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182,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四 德语文学研究

来 源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 外国文学编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1978年以后,外国文学译介和研究工作全面复兴。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的东方文学翻译与研究日趋兴盛,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东方文学课程,授课老师从事东方文学研究,同时招收东方文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由此形成了一个阵容较为庞大的从事东方文学研究的学术群体。其中尤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为主题的《当代中国外国文学研究》和以作家作品学术史研究为取法的《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陈众议主编, 2011 — ) 、 《新中国60年外国文学研究》 (申丹、王邦维主编,和《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陈建华主编,最为引人注目。
关键词

文学

文学研究

文学史

苏联

外国文学

小说

出版

东方文学

印度

作品

成果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四 德语文学研究

字体:

改革开放之初,以冯至为代表的第二代学者,基本上主导着这一时期德语文学的学科发展。[※注]而第三代学者几乎占据了此期学术场域的所有重要位置。在第二代学者中,冯至在旧著基础上增补为《论歌德》,有着独特的思考痕迹,是“有我之作”。而董问樵撰《〈浮士德〉研究》,在时间上与《论歌德》几乎同时问世。

作为第三代歌德研究者的代表人物,杨武能在三个方面都将中国的歌德研究有所推进。一是《歌德与中国》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歌德与中国的关系,二是尝试在冯至的研究基础上有所推进(后者表现于1999年出版的《走近歌德》),三是将《歌德在中国》译成德文。同代学者中,余匡复的《〈浮士德〉——歌德的精神自传》是研究浮士德与歌德关系的专著,高中甫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的伟大诗人歌德》和《歌德接受史1773—1945》以1773—1945年为研究范围。此外,侯浚吉的《歌德传》是一部普及读物。在奥地利文学方面卡夫卡、茨威格等作家的研究具有代表性,是德语文学学科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重要著作有叶廷芳的《现代艺术的探险者》(1986)、张玉书的《茨威格评传》(2007)及文集《海涅·席勒·茨威格》(1987)、余匡复的《布莱希特传》(2003)和《布莱希特论》(2002)。同样,严宝瑜、范大灿、叶逢植、张佩芬等也相继推出了专著或系列论文对学科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四代学者卫茂平的中德文学关系史研究、王炳钧的德国文学理论研究、李永平的里尔克研究、李伯杰的浪漫派研究等引起关注,其中王炳钧于1991年的德文著作Rezeptionsgeschichte des Romans “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 von Johann Wolfgang Goethe in Deutschland seit 1945(《歌德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945年以来的德国接受史》)、冯亚琳的《德语文学与文化》、陈良梅的《德国转折文学研究》(2003)和《当代德语叙事理论研究》(2007)等颇有影响。

第五代学者多为1970年前后出生。他们一般都比较注重个案研究,强调问题意识,认识到语境的重要。他们或在专题史研究或以思想史研究为取向,在翻译史、接受史、学术史等的著述值得关注。

作为集大成的文学史写作方面,则先后有三部重要著作问世,即冯至主持的《德国文学简史》、余匡复独著的《德国文学史》、范大灿主编的五卷本《德国文学史》。其中,冯至主持的《德国文学简史》于1958年初版,上册由冯先生独著,下册的作者还包括田德望、张玉书、孙凤城、李淑和杜文堂。[※注]余匡复的《德国文学史》(1991)规模明显扩大,且注意德语原文的引用。范大灿主编的五卷本《德国文学史》(2008),不但规模拓展了许多,而且在方法论上多有突破。此外,具体的断代史、国别史等领域,还有余匡复的《当代德国文学史纲》(1994)和《战后瑞士德语文学史》(1992)、高中甫和宁瑛合著的《20世纪德国文学史》(1998)、韩瑞祥和马文韬合著的《20世纪奥地利、瑞士文学史》(1998),等等。

近年来,谷裕先后发表了《现代市民史诗——19世纪德语小说研究》(2007)、《隐匿的神学——启蒙前后的德语文学》(2008)和《德语修养小说研究》(2013),既尝试文学解释学兼及其他方法,又将基督教的维度引入,丰富了汉语学界德语文学研究的思路。谢芳的《20世纪德语戏剧的美学特征——以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为例》(2006)、陈良梅的《当代德语叙事理论研究》(2007)、莫光华的《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2008)、叶隽的《史诗气象与自由彷徨——席勒戏剧的思想史意义》(2007)和《歌德学术史研究》(2011)、赵蕾莲的《论克莱斯特戏剧的现代性》(2000)、黄燎宇的《托马斯·曼》(1999)、王滨滨的《黑塞传》(2007)、曹卫东等的《20世纪德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2012)、方维规的《20世纪德国文学思想论稿》(2014)、徐畅的《现代性视域中的〈没有个性的人〉》(2014)、李昌柯的《“我这个时代”的德国——托马斯·曼长篇小说论析》(2014)、贺骥的《〈歌德谈话录〉与歌德文艺美学》(2014)、谢建文的《德语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2015)等,也都颇具特色。同时值得关注的还有梁展有关德语文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系列论文,如《帝国的想象——卡夫卡〈中国长城修建时〉中的政治话语》《世界主义、种族革命与〈共产党宣言〉中译文的诞生》 《反叛的幽灵——马克思、本雅明与1848年法国革命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所谓后继有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德语文学学科人才济济,韩瑞祥、黄风祝、杨壹棋、杨宏芹、余扬、张玉娟、冯亚琳、赵山奎、曾艳兵、吴时红、吴建广、姜丽、马剑、张辉、吴晓樵、梁锡江、聂军、聂华、虞龙发、张帆、陈瑾、沈冲、宋建飞、王滨滨、黄霄翎、詹春花、徐畅、吴勇立、张继云、郑杰、张莉、刘冬瑶、张辛仪、安尼、胡蔚、任卫东、张晓静、丁君君、卢铭君、赵勇、常培杰、单世联、张叶鸿、牛宏宝、任昕、邓深、佘诗琴、魏育青、陈早、冯冬、刘为、于陆、余迎胜、谭渊、谢敏、陈芸、林晓萍、赵千帆、贾涵斐、李明明、谢魏、卢白羽、杨劲等,近年均有不俗的表现。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