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跨文化的港澳文学研究
来 源
:
|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 中国文学编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3 | ||
摘 要
:
|
关于香港与澳门文学的研究,由于特殊的文化地缘关系,所涉及的议题有相近之处。刘登翰以分流整合论对香港文学作了宏观的论述: “香港文学与内地文学存在着复杂的分合关系,即内地新文学的发展轨迹与香港文学自身的发展道路的前期重合与后期分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 。朱寿桐的《汉语新文学与澳门文学》 ,从汉语新文学的宏观视角审视澳门文学,认为澳门的文学和文化生态,为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化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标本。在学术史方面,饶芃子、钱虹等学者追溯澳门文学研究的历程,对成绩和不足进行了反思。 | ||||||
关键词
:
|
文学史 文学 香港文学 澳门 香港 现代文学 文坛 新文学 澳门文学 书写 文学史著作 |
在线阅读
第五节 跨文化的港澳文学研究
字体:大中小
关于香港与澳门文学的研究,由于特殊的文化地缘关系,所涉及的议题有相近之处。其一是对文化属性和文化生态的关注,推动着两地的文学史书写和文学研究取向。其二是跨文化的视野,衍生出了殖民性与本土性、都市性与乡土性、雅文学与俗文学等论题。
香港地区是现代文学研究最为特殊的一个区域,它在政治倾向性方面较为超然,商业出版发达,由于港英政府的提倡,古典文学更具优势,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还是被较少关注的一门学科。最早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基本是来自内地的一批现代文学作家,如曹聚仁、李辉英等,他们出版了一系列兼具研究意义和史料价值的文学史著作。曹聚仁的《文坛五十年》是香港地区第一部具有文学史性质的研究专著。曹聚仁的身份较为特殊,他和章太炎、吴稚晖、周氏兄弟、朱自清、陈望道等诸多文坛核心人物都有交往,与国共两党均有密切联系,熟悉文坛掌故,而评判态度又较为超然。曹聚仁不仅本人是新文学的作者之一,同时还是一位报人,经历并报道过诸多文坛事件,他的新文学史著作有着极为明显的保留历史资料的意图,对作家的评判,亦可超越意识形态的限制。在他的《文坛五十年》中,对于大陆文学史较少提及或持否定态度的吴稚晖、胡适、周作人、梁实秋等人,都能较为公允地评价其历史贡献,对于新文学的主将鲁迅,亦从朋友角度出发,议论其创作特色和人生掌故。作为报人,曹聚仁对于印刷出版及新闻事业对于现代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有着超乎常人的理解,《文坛五十年》成为同时期文学史著作中讨论报纸杂志最多的一种,为此后的研究者保留了大量资料线索。曹聚仁是一位极为多产的现代文学的记录者和研究者,除《文坛五十年》外,还有《鲁迅评传》《鲁迅年谱》《书林新话》《书林又话》《现代文艺手册》《现代名家书信》《现代中国报告文学选》等多部著作,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着独特贡献。
香港文学史的书写,在“九七”回归前后形成热潮。通史性质的著述,有王剑丛的《香港文学史》(1995)、潘亚暾和汪义生的《香港文学史》(1997)、刘登翰主编的《香港文学史》(1997)等;专史性质的著述,有古远清的《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1997)、袁良骏的《香港小说史》(第一卷)(1999)等。刘登翰以分流整合论对香港文学作了宏观的论述:“香港文学与内地文学存在着复杂的分合关系,即内地新文学的发展轨迹与香港文学自身的发展道路的前期重合与后期分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国际冷战格局的结束,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以一国两制的构想回归祖国的前景,使香港文学得以发挥自己的文化优势,逐渐确立自己的价值,即以开放的现代的国际性都市生活为基础的现代都市文学。”[※注]这样的说法有助于克服以边缘文学定位香港文学的大中原心态。在文学史撰述的史料储备和学术视野等方面,内地的香港文学史书写仍有提升的空间。
对于香港文学史撰述方面的成绩和问题,黎湘萍在评述刘登翰主编的《香港文学史》时有所触及:从文学生产与媒体的关系研究香港文学的历程,有助于揭示其潜在动力和浮出地表的特征;此外,应重视文学史叙事的同时性原则,港台的相互影响及其相似背景乃是文学史叙述的绝好空间。[※注]古远清在《香港文学史研究的七大误区》中对大陆学界的批评更为直率,指出了边缘文学论、殖民地文化观、南来作家的定位、回归的影响、美元文化的具体分析等方面存在的缺憾。[※注]香港学者卢玮銮、黄继持和郑树森等,则致力于香港文学史料学的建设。陈国球主编的《香港文学大系(1919—1949)》勾勒了香港文学的全貌,并在《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中省察了香港文学进入中国文学史的书写问题。
关于香港文学的文化内涵,学者们作了剖析。赵稀方在《小说香港》中,从香港不同类型的历史书写方式,观察香港文化身份的流动;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香港的城市化过程,探究当代香港文学的发展动力,都市性及其反省可谓香港文学的命脉所在。在都市性和乡土性议题上,袁勇麟以舒巷城60年代初的小说《太阳下山了》为例,称作者将目光聚焦于香港社会底层,目的在于寻找温暖而坚强的人性力量,对城市文明的消极意义进行反拨和批判;[※注]袁良骏讨论70年代以来的香港文学,认为从表面上看乡土性在淡化,实则融入了都市性之中。[※注]就香港与冷战的关系,赵稀方认为香港在1949年后成为文学的“第三空间”,延续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注]翟韬审视在香港发生的文学冷战,称美国在冷战初期利用香港这一东亚传媒中心进行反共意识形态运动,其中的代表是大陆赴港“流亡者”撰写的中文反共小说。[※注]除此之外,大陆学者对香港文学的文类流派和作家作品的研究也日益丰富。
与香港相比,澳门文学史的书写相对薄弱。刘登翰主编的《澳门文学概观》(1998)、饶芃子和莫嘉丽等撰写的《边缘的解读:澳门文学论稿》(2008)作了整体性的考察,但均未贸然称史。澳门学者郑炜明的《澳门文学史》(2012),可称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澳门文学史。
关于澳门文学的探究,拓展出了价值研究、文类研究和报章研究等面向。朱寿桐的《汉语新文学与澳门文学》,从汉语新文学的宏观视角审视澳门文学,认为澳门的文学和文化生态,为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化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标本;澳门文学以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能健全澳门学的学术范式。张剑桦强调澳门文学的区域性意义,可为比较文学提供新的角度,比如澳门的古近代文学作为植入式的文学,折射出了东西方文化的独特交往形态。[※注]
在文类研究中,除小说、散文和戏剧等传统体裁外,对女性文学、土生文学等的评析成为新的热点,促进了澳门本土文学的发展。代表性成果有陶里的《逆声击节集》、黄晓峰的《澳门现代艺术和现代诗评论》、廖子馨的《论澳门现代女性文学》等。对港澳文学的关联性考察也受到关注,《澳门离岸文学拾遗》的出版提供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地文学交往的史料。在文学与报刊的融合研究方面,王列耀、龙扬志的《文学及其场域:澳门文学与中文报纸副刊(1999—2009)》,从《澳门日报》的副刊文学入手,考察了澳门回归以来的文学观念因革、文坛秩序重组状况。在学术史方面,饶芃子、钱虹等学者追溯澳门文学研究的历程,对成绩和不足进行了反思。[※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