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68,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

二 汉语地理语言学的特点

来 源
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汉语地理语言学指“以众多地点的语言事实调查为基础,利用语言地图的方式描述语言现象的地理分布状况,结合社会文化因素解释这些分布的原因,探索语言变化的过程和机制。比较国内外的汉语地理语言学研究,其异同概括如下:实地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语料,是可验证的语言事实,也是研究的基础。根据《方言调查字表》调查记录单点方言的音系,归纳其演变规律和例外,快速有效。分区图侧重于从时间到空间,从历史比较法出发,根据方言(特别是语音)某些代表性特征的演变类型,看其地理分布,并“从语言的地理分布考证语言的历史演变。汉语地理语言学在创立之时,就一方面继承了中国语言学的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了西方地理语言学的理论方法。
关键词

地理语言学

汉语

方言

调查

方言区

方言地图

演变

地理

语言

汉语方言

分布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二 汉语地理语言学的特点

字体:

汉语地理语言学在创立之时,就一方面继承了中国语言学的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了西方地理语言学的理论方法。

1.传统的中国语言学,包含着明确的地理语言学的意识,即关注方言分类和分区。西汉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包含700多条词汇条目,和大量方言地理及其分布的信息。李恕豪《扬雄〈方言〉与方言地理学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版)[※注]根据词汇条目地理分布次数进行统计,把当时的方言分为12区,分别是:(1)秦晋方言区(含秦、晋、梁益三个次方言);(2)周韩郑方言区(含周、韩、郑三个次方言);(3)赵魏方言区(含赵、魏两个次方言);(4)卫宋方言区(含卫、宋两个次方言);(5)齐鲁方言区(含齐、鲁两个次方言);(6)东齐海岱方言区(含东齐、海岱两个次方言);(7)燕代方言区;(8)北燕朝鲜方言区(含北燕、朝鲜两个次方言);(9)楚方言区(含楚郢、北楚、江淮三个次方言);(10)南楚方言区(含江湘、沅澧、九嶷湘潭三个次方言);(11)南越方言区;(12)吴越方言区(含吴、越、瓯三个次方言)。

张振兴(2013)认为:上述分区,“至少有三点值得提出。第一,这个分法可能比较接近当时的实际情况。第二,除了齐楚有交叉重见的以外,这个分法是最少含糊或两可的。从理论上说,方言分区有时候需要含糊和两可,但从实际应用来说,我们需要尽可能的干净利落。第三,这个分法有二位区分,从大区里划分次方言,这个也可能更加符合《方言》的实际情况。”[※注]

2.西方的地理语言学,关注方言特征及其分布。19世纪70年代,欧洲历史语言学青年语法学派提出了“语音演变无例外”。德国学者舒哈尔德(Hugo Schuchardt)强烈反对这一学说。他的瑞士学生吉叶龙(Jules Gilliéron)受其影响,制定了一份约有2000个词语的调查表,并专门训练了一位名叫艾德蒙(Edmond Edmont)的调查者。艾德蒙一个人实地调查记录了法国约650个地点的方言词语,编制出版了《法国语言地图集》12册(1902—1914年,1920年)。在这项研究中,吉叶龙发现几乎每一个词都有自己独特的同语线,因而提出了“每一个词都有它自己的历史”,与青年语法学派的“语音规律无例外”相抗衡。(徐通锵,1991)[※注]其实,这种分歧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或旨趣,历史语言学侧重于研究系统演变的规律性,地理语言学侧重于研究例外演变及其原因。

地理语言学,又称作方言地理学(dialect geography)、语言地理学(linguistic geography)。

把西方的地理语言学理论引入中国,最早见于岑麒祥《方言调查方法概论》(1936)第六章。分绪言、调查方法、地图的拟制、地图的解释四个部分,还列了五种参考书[※注]。把西方地理语言学付诸实践的是比利时神父贺登崧(Willem Grootears,1911-1999)。贺登崧1941年至1943年在山西大同市东南、桑干河南岸的西册田村传教,期间调查了大同方言以及历史、地理、宗教、风俗等。1948年回国,1950年申请到日本工作,极大地影响了日本地理语言学的发展。1945年至1958年,贺登崧整理了当年在大同调查的材料,先后发表了4篇论文。这些文章由岩田礼和桥本爪子编辑删节,并加上详细的注释,先后出版了日译本《中国の方言地理学のために》(1994)和中译本《汉语方言地理学》(石汝杰、岩田礼译,2003)。也就是说,贺登崧在中国所作的地理语言学,到90年代中期经由日本二次引入。

3.现代中国学者非常重视汉语地理语言学。他们在借鉴西方地理语言学理论之初,便根据汉语方言的实际进行了改造。汉语方言的实际,一方面是汉语方言的分歧直接体现在语音上,而汉语属于单音节语言,文字形音义兼备。汉语传统的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众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特别是有《广韵》《集韵》之类的韵书,归纳方言语音系统的演变规律、找出例外非常便利。另一方面是地理语言学要求密集布点调查方言词语,短时间内无法积累到足够的调查语料。因此,进行单点或区域性的调查研究是当务之急。

4.20世纪20年代末期,现代汉语方言学建立。其时,汉语方言纷繁复杂,分歧(特别是语音)巨大,但几乎没有系统的实地调查研究的成果。于是,在1928年到1946年的近20年间内,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了几次较大规模的方言调查。主要有赵元任在两广(1928—1929),白涤洲在陕西关中(1933),罗常培在皖南(1934)和江西(1935),赵元任等在湖南(1935)、湖北(1940)、云南(1940)和四川(1941—1946)。

在后来出版的调查报告里,几乎都含有方言分区(classification and distribution)图。主要有赵元任等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1948)含66幅方言地图。杨时逢整理的《云南方言调查报告》(1969)含65幅图。杨时逢整理的《湖南方言调查报告》(1974)含53幅图。杨时逢整理的《四川方言调查报告》(1984)含47幅图。白涤洲调查、喻世长整理的《关中方音调查报告》(1933年调查,1954年出版)含42个地点、23幅地图。“赵元任以及史语所的研究包括了地理分类和历史比较两方面的目的,这种研究模式对我国的汉语方言研究产生了长期而深刻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曹志耘,2006)[※注]

方言特征图有王辅世的《宣化方言地图》(1994)。王辅世是贺登崧的学生,1948年7—8月间,跟随贺登崧在河北宣化县调查方言和庙宇。1950年8月把调查结果写成硕士论文《宣化方言地图》,涉及15个项目、64个地点、35幅图。1994年出版。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