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创立:20世纪70—80年代
来 源
:
|
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 | ||
摘 要
:
|
中国语音学研究肇始自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但蓬勃兴起的势头因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而打断。其后,北京大学由罗常培领导文科研究所与“语音乐律实验室” ,提出用“实验以补听官之缺”之主张,致力于推进国语发音学向现代语音学转变,发表了诸如《音标的派别和国标音标的来源》。,以中国语音事实阐明语音学原理,至今仍是语音学最有价值的读本之一。另外,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南京成立,赵元任任语言组组长,确定以调查汉语方言和建立语音实验室为工作重点,把语音学的发展放在了重要地位。在国外学者频繁来访的同时,中国语音学界也通过派出进修人员和参加国际语音学会议,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学术交流。 | ||||||
关键词
:
|
语音学 语音 语言 北京大学 文科研究所 语音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 吴宗 赵元任 声学 语音实验 |
在线阅读
三 创立:20世纪70—80年代
字体:大中小
1975年底,语言研究所由原来临时蜷缩的国家文改会门厅搬到原地质学院主楼办公。语音实验室分配在四楼西侧,有办公室、仪器室,以及待建的录音室、审音室、计算机房。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原中国科学院语言所三组分为语音研究室和应用语言学研究室,吴宗济任语音研究室主任。1978年,林焘在北京大学中文系重建语音实验室,使北京大学中文系成为全国最早培养实验语音学方向研究生的单位之一。
1978年12月18—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自此以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语音学研究从此开始了新进程。
实验室设备建设方面,国家经委批准语音研究室于1977年花费8万美元进口了丹麦B.K仪器公司生产的Warrn 77计算机和实时声谱分析器(即3348分析器)。以后又得到国家专项经费支持,继续进口全数字化各类语音分析仪如美国KAY公司的7800语图仪和4800分析仪等,语音学研究工作逐渐走上了数字化道路。
1979年在丹麦召开了第九届国际语音科学大会,吴宗济应会议主席的邀请参加了此次学术盛典,林茂灿同行,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张家騄一同出席。吴宗济在会议上报告了他的共振峰简易计算法(中文论文见《声学学报》第一卷第一期),并当选为国际语音科学大会常设理事会理事。会后,在两地大使馆的安排下,吴宗济、林茂灿、张家騄三人在哥本哈根和斯德哥尔摩学习考察,访问了歌本哈根大学语言学系和B.K仪器公司,以及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和爱立信公司。其中,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访问期间,跟方特教授领导的“语音传输实验室”举行多次座谈。方特教授非常关心中国语音学研究,多次对语音工作提出具体建议,如方特教授建议在研究声调曲线的“弯头段”和“降尾段”时,应该进行感知实验,后来的不少工作在声学分析的基础上,都加上了“听辨实验”和“感知实验”的方法,使研究结论更为可靠。这是中国语音学界第一次“走出去”。
中国语音学事业的恢复与发展,从一开始便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不少国外著名学者纷纷前来中国访问交流。1979年瑞典著名言语工程师兼语音学家方特教授首次来访,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音研究室度过了他的60岁生日。1982年,赵元任来访,并在语言研究所语音实验室录制了国际音标(见《音路历程》光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3年美国著名语音学家Peter Ladefoged来语音室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访问研究,对普通话合成技术和语音室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肯定,并且推荐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Phonetics上发表。1985年,日本著名言语工程学家、东京大学藤崎博也(Hiroya Fujisaki)教授首次来访,从此与中国的联系不断,几乎每年来访,交流切磋一直延续至其荣休之后。在国外学者频繁来访的同时,中国语音学界也通过派出进修人员和参加国际语音学会议,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学术交流。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