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37.180.196,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第十二章 我国当代文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来 源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 中国文学编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文学。因为需要积累和蓄势,中国当代文学从“十七年”间开始起步,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逐步形成和成熟,从而由之前的附属于现代文学学科,独立成为当代文学学科。包括当代作家作品、当代文学现象、流派、运动、思潮和文学发展历程,都属当代文学学科的研究知识构成,而相关的文学理论、历史知识和资料积累,则是它的必要的理论和知识支撑。对于当代文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曾有两种意见:大多数学者赞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学为研究对象。所有这一切都在说明,当代文学学科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关键词

文学学科

文学

研究对象

文学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

传承

作家作品

学科

批判

出版

改革开放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十二章 我国当代文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字体:

第一节 当代文学学科的历史传承和研究对象

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它经历了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一个学科的成立,必须有相应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印痕,有独特的和主要的研究对象,有本身必要的知识构成与积累,还要有相近学科的有关知识背景和理论的支持。因为需要积累和蓄势,中国当代文学从“十七年”间开始起步,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逐步形成和成熟,从而由之前的附属于现代文学学科,独立成为当代文学学科。

在中国文学大学科中,按历史分期形成多个二级学科。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七十年作为当代文学,以区别于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至1949年的现代文学。文学史家的这种划分,借鉴于历史学家关于历史分期的某些标准,在学界自然有个约定俗成的历史过程。包括当代作家作品、当代文学现象、流派、运动、思潮和文学发展历程,都属当代文学学科的研究知识构成,而相关的文学理论、历史知识和资料积累,则是它的必要的理论和知识支撑。

对于当代文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曾有两种意见:大多数学者赞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学为研究对象;也有主张以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人民革命根据地的文学为当代文学的起点,理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学,其基本题材、主题、形式和风格均肇始于延安时期,其创作模式一脉相承。

我国当代文学是“五四”以来现代新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它继承了现代新文学许多积极传统,如以白话文学取代传统的文言文学,使之成为文学发展的主要形式,并且大量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文学的取材视角、表现方法和技巧;在此基础上我国文学的题材、主题、形式和风格都空前多样化,更广泛地表现现实生活,表现人们复杂而丰富的思想情感、行为性格,特别是表现平民和走向平民,致力于文学形式、风格的民族化和大众化等。但当代文学毕竟产生和发展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时代,表现革命历史斗争,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其题材、主题的主旋律,广泛描写工农兵等人民群众的形象,特别是英雄人物的形象,构成当代文学人物画廊的主体,而形式、风格的民族化、大众化更成为众多作家的自觉追求。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共存互补,成为我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突出历史特征。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进入了状态不尽相同的两个繁荣期。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文艺创作和文艺传播的大力发展,使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新群体,出现了新形态,进入了新时代。

在我国历史上,当代文学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即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文学的思想内容必然呈现深刻的相应历史烙印,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中西文化的大规模撞击,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想的涌入,也不能不给当代文学带来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在此时期,我国作家所表现的文学创造性在不同的具体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特色。而文学规模的极大发展,作家作品的空前增多,总体上进入人民文学的新时代,更是我国当代文学超越以往文学的划时代的突出标志。这一切都为当代文学的研究和学科建设,既带来新的机遇,又带来新的挑战,从而形成不同于别的学科的特点与难点。

第二节 当代文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分期

我国当代文学学科的建设,从发展演进的情况看,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历史阶段。

一 当代文学学科的创建期(1949—1978年),也即共和国前三十年

这一时期的当代文学,以第一次“文代会”为标志,开启了新的征程。但由于种种社会的与文学的原因,在发展中经历了种种曲折,包括“文化大革命”十年对文学的伤害。这一阶段当代文学学科还处于胚胎的状态,主要的研究形式是当代文学评论。由于“左”倾文艺思潮的干扰,不断出现对特定文学思潮和作家作品的批判运动。如对创作中的“小资产阶级倾向”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及胡适唯心论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对所谓“右派文艺思想”的批判、对所谓“修正主义”及人性、人道主义思想的批判,等等。因此,受到上述批判运动的影响,彼时的文学批评,也多处于不正常的状态。“文化大革命”前夕对《海瑞罢官》等作品的批判、对所谓“文艺黑线专政”等的批判以及后来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许多作品和作家的全面否定,必然使当代文学的正常研究难以进行。尽管如此,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文学评论家对于系列“红色经典”作品的肯定,对于农村题材创作的评论,至今看来还大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那时还不存在当代文学史的研究。1959年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和出版的《十年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一书,主要以作家作品的梳理与评论为主,现在看来大概属于共和国十年文学成就与成果的概述与简介。而同年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范大学)编写和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史稿》,实际上也只是对若干部影响较大的作品评论的汇集。对那个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状况仍缺乏深入的梳理和分析。“文化大革命”中,辽宁大学曾出版一部《文艺思潮三十年》一书,更具有当时“左”倾思潮的深刻烙印。因而,严格地说,当时当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还处于创建的初始阶段。

二 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期(1979—2000年),也即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前期

当时高等院校恢复招生,迫切需要教材。而当代文学的发展已有三十年,新时期文学也方兴未艾,如何评价这三十年文学,以及面对新的文学发展,必须在大学的文学教学中有所回应。一些高校也开始从现代文学教研室和写作教研室分流出一部分教师,组建当代文学教研室。除独立编写教材外,还开始跨校联合,集中多所学校的教师力量,集体编写当代文学史的教材。前者的代表作是北京大学当代文学教研室编写的《当代文学概观》和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三卷。后者则有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郭志刚牵头的十所院校教师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师陆士清牵头的二十三所院校教师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三卷。而当代文学评论方面,由冯牧等主编的《当代评论家丛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选编了当代二十多位著名评论家的评论选。由张炯主编的《当代学者评论家丛书》、洁泯主编的《青年评论家丛书》,汤学智、杨匡汉、张德祥主编的《新世纪文丛》等当代文学评论丛书相继出版,先后推出当代数十位知名评论家的著作。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与复旦大学、杭州大学、苏州大学等数十所高校教师共同编选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八十八卷陆续出版。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朱寨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张炯主编的《中国当代话剧文学概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史》(上下卷)以及其他院校出版的当代文学史著作陆续问世。此外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的《新时期文学六年》,高占祥、李准主编的《新时期文学艺术成就总论》也带有阶段文学史的性质;赵俊贤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综史》对当代文学形态、主题、作家文学观和文学思潮的发展作了史的考察;金汉、汪名凡分别主编的《中国当代小说史》,洪子诚和刘登翰著的《中国当代诗歌史》,李鸿然主编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稿》和吴重阳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观》则填补了这方面的学术空缺。

上述著作的先后出版,从文学评论、文学史研究和文学史资料积累三个方面,以扎实可观的学术著述与编著,标志着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全面铺开与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 当代文学学科的成熟期(2000年至今),也即21世纪当代文学研究的新拓展期和学科样态的基本定型

20世纪80—90年代,在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的不断促动之下,中西文艺思潮的大规模撞击,使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都涌现了许多新的视角、观点、方法和艺术风格,比较文学研究也重新恢复。文学评论在宏观和微观方面都有新的开拓,文学史研究领域有些学者提出重写文学史的主张。个人撰写当代文学史之风逐渐结出引人注目的成果。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陆续出版了陈思和、洪子诚、孟繁华、陈晓明、程光炜、贺绍俊等分别编写的当代文学史。还有金汉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朱栋霖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这些著作较之首批文学史只写到共和国前三十多年的文学不同,基本延伸到了20世纪90年代,而且在观点与写法上各有自己的特点,如陈思和将因各种原因没有发表过的作品命名为“潜在写作”也上列文学史;洪子诚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家协会建立后的体制及其影响,也作为文学史的一个方面加以研究,朱栋霖等则对诸多作家作品作出新的评价。而张炯在《中国文学通史》中主编的当代文学史部分属集体撰写,不仅涵盖全国各民族、各地区(包括港澳台)的文学,还涵盖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电影、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儿童文学、科幻文学等各类体裁的作家作品的评介,其全面性和论述作家作品之多都超过以往的当代文学史。

同时,当代小说史、诗歌史、戏剧史、网络文学史和地区文学史(如丁帆主编的《西部文学史》、刘登翰主编的《台湾文学史》《香港文学史》、陈伯海主编的《上海文学史》、彭放主编的《黑龙江文学通史》等也都论述到当代)。此外,还产生了性别文学史、中外比较文学史的著作以及接受文学史的著作,如乔以钢主编的《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1995),范伯群、朱栋霖主编的《中外文学比较史》等。还有如谢冕、孟繁华主编的《百年文学书系》,陈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编年史·当代卷》,张炯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五十年》,杨匡汉主编的《共和国文学六十年》等,从各个方面和视角丰富了当代文学史的研究。而文学评论在宏观和微观方面以及评论视点和方法方面都比以往有显著的拓展,都说明新的二十年,当代文学学科的建设又有新的充实和新的拓展。

第三节 当代文学学科三足鼎立的格局及其变化趋势

当代文学发展七十年,从全国范围看,其研究力量及成果分布,大体维持着一种三足鼎立的格局,首先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为主要力量,包括各省市社会科学院相应科研队伍在内的研究机构。其次为各高校中文系,尤其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等名校当代文学教研室的教师骨干。最后是以中国作协创研室为代表的各级作协创研室专业批评家构成的文学团体方阵。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便开始重视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工作。1958年,文学研究所就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研究组”。翌年,编写出版《十年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一书,首次从文学史的角度对共和国初期文学成就作了初步描述。1963年,从现代文学组分出一部分人员组建当代文学组。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后,在当代文学组基础上成立了当代文学研究室,主要工作就是追踪当前文学发展,积极开展文学批评。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关于人性人道主义问题的批判、关于历史剧问题的论争、关于现实主义与典型问题的争鸣等,关于批判“左”倾文艺思潮问题,关于伤痕文学问题,关于文学艺术的特征与形象思维问题,关于现实主义问题,关于新时期文学主潮问题,关于新观念与新方法问题,关于文学主体性问题,关于人文精神问题,关于柳青、路遥、陈忠实、莫言、贾平凹、余华、刘震云、阿来等重要作家作品论争,等等,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工作者都积极发声,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追踪文学思潮变迁过程中,科研人员又为编写当代文学史做好充分准备。他们注意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编辑与出版。自20世纪60年代创办的《当代文学动态》因“文化大革命”而停刊后,80年代初他们又派出专人支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编辑《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每月一期,一直坚持近四十年,累积资料达两千万字以上。还主编《新文艺大系·史料集》(1949—1986),汇集历年对各种文艺门类创作的宏观性述评、重要文艺问题的争鸣文章与综述、全国文艺评奖的获奖名单与有关领导的讲话,还编有《中国文艺大事记》《中外文艺交流纪事》和全国性文艺团体、学术团体概况以及长篇小说出版目录索引、文艺研究著作出版目录索引等。在资料编纂基础上,完成了《文学十年》《新时期文学六年》《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当代文学新潮》《中国当代文学史》等文学史类著作。

长期以来,研究机构尤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科研工作,以深度和文体专业度见长,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当代文学教师的学术范围基本囿于文学史以内,对当下文学实践介入较浅,除个别研究者外,大多话语权分量不重。近十几年来,高等院校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在政策优势、投入优势、人力优势、待遇优势、名誉优势等方面不断凸显。首先,他们开始建立细密严格的等级评价体系,引入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一般期刊的分级,制定相应的评分计分策略,使之与晋级、奖励、待遇和荣誉等挂钩,将科研质量评价落实于一种分配制度。其次,一些著名高校利用高薪、头衔、职位等有利条件,从研究机构、文学团体或相对弱势的其他高校等其他单位,大力网罗精英人物。最后,通过吸引重要作家入校,教学、科研加强了与第一线文学实践的联系,同时,也借名作家加盟增强和扩大了该校当代文学学科的学科影响力。所有这一切都在说明,当代文学学科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