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僧侣研究
来 源
:
|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7 | ||
摘 要
:
|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科研工作全面恢复,科研人员和资料建设得到全面加强,藏传佛教研究也得以顺利展开。这些研究机构和期刊的成立与创办为藏传佛教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尤其在人力、资金和成果发表上给予了有力的支持,使藏传佛教研究进入全面的发展轨道,科研成果纷纷问世。可以说,在这一时期,藏传佛教研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藏传佛教的制度、僧侣、宗派、密宗以及寺院等主题,同时也涉及藏传佛教的典籍、历史、教义、哲学、仪轨、艺术、寺院经济、宗教现状等内容,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这些资料的整理和翻译不仅为藏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和依据,而且促进了藏传佛教的深入研究。 | ||||||
关键词
:
|
藏传佛教 密宗 寺院 西藏 吐蕃 佛教 民族 研究成果 制度 活佛 僧侣 |
在线阅读
二 僧侣研究
字体:大中小
(一)活佛研究
活佛虽是藏传佛教中的特殊人物,但如果仅从“僧人”的身份来研究活佛,也会有许多不同的认识。主要有牙含章《班禅额尔德尼传》(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张羽新的《清代四大活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陈庆英的《章嘉·若必多吉年谱》(一)(载《青海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若松宽、房建昌的《哷图丹锡呼图克图考——清代驻京呼图克图研究》(载《蒙古学信息》1990年第3 期),王云峰的《活佛的世界:金席大师贡唐仓·丹贝旺旭传》(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等。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以历史为线索,从“僧人”的角度,阐述了历辈活佛的生命历程,提供了认识活佛的新视角和新路径。
(二)高僧大德研究
在藏传佛教出家僧人中除了转世活佛,还有很多高僧大德值得关注。中华佛学研究所推出的《阿底峡与菩提道灯论释》(东初出版社1990年版),陈庆英的《元朝帝师八思巴》(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班班多杰的《宗喀巴评传》(京华出版社1995年版),王尧、储俊杰的《宗喀巴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王启龙的《八思巴生平与〈彰所知论〉对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这些成果都展现了对藏传佛教主要宗派的高僧大德的研究,而对这些高僧大德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藏传佛教人物思想。
(三)大众僧尼研究
大众僧尼是佛教存在的组织基础,但也往往被研究者忽视。对于大众僧尼的研究,房建昌《尼姑在藏传佛教中的产生及其发展》(载《中国藏学》1988年第2 期)一文,从微观的视角分析了藏传佛教历史上著名的尼僧,如意希措甲、玛吉拉珍、多吉帕姆、洛钦卓卡等,同时概括了藏区出家女性的一般特征;宁世群的《苦行与乐趣——藏传佛教僧侣生活》(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该书共设五章内容,作者用平实的话语阐述了僧侣的新生活,以及活佛的生活,特别回眸寺院内外、透视小僧的心灵等,对于认识僧侣内心世界,以及新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显示更多