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汉语方言分区(classification and distribution)图
来 源
:
|
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6 | ||
摘 要
:
|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推广普通话成为三大语文政策之一。为此, 195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方言普查。这一阶段的汉语地理语言学成果,丁声树、李荣的《汉语方言调查》。福建省汉语方言调查指导组和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编写组的《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其中A2是“中国汉语方言图” ,展示了汉语方言分布的全景。9幅图从方言出发, 5幅图从行政区划出发, 1幅东南地区的汉语方言( B8 ) , 1幅是海外汉语方言分布图( B16 。5幅是省区方言图,包括B10安徽南部汉语方言, B11江西省和湖南省的汉语方言, B13广东省的汉语方言, B14广西壮族自治区汉语方言C是14幅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图。区域性方言调查研究报告中,都包含方言分区或特征图。 | ||||||
关键词
:
|
方言 汉语方言 地图集 地图 调查 语言 方言调查 省区 地理语言学 分区图 少数民族语言 |
在线阅读
第二节 汉语方言分区(classification and distribution)图
字体:大中小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推广普通话成为三大语文政策之一。为此,195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方言普查。这一阶段的汉语地理语言学成果,丁声树、李荣的《汉语方言调查》(1956)是一篇具有指导意义的经典论文。
一 《昌黎方言志》
河北昌黎县志编纂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昌黎方言志》(1960;1984)是深入系统的单点方言调查的代表性成果,调查了193个行政村,调查条目多达100个,最终绘制出12幅图。
二 《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
普查的代表性成果是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调查指导组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1960),含43幅图。
其他省份的学习普通话手册包含方言分区图和特征图。比如山西省方言调查指导组的《山西方言概况》(1960)含22幅地图;四川大学方言调查工作组的《四川方言音系》(1960)含18幅地图;福建省汉语方言调查指导组和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编写组的《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1963)含51幅地图。
三 《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
1979年《方言》季刊创刊,刊登了一系列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成果。1981年全国汉语方言学会成立,搭建起全国汉语方言研究者交流合作的平台。这些都为绘制方言分区图提供了条件。这一阶段的地理语言学研究延续了方言研究的传统,在分区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最有影响力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的《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的《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2012)。一些区域性方言调查研究报告中也包含方言分区图和方言特征图。
1.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简称《地图集》)(中文版1987;英文版1989)。
1983年启动,1987由香港朗文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李荣、熊正辉、张振兴任主编,组织全国50多位汉语方言学者调查了600多个县市的方言。
《地图集》含35幅地图,分成三部分内容:
A是5幅综合图。其中A2是“中国汉语方言图”,展示了汉语方言分布的全景。A5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语言图”,反映广西境内汉语诸方言和各少数民族语言分布的复杂面貌。
B是16幅汉语方言图。9幅图从方言出发,5幅图从行政区划出发,1幅东南地区的汉语方言(B8),1幅是海外汉语方言分布图(B16。分a、b两张)。9幅方言图包括:B1-B6是官话图,8个官话方言分布在21个省区。B7是晋语图,分布在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北、河南5省区。B9是吴语图,分布在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福建6省市。B12是闽语图,分布在福建、台湾、广东、海南4省区。B15是客家话图,分布在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香港6省区。5幅是省区方言图,包括B10安徽南部汉语方言,B11江西省和湖南省的汉语方言,B13广东省的汉语方言,B14广西壮族自治区汉语方言
C是14幅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图。
每幅地图都配有文字说明。根据语音特征比如古入声的演变、全浊声母的演变等给方言分区、分片,并说明各区片方言的语音特点。
这是我国第一次用多幅彩色地图的形式,对汉语方言和各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分类和分区。
《地图集》是方言分区图的典范,也是中国地理语言学研究的典范。出版之后,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丁邦新(1996)说:“编绘这样一本地图集是一件体大思精的工作”,“中国境内语言和方言情形极为复杂,主编和各图的编辑从整体的设计到个别的解决,既须有一般性的了解,也要有独到的学术眼光”。“光是语言调查的资料就涵盖了近数十年来的方言调查报告和近几年大规模调查研究的成果。海外汉语方言部分则显示过去二十五年来一百五十个汉语社区的情形。说地图集体大思精,并非虚誉。”“编图的手法是灵活的。”“绘图的技术是一流的,种种方言重叠交叉的情形都能用不同的颜色和符号详细显示出来,令人一目了然。可以想象在设计过程中不知流过多少辛勤的汗水。”[※注]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简称新版《地图集》)(2012)。
2003年启动,201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熊正辉、张振兴任主编,组织全国50多位方言学者共同完成。
新版《地图集》沿用了1987年版《地图集》的绘制理念,图幅和文字说明反映了20多年来新的调查研究成果。新版《地图集》共有79幅地图。A是5幅中国语言总图,B类图是36幅汉语方言分区图和分省区汉语方言分布图,C类图是38幅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分类图和分省区少数民族语言分布图。
新版《地图集》新增地图44幅。包括“平话土话”图、19幅省区汉语方言分布图、24幅少数民族语言分布图。文字说明部分,汉语方言卷增加了关于有争议的方言分区如晋语、徽语、平话归属问题的讨论,归纳了争论的焦点和划分的理由。民族语言卷则增加了新发现的49种少数民族语言。
四 区域性方言调查研究报告
区域性方言调查研究报告中,都包含方言分区或特征图。比如:詹伯慧、张日昇主编的《珠江三角洲方言综述》(1990)含42幅地图,钱乃荣的《当代吴语研究》(1992)含50幅地图,侯精一、温端政主编的《山西方言调查报告》(1993)含50幅图,殷焕先主编的《山东省志·方言志》(1993)含25幅地图,詹伯慧、张日昇主编的《粤北十县市方言调查报告》(1994)含45幅地图,陈章太、李行健主编的《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1997)含63幅地图,鲍明炜主编的《江苏省志方言志》(1998)含55幅地图,刘纶鑫主编的《客赣方言比较研究》(1999)含36幅地图,钱曾怡主编的《山东方言研究》(2001)含24幅地图,钱曾怡主编的《汉语官话方言研究》(2010)含9幅地图。这些成果延续了汉语地理语言学研究的传统。
这一阶段的方言特征图,有叶祥苓的《苏州方言地图集》(1981),涉及263个地点、51幅图。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