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宗派与经典研究
来 源
:
|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1 | ||
摘 要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各项科学研究工作逐渐有序开展起来。1953年,在北京成立中国佛教协会并创办《现代佛学》期刊。多次大规模调查研究工作的开展,收集了不少有关藏传佛教历史和现状的第一手资料,为开展藏传佛教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总体而言,这一时期藏传佛教研究人员虽然人数较少,但是均为佛学功底深厚,且精通汉、藏双语并长期致力于藏传佛教研究的专家,如吕澂 、法尊、王森、隆莲、牙含章、张建木等。诸学者中以吕澂 、法尊、王森贡献最大,如王森的《关于西藏佛教史的十篇资料》影响深远。因此, 1949年后藏传佛教研究起点较高,当时问世的研究成果也都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大多成为流芳百世的佳作。 | ||||||
关键词
:
|
藏传佛教 佛学 佛教 王森 中国佛教 西藏 宗喀巴 研究成果 西藏佛教 达赖喇嘛 人物 |
在线阅读
二 宗派与经典研究
字体:大中小
在宗派研究方面,法尊的《西藏佛教的宁玛派》(载《现代佛学》1957年第10 期)、《西藏佛教的噶当派》(载《现代佛学》1958年第2期)等,阐述了宁玛派和噶当派的形成、传承以及教义等特点。此外,法尊还发表了《萨嘉派》《香巴噶举派》《迦举派》等研究宗派的文章;观空的《西藏佛教格鲁派概观》(载《现代佛学》1957年第12期)则具体阐述了格鲁派的名称由来、宗喀巴的生平、格鲁派的特点等重要的宗派研究问题。这些文章促进了对藏传佛教宗派的全面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在经典研究方面,法尊的《四宗要义讲记》(载《现代佛学》1951年第3、4期,1952年第5、6、7、8期)、《〈菩提道次第广论〉的造作、翻译、内容和题解》(载《现代佛学》1954年第11期)和《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载《现代佛学》1957年第12期)等论文,系统研究了佛教四部宗义,以及宗喀巴的道次第思想;吕澂的《西藏所传的因明》(载《哲学研究》1961年第2期)系统梳理了因明学在西藏的建立与发展,认为桑浦寺时期、萨迦四祖时期、甘丹宗喀巴时期是因明发展的节点。事实上,在藏传佛教思想中,道次第与因明逻辑是备受关注的基础性学问。此外,还有王森的《现观庄严论》(载《中国佛教》第三辑),郭元兴的《大圆满》(载《中国佛教》第四辑),隆莲的《造像量度经》(载《中国佛教》第四辑)等专著。可以看出,诸位学者中法尊、吕澂、王森三位的学术贡献最大,是名副其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藏传佛教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此外,法尊等还翻译了《格西曲扎藏文辞典》(民族出版社1957年版),这一藏汉辞典的问世,为藏传佛教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书。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