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80,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第四节 多元化的台湾文学研究

来 源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 中国文学编
作 者
-
浏览次数
14
摘 要
在台湾近代文学研究方面,汪毅夫的《台湾近代文学丛稿》 《台湾文学史·近代文学编》堪称开拓性的成果。黎湘萍的《台湾的忧郁— —论陈映真的写作与台湾的文学精神》 ,在台湾文学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中考量陈映真的意义,以“台湾的忧郁”阐发其精神内涵,以“异端写作”界定其理性话语,以“最后的乌托邦主义”概括其思想价值,堪称大陆学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家专论。在两岸文学研究的基础上,闽台区域文化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刘登翰的《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 —闽台文化关系论纲》 、汪毅夫的《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 、朱双一的《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等。
关键词

台湾

文学

台湾文学

殖民

台湾文学史

新文学

视角

小说

乡土文学

评传

考察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四节 多元化的台湾文学研究

字体:

在台湾近代文学研究方面,汪毅夫的《台湾近代文学丛稿》《台湾文学史·近代文学编》堪称开拓性的成果。他以史料的辑佚考证见长,注重文学的周边文化关系,即文学边缘的文体、文学外部的制度、文学圈外的事件等因素。[※注]他倡导研究台湾文学史的方法论,即语言的视角、民族学的视角、民俗学的视角、史料审查的视角。他关于台湾文学史的分期贯彻了上述观念,认为从文言到国语(白话)是台湾近代、现代和当代文学分野的显要标志,故以1923年作为台湾近代文学史的下限,光复初期(1945—1948)的国语运动则是台湾现代文学毕其功于一役的时段。[※注]

在日据时期文学研究方面,以范泉的论述为起点,形成了殖民地文学论述的脉络。范泉在20世纪40年代发表的《论台湾文学》等文章中,介绍了杨逵、吕赫若、杨云萍、龙瑛宗等台湾作家,认为殖民地时期的抵抗文化是台湾文化重建的出发点,并提出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问题。范泉的论述,当时即引发了两岸文艺界关于台湾新文学的讨论,这次讨论在新时期的台湾文学研究中得到延续和深化。黎湘萍从时间和叙述的视角,考察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文学“殖民经验”,在时间从自我进入他者的转换过程中,文学叙述留下了“海洋中国”的记忆与梦想。[※注]朱双一对日据时期的研究,考察殖民前期文人的思想状况,如梁启超台湾之行对殖民现代性的观察及其对台湾文学的影响、魏清德岛外纪游对东亚各地文明状况的思考;分析殖民后期的文学倾向,如在台日本作家西川满、滨田隼雄和庄司总一小说中的殖民意识。[※注]计璧瑞在《被殖民者的精神印记——殖民地台湾新文学论》中,讨论台湾新文学的殖民地处境、文化想象、殖民现代性、文学语言和殖民记忆等问题。肖成的《日据时期台湾社会图谱:1920—1945台湾小说研究》认为,台湾小说源于日常生活的批判寄寓了一系列社会命题,对日本殖民者的“统合”与“同化”政策具有解构与消泯功能。

在战后台湾文学研究方面,在拓展思想视野的同时,打开了多元化的文学空间。黎湘萍的《文学台湾》从记忆入手,考察台湾知识者的文学叙事和理论想象。特别是对光复初期公共领域的究诘,关涉到战后台湾的发展路向问题,这一公共领域的建立充满着各种可能性,它的毁灭则带来严重的后果,两岸被迫纳入世界性的冷战结构。[※注]对于解严后台湾的理论思潮,刘小新的《阐释的焦虑——当代台湾理论思潮解读(1987—2007)》作了系谱化的梳理,疏通后现代主义、后殖民话语、本土主义和左翼论述等取向的历史演变,分析其本质结构和背后的社会政治根源。他批判性地解析台湾知识界的“南方问题”论,肯定这一视角对于重写台湾文学史的积极意义,同时指出本土主义意识的局限。[※注]

大陆学界对台湾文学的研究,与台湾多元社会的建构是同步的。除了居于主流地位的现代文学、乡土文学之外,女性文学、原住民文学和自然写作等新类型也得到了关注。黄万华对20世纪50年代台湾小说的考察,揭示了文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边缘形态,提供了政治高压下的个性空间。[※注]朱立立的《知识人的精神私史》对台湾现代派小说的解读,探究了小说现代意识的复调特征,以及战后台湾知识分子的认同焦虑与自我建构。对于台湾乡土文学的研究,第一代学者黄重添考察的是乡土文学的理论建设和陈映真、王祯和等的创作实践;[※注]新生代学者张羽关于“乡土文学”与“本土文学”的讨论,关切的则是台湾文学史论述的变迁过程及其背后的主观意识。[※注]曹惠民对台湾的原住民文学、自然写作和酷儿写作等给予特别注意,分析这些新的文学形态与既往写作模式的关系,衡定其文学价值,阐释其“颠覆之美”,并提出这些文学现象进入台湾文学史时的写作策略。[※注]在台湾女性文学研究方面,樊洛平的《当代台湾女性小说史论》系统梳理了当代台湾女性小说的流变历程,凸显了女性书写的价值。

对于台湾作家和作品的研究,历来是学界关注的重心。黎湘萍的《台湾的忧郁——论陈映真的写作与台湾的文学精神》,在台湾文学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中考量陈映真的意义,以“台湾的忧郁”阐发其精神内涵,以“异端写作”界定其理性话语,以“最后的乌托邦主义”概括其思想价值,堪称大陆学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家专论。刘俊的《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从情感、文化、历史、道德和政治五个视角,考察了白先勇的文学观念、艺术特质和思想情怀。赵遐秋和金坚范主编的11卷本“台湾作家研究丛书”,以作家论的形式总结了台湾文学在不同时期的文学实绩,包括刘红林的《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田建民的《张我军评传》、樊洛平的《冰山底下绽放的玫瑰花——杨逵和他的文学世界》、石一宁的《吴浊流:面对新语境》、江湖的《乡之魂——钟理和的人生与文学之路》、沈庆利的《啼血的行吟——“台湾第一才子”吕赫若的小说世界》、周玉宁的《林海音评传》、汤淑敏的《陈若曦:自愿背十字架的人》、赵遐秋的《生命的思索与呐喊——陈映真的小说气象》、肖成的《大地之子:黄春明的小说世界》、白舒荣的《自我完成 自我挑战——施叔青评传》。新生代学者李娜的《小说·田野——舞鹤创作与台湾现代性的曲折》,讨论了舞鹤特立独行的生活、写作方式及其对台湾社会各个层面的思考所触及的现代性问题。

对台湾文学文类和流派的研究,也是学界关注的重点。流沙河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撰有《台湾诗人十二家》《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和《隔海说诗》,开一时风气。李元洛的《缪斯的情人》评析余光中、洛夫等的诗歌艺术,意在探寻中国的新诗之路。沈奇的《台湾诗人散论》对台湾诗歌的品评出色当行,并建立了现代诗三大板块的框架。白杨的《穿越时间之河:台湾“创世纪”诗社研究》考察了创世纪这一文学社团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机制。方忠对台湾文类研究情有独钟,《台湾散文纵横论》以品质阅读和价值阅读为研究路径,探寻台湾散文的文化诗学;《台湾通俗文学论稿》运用叙事学、文艺社会学等方法,阐释台湾通俗文学的演变、类型和价值。张重岗的《心性诗学的再生》从新儒家的文化论述入手,还原这一脉络与“五四”启蒙思想者的辩证性张力关系,研析了现代诗学理论的内涵、形态和可能性。陶庆梅与台湾学者侯淑仪合著的《刹那中——赖声川的剧场艺术》,以赖声川的剧场作品为主轴串联起了台湾近二十年的剧场发展史。李晨的《光影时代:当代台湾纪录片史论》切入纪录片的历史,分析了台湾社会转型中的影像生产和美学形式。

海峡两岸文学的比较研究、接受研究和区域文化研究,逐渐铺展开来。吕正惠、赵遐秋主编的《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2002),是第一部由两岸学者合作完成的文学史论著。朱双一、张羽的《海峡两岸新文学思潮的渊源与比较》,讨论了大陆与台湾的文学渊源,认为二者在隔绝之后形成了各自的思潮脉络、生产接受体系,在重新发现对方之后,显示出双向交流、互为补充的特征。赵小琪以批评性阐释为视角分析了当代台湾小说在大陆的三种接受形态,即还原性批评、衍生性批评和创造性批评。[※注]在两岸文学研究的基础上,闽台区域文化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刘登翰的《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闽台文化关系论纲》、汪毅夫的《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朱双一的《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等。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