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3.58.173.156,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第二节 现当代文学边界的突破

来 源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 中国文学编
作 者
-
浏览次数
5
摘 要
-
关键词

文学史

文学

中国文学

海外

海峡两岸

整体格局

新文学

陈思和

台港澳

支流

海外华文文学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二节 现当代文学边界的突破

字体:

1987年,陈思和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出版;1989年,他与王晓明在《上海文艺》开设“重写文学史”专栏,掀起文学史讨论的热潮。在陈思和的新文学整体格局中,对台港与海外部分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他强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学术视野里必然包含台港和海外华文文学,而后者也不应从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独立出来。

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兴起,对于旧有的现当代文学框架带来了冲击。如何以整体性的思考处理不同区域文学之间的关系,成为文学史论述中富于挑战性的课题。在大陆早先通行的文学史著述中,比如钱理群等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朱栋霖等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黄修己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刘勇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多以简化的方式把台港文学部分附于全书之末。近期的编撰思路有所调整,如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2010),在整体格局上试图把台港文学融入中国文学史的框架。海外如王德威主编的《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2017),则尝试突破常规,采取较为新颖的散点式写作方法,以150个不同的时间点组成“星座图”,整合中国大陆、台港和南洋等地的文学现象和事件,勾勒现代中国文学的版图。

关于区域文学之间关系的讨论,在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领域乃是一个关键的议题。在殖民地和战后时期的台湾、马华文学领域,如张我军、方修和温瑞安等论者均曾提到“中国文学的支流”的说法。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土化思潮的兴起,“支流说”受到了这些区域的部分学者如叶石涛、黄锦树等的拆解和质疑。在新的历史状况下,重新思考中国文学与这些特殊区域文学之间的关联,是本学科学者首先需要面对的课题。

作为积极的回应,刘登翰于1990年前后提出关于台湾文学史的“分流整合论”,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中国文学的整体性与特殊性,在整体审视的前提下,注重区域文学的特殊经验及其互补性。这一理念,从文学史视角出发提出了本学科需要面对的问题,即区域之间的阻隔和差异。[※注]杨匡汉主编的《扬子江与阿里山的对话:海峡两岸文学比较》,以宏观的视角对海峡两岸现当代文学进行多向度的比较研究,从文学事实出发,以美学分析为中心,论述了两岸的文学之缘和分流叠合态势。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