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中国史诗学
来 源
:
|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 民族文学编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6 | ||
摘 要
:
|
“十二五”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的实施,中国史诗学重点学科既定的总体目标得到进一步落实,即通过长期的制度化建设,推动中国史诗学术研究,构筑可持续性发展的“中国史诗学”体系,建立口头传统研究的“中国学派” 。该工程按形式分“中国史诗影像志” “中国史诗资料集” “中国史诗数据库”三部分,侧重于濒危的第一手史诗资源的抢救与挖掘,以仍在民间活态传承的史诗为主要对象,以高质量影音摄制为主要记录手段,全面记录史诗传承的仪式、民俗、文化生态。 | ||||||
关键词
:
|
史诗 诗学 中国少数民族 学术 民文 学者 中国史 丝绸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 学科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在线阅读
第四节 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中国史诗学
字体:大中小
“十二五”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的实施,中国史诗学重点学科既定的总体目标得到进一步落实,即通过长期的制度化建设,推动中国史诗学术研究,构筑可持续性发展的“中国史诗学”体系,建立口头传统研究的“中国学派”;与此同时,结合田野研究基地建设、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委托任务,以及院所两级国情调研,进一步推动田野实践与理论研究,参与国际学术对话,使学科化治理融入国家文化建设和国际人文学术的大格局中。
从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到中国史诗研究,从口头传统研究到口头诗学,民文所的学科建设也在逐步成长和发展。今天,这个聚集了18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学者的科研机构已成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术中心和口头传统研究的旗舰,影响也及于国外。从2001年美国《口头传统》学刊推出“中国口头传统”专辑,到2010年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中文版)出版“中国口头史诗传统”专号,再到2017年《美国民俗学学刊》(JAF)刊布“中国和内亚的活形态史诗”专号,说明中国史诗研究已进入国际学术对话。此外,民文所学者的研究著述以多种文字刊发于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日本、蒙古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学术刊物;代表性学术成果在国内本领域已形成普遍影响,同时也为十多个国家的学者引证、参考或介绍,在专业领域有国际知名度。这些关于口头传统,特别是上升到口头诗学的讨论,已引起学界关注。美国学者本德尔(Mark Bender)将以朝戈金为首的“中国口传团队”概括为口头传统研究的“语用学学派”(the pragmatic school)——立足于中国学术传统(钟敬文、马学良等),吸收欧美理论(航柯、帕里、洛德、弗里等),形成了综合性的口头诗学解析框架。[※注]这些评价既是对中国史诗学建设的肯定,也说明只有在立足于本土的同时又能保持开放性的理论自觉,才能融入国际学术的对话——
其一,立足于长期田野调研的资料学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民文所在西部地区相继建立了13个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和3个国情调研基地,大多依托当地史诗传统和其他代表性口头文类而设立,特别是在史诗学以及与史诗具有共生关系的地方文类调查、搜集、整理工作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相继出版了系列化资料学成果,尤其是在科学版本的校勘、出版和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多种史诗资料本赢得了国际国内同行的普遍赞誉和尊重。除科研人员自身的田野资料建档和部分资料学成果陆续出版外,以课题组方式或跨部门协作完成的大型资料集有《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40卷、48册,郎樱、次旺俊美、杨恩洪主持,2001—2014年)、《藏文〈格萨尔〉精选本》(40卷、50册,降边嘉措主持,2002—2013年)、《蒙文〈格斯尔〉全书》(12卷,斯钦孟和主持,2002—2014年)、《蒙古英雄史诗大系》(4卷,仁钦道尔吉、朝戈金、旦布尔加甫、斯钦巴图主持,2007—2010年)、《蒙古口传经典大系》(上百万字,朝戈金主持,2007—2010年,待出版),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母题系列工具书”(6种、8册,王宪昭主持,2007—2019年)等。与此同时,《蒙古英雄史诗大系》和《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两个专题数据集已完成,可通过纸质出版物和电子在线方式交互使用。此外,由民文所主办的中国民族文学网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会网作为学科门户网站专门辟出口头传统、中国史诗、中国神话等专题栏目或集中推出系列论文传播信息、集纳成果并推动交流。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两个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朝戈金主持)和“格萨(斯)尔抢救、保护与研究”(朝戈金主持)和三个重大项目“柯尔克孜百科全书《玛纳斯》综合研究”(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和曼拜特·吐尔地共同主持)、“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建设: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巴莫曲布嫫主持)及“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数据库建设”(王宪昭主持)走在了资料学建设的前列,尤其是专业元数据标准建设的远期意义不能低估。[※注]
其二,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执行和实施,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学术支持。值得述及的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史诗百部工程”于2012年正式启动,课题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规划执行,民文所史诗团队参与执行,提供智力支持,“以演述为中心”的文本制作理念和过程性建档原则得到强调,“五个在场”田野研究工作模型也在项目培训中成为示范案例。该工程按形式分“中国史诗影像志”“中国史诗资料集”“中国史诗数据库”三部分,侧重于濒危的第一手史诗资源的抢救与挖掘,以仍在民间活态传承的史诗为主要对象,以高质量影音摄制为主要记录手段,全面记录史诗传承的仪式、民俗、文化生态,以保留直观的、真实的、有价值的文化资源为最终目标。截至目前,共有79个子课题获得立项,其中有多个项目为民文所青年学者主持。自《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史诗专家组于2018年7月成立以来,民文所学者负责牵头制定《史诗卷编纂体例》并参与了多个省卷本的审稿工作,力图将共识性的学理思考落实为编纂工作的基本路径。由此,史诗团队与全国各民族史诗学者再次携手走向新时代国家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其三,巩固学科化专业培训品牌项目,培养了一批有发展前景的代际人才。2009年,民文所继举办两届“国际史诗工作坊”之后,创办了长线发展的口头传统研究跨学科专业集训项目“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系列讲习班”(简称IEL讲习班)。截至2017年秋天,在北京相继举办了七届培训活动,课程主题涵盖“理论、方法论和学术史”“文化多样性及研究范式的转换”“口头文类与跨文类”“创编、记忆和传播”“文本与语境”“传承人与社区”“田野研究和数字化建档”“口头传统与IT技术和互联网”“史诗传承的多样性与跨学科研究”“图像、叙事及演述”等多学科研究领域,教学案例涉及中外古今数十种语言传统,汇集了超过70所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800名专家、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在国际交流、学位教育、学术对话及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预期效果。[※注]
其四,面向东西方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已取得积极成效。民文所先后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哈佛大学希腊研究中心、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芬兰文学学会民俗档案库、日本神奈川大学非文字资料研究中心、越南科学院、韩国学研究院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还先后与蒙古国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匈牙利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蒙古学和佛学研究所、日本千叶大学文学部欧亚文化科、俄罗斯科学院卡尔梅克历史文化研究所分别就定期开展人员交流、资料复制、合作研究等事宜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组织实施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荷兰皇家科学院合作研究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史诗与英雄”、中欧社会科学合作研究项目“口头传统的记录与归档:跨学科研讨”等。通过保持次区域、区域和国际层面的学术对话和开展合作项目,提升了学术影响,也为青年学者创造了更多“走出去”的机会,由此也奠定了中国史诗学在国际史诗学和口头传统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
中国史诗学在多方面取得的实质性进展,为一些周边国家史诗研究和非遗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为促进国际史诗学领域的多边合作和学术交流创造了空间。为此,民文所策划了不定期国际史诗研究系列论坛,以召集全球范围内不同学科及研究领域的学者共同研讨当前史诗研究中的前沿问题。这一计划通过“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文学)”实现,并已连续举办4届,主题依次为“世界濒危语言与口头传统跨学科研究”(2011年)、“史诗研究国际峰会:朝向多样性、创造性及可持续性”(2012年)、“现代社会中的史诗传统”(2014年)和“口头传统数字化”(2015年),先后邀请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名学者与会,讨论范围涉及亚太、西欧、中东欧、中亚、非洲和拉丁美洲以及中国多民族的数十种从古至今的史诗传统。作为国际史诗学术交流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2012年召开的“史诗研究国际峰会”上,来自近30个国家的76名学者共同倡议成立“国际史诗研究学会”,朝戈金当选首任会长。该学会在中国的成立,不仅体现了国际同行对中国史诗学术的期许,也促使我们为更好地开展国际合作和学术对话采取进一步的后续行动。
其五,通过学术研究和科研活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民文所非遗团队与核心期刊《西北民族研究》联合开设“一带一路”专栏;截至目前,团队成员在多家核心期刊共发表12篇专题学术论文。姚慧“以丝绸之路的东西方学术交流为鉴,认为由西方到中国的理论传播在单向输出的话语关系中已基本完成架构,而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当下乃至未来更需要推进的工作乃是将东西方史诗传统研究纳入多向交流的学术对话之中,在国际合作的视野中重建沿丝绸之路的口头传统研究及其理论和方法论的话语意义”[※注]。2017年以来,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在创新工程项目中持续开展“‘一带一路’跨境民族文学与文化比较研究”,对跨境共享的史诗传统和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保护进行了追踪调研。2018—2019年,蒙古族文学研究室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国际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合作,组织举办了两届“丝绸之路传统文化国际学术年会”,分别围绕“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江格尔》及史诗学研究”“巴·布林贝赫史诗学与诗学思想研究”“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神话与仪式”等主题展开研讨,同时还推进了英文辑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创刊工作。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提出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5月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主办、民文所负责执行的“中国史诗传统巡回展”第一站便走进了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民族大学,成为深化中哈两国人民之间的人文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一种新型学术对话形式。
其六,深度参与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非遗保护工作。2003年9月,民文所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办事处的委托在新疆实施“沿丝绸之路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紧急调研项目”;2012年2月,民文所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合作机构。2004年以来,朝戈金、巴莫曲布嫫、朱刚等多位学者深度参与了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解决该领域的学术史、关键概念、政策制定、保护理念、话语系统、国内外工作路径等重大问题提供了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科学理论依据、国际经验和实践方略。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民俗学会于2012年成功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咨询机构,获得向该委员会提供咨询意见的地位(目前经缔约国大会批准的中国学术团体仅有2家);2014年经竞选,中国民俗学会进入委员会审查机构,在3年任期内完成了145个国际项目的评审工作(2015—2017年);该团队由朝戈金和巴莫曲布嫫负责,朱刚则为辩论代表。2018年,朱刚经教科文组织认证,成为全球《非遗公约》培训师网络中的一员。这三个事件堪称中国民俗学学科和专业学术组织迈上国际舞台的重要标志。此外,民文所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主持和参与过“格萨(斯)尔史诗传统”“玛纳斯”“赫哲族伊玛堪”“中国珠算”“二十四节气”“藏医药浴法”等十多个遗产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的申遗工作。
回顾中国史诗学走过的道路,我们认为,今天学科有良好的发展态势,至少有几方面的因素。第一,立足本土文化多样性去探索“人类表达文化之根”(弗里语)。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的存续力及其活态性和动态性,对于揭示史诗形成和演化规律,对于把握史诗传承和变异规律,对于理解史诗传播和接受过程,对于阐释史诗在特定社会中的形态和功能,都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类比关联,历来受到海内外学界的高度重视。第二,民文所史诗团队大多为本民族学者,民族传统文化的给养、国际学术视野和跨语际工作能力,让他们善于从多角度阐发口头诗学的法则和地方知识的认识论意义,并以口头传统为方法,力倡和践行民族志诗学的基本观照,基于本土化实践的系列成果得到中外学者普遍肯定。第三,对理论方法论的自觉借鉴和学理性转换有明确的目标,旨在解决中国史诗学术自身的问题,从而让学科建设步伐走得更脚踏实地。有学者说过这么一段话:“或许他们的引介已经超越了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的范畴,而是一种学科发展的经验,其中集合了对于学术共同体、通识教育、人文传统、学科建设等制约现代学术发展之重要因素的深度反思。”[※注]这一看法部分地回应了前文所述的学术史激辩由来,也与中国民俗学界长期未能化解的“学科自危”问题相关。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