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语义场理论与义素分析法
来 源
:
|
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 | ||
摘 要
:
|
语言学的诸多分支学科中,词汇学与辞书学的联系最为紧密。词汇学研究的许多课题,都是在语文辞书编纂的实践中提出的,并能在辞书编纂的实践中发挥作用。2005年,苏新春《汉语释义元语言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和安华林《现代汉语释义基元词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同年出版,它们以《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的释义语言为研究对象,提取现代汉语释义元语言词汇集,展示了现代汉语释义元语言面貌。2009年,安华林等《汉语释义元语言理论与应用研究》 (学林出版社)侧重研究汉语语文辞书的编写实践,为辞书的编纂和修订提供了直接参考。如何把元语言理论很好地运用于汉语辞书编纂目前仍在探索中。 | ||||||
关键词
:
|
辞书 语义 词义 义项 元语言 现代汉语 汉语 分析法 词汇学 语文 亲属 |
在线阅读
二 语义场理论与义素分析法
字体:大中小
随着更多语言学理论的提出,语义场理论与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等理论的结合问题也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语义场理论分析词汇的方法是义素分析法。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义素分析法被应用到汉语词义的分析和描写中来。1982年,刘叔新《论同义词词典的编纂原则》(《辞书研究》1982年第1期)一文把义素进行细致分类,并运用于他当时正在主持编写的《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中。1986年和1992年,贾彦德在《语义学导论》和《汉语语义学》(均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结合汉语实际,介绍了义素分析法。符淮青运用义素分析法分析汉语词义,写了多篇论文。1996年,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语文出版社)一书介绍了国外学者关于词汇场、语义场研究的概况,并以汉语为例探讨了词群的各种类型。2001年,张志毅《词汇语义学》(商务印书馆)多角度分析汉语词义之间的关系,在义位微观结构中,列出公式:义位=义值+义域,义值=基义+陪义,基义又分出5层义素。张斌为该书作序时指出该书“是汉语词汇学和语义学园地中新的硕果”。
1999年,蒋绍愚《两次分类——再谈词汇系统及其变化》(《中国语文》第5期)一文提出“两次分类”观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概念场和概念要素分析法的概念,通过“投”的词义和“打击”义动词的研究[※注]在实践上为我们提供了利用概念场研究语义的范例。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