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词汇体系
来 源
:
|
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5 | ||
摘 要
:
|
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把“词义”作为第二节内容: “所谓词的意义,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的过程中确定下来的(词的)含义,也就是说的人和听的人联系着现实中某种事物现象或关系所共同了解的词的内容。” (第18页) 60年代初,学界讨论过词义和概念的关系问题。岑麒祥《论词义的性质及其与概念的关系》 ( 《中国语文》 1961年第5期)一文认为“词义和概念直接发生联系,而不是和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直接发生联系” 。这些探索有助于正确认识汉语词义。80年代以后,学界对词义的探讨更为深入。朱星《汉语词义简析》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在“词义原理”中介绍了词和义的关系、词义系统、词义的组织和词义研究的对象。 | ||||||
关键词
:
|
词义 同义词 反义词 词汇 汉语词汇 构词法 词汇学 多义词 汉语 现代汉语 商务印书馆 |
在线阅读
五 词汇体系
字体:大中小
1961年,黄景欣《试论词汇学中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1961年第3期)一文提出“词汇是语言的构成要素。一种语言的词汇是由该种语言的一系列具有一定形式、意义和功能特征的互相对立、互相制约的词汇单位(包括词以及和词具有同样功能的固定词组)构成的完整体系”,并认为词汇体系是“按一定的词汇——语法范畴逐层地建立起来的”。该文提出词汇体系由一系列“互相对立、互相制约的词汇单位”构成,在词汇即“词的总汇”的认识上有了深化,但是把词汇体系的建立归结于语法范畴,则进入了误区。针对这一观点,刘叔新发表了《论词汇体系问题——与黄景欣同志商榷》(《中国语文》1964年第3期)一文,指出词汇不成体系,原因就是还看不出“词汇内部的组织关联”,“词汇如果存在着体系,它也只能建立在词汇本身的组织特点上”,明确了词汇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即词汇能否成体系,只能看词汇的构成单位相互间的关系本身,而不能以语法的关系或逻辑的关系代替。
由于词汇现象的复杂性,多数学者同意词汇的系统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多层次的研究。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词的核心是词义,词汇系统的研究应该着重研究词义系统。朱星《汉语词义简析》提出:“词汇的系统主要是建立在词义上。至于词音、词形的系统不是主要的。”(第3页)“词义系统主要有事类系统(类义词),把词汇分别组成许多词义群。又有基本词、常用词、专业词系统。”(第3页)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鉴于发掘了一些新的词语结构组织,尤其是“单向依赖组”,证明了词汇是有体系的,改变了原先认识:“现代汉语词的体系性,主要就体现在全部词语按照相互的意义关系而确定地置于十一种互有关联的结构组织之中。”(第382页)刘叔新反对用逻辑的、语法的、词语历史渊源的组织关系作为标准认识词汇的体系性。徐国庆《关于汉语词汇层的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提出:“词汇系统的内部结构形式,应该是‘系统化、层次化’的却不是也不应是‘网络化’的。”他将词汇系统层级化,在最高层次上分为“造句词汇层”和“构词词汇层”,分别下分几个层级。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