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30年间的新闻教育
来 源
:
|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 \ 第三编 新闻传播学组织机构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2 | ||
摘 要
:
|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新闻教育(尚且不能叫新闻传播教育) ,是基于对旧式新闻教育单位的改造和对党的新闻教育活动的发展两条路径向前推进。一新中国新闻教育的基础( 1918 —。旧式大学支撑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地带的新闻教育,而解放区的新闻教育则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得到推进。新闻教育形式多样,既有学制四年的高校教育模式,也有学制两年的专科教育模式,还有大量短期培训班,作为新闻教育的开端,这一时期的探索,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教育打下了基础。总体而言, “文化大革命”时期,仅复旦大学新闻系、北京广播学院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等勉强维持,全国范围内的新闻教育基本处于停摆状态。 | ||||||
关键词
:
|
新闻教育 大学新闻 大学 复旦大学 新闻专业 北京广播学院 学制 人民大学 暨南大学 学院 中文 |
在线阅读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30年间的新闻教育
字体:大中小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新闻教育(尚且不能叫新闻传播教育),是基于对旧式新闻教育单位的改造和对党的新闻教育活动的发展两条路径向前推进。
一 新中国新闻教育的基础(1918—1949)
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启动,紧接着是北京的平民大学报学系(1923)、燕京大学报学系(1924)、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报学系(1920)、复旦大学新闻系(1924)、厦门大学报科学系(1921)。[※注]
旧式大学支撑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地带的新闻教育,而解放区的新闻教育则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得到推进。1945年,中共中央华中局创办华中建设大学,设有新闻训练班;1946年,范长江等人在淮阴创办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后改名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先后办有4期;1947年,华东新闻干部学校在山东莒南创办(1948年迁往济南,更名济南新闻学校);1948年9月,新华总社举办为期3个月的新闻培训班(后更名为北京新闻学校);1949年5月,上海市管委会接管了中国新闻专科学校,创办华东新闻学院,相继开设讲习班、专修科与研究班。[※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教育从一开始就强调新闻的党性、阶级性和战斗性,强调报刊和记者要做党的工具;同时重视实践,一些新闻教学就设在报社,教学实习实践交叉渗透。
这一时期的新闻教育创办主体多元,既有高校又有政党,既有报馆又有民间组织;新闻教育形式多样,既有学制四年的高校教育模式,也有学制两年的专科教育模式,还有大量短期培训班,作为新闻教育的开端,这一时期的探索,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教育打下了基础。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教育(1949—1966)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在教育领域,首先发生的变化是国家主导的新闻教育体系改造:停办一批旧政府创办的新闻教育单位,比如国民党政治大学新闻系;整顿一批旧式新闻教育单位,如燕京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新闻系、圣约翰大学新闻系、暨南大学新闻系;布局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教育,具体包括调配党的新闻工作者任教,对原有老师安排学习改造,开设马列课程;[※注]创办了第一个新中国的新闻教育单位,1949年,新华总社在北京办的新闻训练班自第三期起改建为北京新闻学院,附属新闻总署,由新闻总署副署长范长江兼任校长,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个新闻学校。
课程设置的首次变化,发生在195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的新闻教育课程改革会议上。会上,中宣部和新闻总署参加了复旦新闻系的讨论,并综合意见形成了课改方案——将复旦新闻系课程分为“政治思想”“文化知识”“新闻业务”三大部分。这次教改形塑了后来的新闻教育课程设置。它是我国新闻教育由沿袭欧美新闻教育观念旧模式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教育转变的首次尝试。[※注]
同年,国家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包括对部分新闻教育单位进行了改造和调整。具体有:上海的华东新闻学院、暨南大学新闻系、圣约翰大学新闻系、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等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燕京大学新闻系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并改设编辑专业(后改名为新闻专业)[※注]。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新闻教育的建设工作进入到一个更深更细的层面。1954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决议在第五部分对培养训练新闻干部做了明确指示,要求“扩大现有的大学新闻系的学生数目,逐步地充实省(市)以上的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期刊和出版机关的干部。中央民族学院及各地少数民族干部学校应负责培养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报纸、期刊、出版机关以及广播电台和通讯社所迫切需要的少数民族新闻干部”。这个决议对这一阶段的新闻教育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党校系统开设对在岗新闻干部的培训。1954年9月1日,中央高级党校(当时称马列学院)开办了第一期新闻班,学制两年,到1957年11月止,共举办三期,主要培训中共省(市)委机关报的总编辑、副总编辑、编委和农民报的总编辑,省以上报纸的党员编辑组长和记者。[※注]其次,根据决议精神,各高校新闻系都扩大了招生名额。以复旦大学新闻系为例,1954年招生96名,1955年招生112名,此后几年招生人数均在100名上下。[※注]
这一时期,诞生了第一批高校新闻系或专业,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新闻教育的第一个办学高潮。1955年,“新中国的第一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创办新闻系,而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个大学新闻系。195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师生人数达到800余人,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新闻教育机构。[※注]
1959年9月,北京广播学院成立,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广播电视专门人才的综合性高等学校。这一时期相继创办的新闻教育还有:江西大学新闻系、杭州大学新闻系、西安政法学院新闻专业、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暨南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中央民族学院汉语文学系新闻专业等。[※注]这个时期,各大学新闻系或专业在新闻理论、新闻事业史、新闻业务等方面都开展了系统研究,初步编写了一些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内部教材,并翻译了许多苏联的新闻学书籍。[※注]
这一期间,为更好地开展新闻业务,新闻机构创办刊物,加强对新闻业务和新闻理论的研讨。1956年,新华社创办《新闻业务》,向全国公开发行。1957年,《人民日报》创办《新闻战线》,以全国记协机关刊物的名义出版。[※注]1961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办《国际新闻界简报》,虽然是内部教学参考资料,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份资料开启了教育界了解世界新闻动态的窗口。
1961—1963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大部分新闻教育单位停办或停止招生,新中国的新闻教育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
三 新闻教育的低谷(1966—1978)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冲击的背景下,新闻系科同年秋季停止招生。《人民日报》创办的《新闻战线》也于1966年6月被迫停刊。直到1970年冬,部分高等学校的部分系科招收首批工农兵学员,其中有复旦大学新闻系,学制为三年。后来,北京大学新闻专业、北京广播学院等也陆续招收工农兵学员。[※注]
总体而言,“文化大革命”时期,仅复旦大学新闻系、北京广播学院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等勉强维持,全国范围内的新闻教育基本处于停摆状态。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