元,2018年达到90065亿元,增长2.2倍。2018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速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5.1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3.6%。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占比重逐年提高,这也说明消费增长动力在逐步转换。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