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160,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

三 确定词的方法

来 源
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20世纪初,在现代语言理论的影响下,研究汉语的学者引入了词的概念。汉语词的观念的确立,是汉语词汇学建立的前提,也是现代语法学的基础,在语文教学、词典编纂中也有重要影响。针对各种教学本位观,施春宏《对外汉语教学本位观的理论蕴涵及其现实问题》 ( 《世界汉语教学》 2012年第3期)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本位的层次性,提出语言教学过程中需要建立分层次的综合本位观,并讨论了元语言意识与教学本位之间的关系。两者共同制约着词汇教学,该文观点对评判各种词汇教学方法的价值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

词汇学

汉语

词汇

汉语词汇

语言

语文

教学

教学法

单音词

同义词

现代汉语规范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三 确定词的方法

字体:

50年代以后,由于语法研究和汉语拼音正词法的推动,词的研究出现了一个高潮。陆志韦为解决拼音连写问题,在如何确定词的问题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北京话单音词词汇》(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一书中陆志韦试用过“同形替代法”,其做法是用已知的框架中的某个单音词去替换另外的单音节单位,能够替换的是单音词。在《汉语的构词法》(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一书中,陆志韦采用在结构的松散处插入某些成分的“扩展法”区分词与词组,归纳出汉语构词法的9种基本结构类型。“同形替代法”和“扩展法”给词的确定以形式化的标准,摆脱了传统上以词义、概念为确定词的尺度的束缚,但也有局限性。陆志韦曾在《对于单音词的一种错误见解》(《中国语文》1955年4月号)一文中自我批评,认为用同形替代法分析出的一部分单音词只是常用的词素;扩展法虽然解决了词和词组区分的典型的一面,但用扩展法得出的有些结果却违背了常识,如认为“驼肉”是词,而“羊肉”是词组。

1979年,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一书中,在词、短语、句子中提出“词汇词”(不太长,有统一的意义)、“语法词”(不能拆开,不能扩展)、“短语词”(介于词和短语的中间物)等术语,提出从“两头”给词划界,提出区别“词汇的词”和“语法的词”,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词的确定的认识。1982年,刘叔新的《论词的单位的确定——兼谈以词为词目的问题》(《语言研究论丛》第2辑,天津人民出版社)中提出:“确定词的单位,理应首先从词汇的角度入手,观察和分析作为语言一种特定材料单位的词所应有的和可能具有的意义内容和语音形式。”此后,有人还坚持从语法的角度来界定词,但没有从理论上进行新的阐述,没有太大影响。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