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211,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十九 其他文学研究

来 源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 外国文学编
作 者
-
浏览次数
6
摘 要
1978年以后,外国文学译介和研究工作全面复兴。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的东方文学翻译与研究日趋兴盛,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东方文学课程,授课老师从事东方文学研究,同时招收东方文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由此形成了一个阵容较为庞大的从事东方文学研究的学术群体。其中尤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为主题的《当代中国外国文学研究》和以作家作品学术史研究为取法的《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陈众议主编, 2011 — ) 、 《新中国60年外国文学研究》 (申丹、王邦维主编,和《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陈建华主编,最为引人注目。
关键词

文学

文学研究

文学史

苏联

外国文学

小说

出版

东方文学

印度

作品

成果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十九 其他文学研究

字体:

这里所谓的其他,主要指长期遭遇忽略的黑非洲文学。受语言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黑非洲文学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因此,中国非洲文学研究起步很晚,即使在前三十年“三个世界”理论框架下,也没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但同时也正因为如此,黑非洲文学研究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个学科。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增长,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非之间的交往日益密集、深入,非洲文学研究在国内学界也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其中一个长足的发展是学者们开始注意总结与反思国内的学科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的研究问题。2017年,由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策划的《中国非洲研究评论》出版了非洲文学研究专刊(由蒋晖担任执行主编)。该书中首次收集了中国大陆十六所高校的非洲文学研究与教学的介绍资料,并勾勒出学科发展的特点——国内各类高校的非洲文学研究与教学分别依托深厚的东方学(特别是东方文学、亚非文学研究)传统、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理论优势、传统语言教学基础等,开拓并发展出充满活力的非洲文学研究学科。

此外,国内非洲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动向是从过去以欧洲语言书写的非洲文学(如非洲英语文学和非洲法语文学)为主,开始意识到有必要加强对非洲本土语言文学和文化现象的研究。这一转向与近期非洲大陆上诸多学术机构和高校开展得轰轰烈烈的去殖民教育运动遥相呼应。

2012年10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邀请,索因卡访问中国,带来了非洲文学的光芒。自此,在著名非洲文学批评家拜尔顿·杰依夫教授、非洲戏剧家费米·奥索菲桑教授和沃莱·索因卡的倡导下,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系筹备并正式设立了国内第一个非洲文学与文化研究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该学科的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此外,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也依托传统的斯瓦西里语、豪萨语等传统非洲语言教学优势,不断有相关非洲本土语言文学的研究成果诞生。

总结近年来的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种研究项目和课题,也不难发现除了作家作品研究,出现了不少对文学现象与思潮、将文学史与社会史结合展开的研究,设立了若干项目,例如,《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尼日利亚戏剧转型研究》(北京大学)、《英殖民时期斯瓦希里语和豪萨语本土文学嬗变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视角下的当代非洲戏剧研究》(长沙理工大学),等等。

非洲文学的研究成果,也与最近十年非洲文学的译介工作相辅相成。除了从20世纪中叶就得到关注的阿契贝等非洲文学的经典作家,许多新兴作家的作品也被译介至汉语。非洲英语文学方面,最受关注的作家之一是尼日利亚女作家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奇埃,她的作品中有6部作品相继在中国问世。此外,尼日利亚作家本·奥克瑞、伊各尼·巴雷特、奇戈希·奥比奥玛等人的作品也被翻译成中文,为中国研究者和读者呈现了更加当代和多元的非洲社会面貌。非洲法语文学方面,摩洛哥作家塔哈尔·本·杰伦、科特迪瓦作家阿玛拉·库鲁玛、刚果(布)作家阿兰·马邦库等人的作品先后被译介至中国。非洲葡语文学方面,莫桑比克著名作家米亚·科托的代表作《母狮的忏悔》《梦游之地》《耶路撒冷》等作品也由北京大学葡语系研究人员先后完成译介,且米亚·科托于2018年首次受邀访华。

最近,不少高校相继设立非洲研究院所(中心),非洲文学开始从英、法、葡、阿等大语种转向土著语言。总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从“互联”到“互通”、从“互利”到“互赢”,我国非洲文学研究必将迎来新的高潮。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